曾敏
隨著時代的變化,人們居住的房子發生了很大的改變。現代物流的便利,讓運輸越來越容易,各個地方都能輕易獲得不同的建筑材料來建造房屋。而在古時代,人們更多是就地取材來興建房屋。今年跟隨老師們來到陜北研學后,我學習了一種就地取材來興建房屋的真實案例:窯洞。
來到陜北黃土高原的重要城市延安后,我們入住了用舊窯洞改建成的酒店。隨后,研學導師帶我們看到黃土高原茂密的植被。這是因為近幾十年來,當地民眾在政府的號召下退耕還林,重新植樹造林,才形成了如今茂密的植被。早期古人因為開荒等原因,在黃土高原大量砍伐樹木,造成植被破壞,水土流失嚴重。從前,由于黃土高原植被稀少,缺乏木材,所以難以使用木材建造房屋。而且從機場到酒店的一路上,導師們也讓我們細心觀察,基本上沒在當地發現我們南方地區常見的石頭山。因此,也難以像我們南方一樣,用石頭建造房子。
我們站在黃土高原上,看到這里黃土十分的厚實。往上一直到山頂,往下一直到深溝都是黃土。導師說黃土高原的黃土一般厚達150-250米,這么深厚的黃土,特別適合挖掘洞穴居住。隨后導師又讓我們做了幾個小實驗,去驗證當地為什么適合挖掘窯洞居住。我們都聽說過,黃土高原的窯洞冬暖夏涼。其中的一個實驗,讓我們從科學的角度更加清晰地認識到了窯洞的冬暖夏涼。
研學導師就讓我們用小紙板做了兩個小拱洞,一個蓋上厚厚的黃土,一個什么都不蓋,并在里面放進溫度計。過了一段時候后,我們拿出兩個溫度計一看。蓋了黃土的拱洞里的溫度計溫度只有20攝氏度,沒蓋黃土的拱洞里的溫度計溫度跟外面的氣候一樣,都是26攝氏度。研學導師就讓我們思考,為什么會出現這樣的差異呢?我們經過一番討論后,最后在導師的指引下得出結論:因為昨天晚上下了雨,導致實驗時黃土都是濕的,含水量大。而水在蒸發的時候,是一個吸熱的過程,會帶走黃土的熱量,所以會導致蓋了黃土的拱洞里的溫度偏低。加之黃土是熱的不良導體,窯洞也只有一扇門,其余的兩側和頂部都被厚厚的黃土覆蓋,與外界的空氣交換少,所以外界的熱空氣也進不了。所以就導致了窯洞夏季涼爽。
接著,我們用手機看了下方向,發現窯洞基本上都是坐北朝南。而我國冬季主要吹偏北風,因此冬季寒冷的北風會被窯洞北邊的山體擋住,冷空氣難以進入窯洞內。在我國白天的時候,太陽基本上都是在南方。朝南的窯洞,加上窯洞都建在山坡上,更加方便冬天的陽光照射進窯洞內,使得窯洞白天的溫度升高。
最后,我們還發現窯洞門口還種了幾棵大樹,其中幾棵還是我們南方少見的梨樹。經過當地村民的同意,我們幾個男同學還爬到樹上,摘了香甜的梨子分給大家吃。我們在吃梨子的同時,研學導師還讓我們思考:這些樹木對窯洞有什么作用呢?我們經過討論后,也得出了結論:這些樹木夏天枝葉茂盛,有利于阻擋夏日的陽光進入窯洞內,令得窯洞溫度不高;但是到了冬天,北方的樹木紛紛落葉,這樣反而不會阻擋冬日的陽光進入窯洞內,令得窯洞溫度逐漸升高。原來這些大樹不僅能給人們豐富的果實,還對于窯洞保持冬暖夏涼有這樣的神奇的作用。看來生活處處都有知識,需要我們細心地去觀察和研究。
不過經過時代的變遷,窯洞的缺點也逐漸呈現出來。后來在政府和企業的合作下,當地的村民都從山上的窯洞搬下來,住上了山下交通更便利的小樓房。原本山上的窯洞則被開發成了以窯洞為主題的酒店。這次旅途的第一站,我們入住窯洞民宿,就讓我改變了印象中窯洞是灰塵仆仆的印象。新時代的窯洞在外觀和功能性上,更符合現代人的審美。其既保留傳統窯洞的特點,又加入了現代化設施。具有當地特色的窯洞民宿不但改善了居民的生活環境,也向外界很好地宣傳窯洞的獨特魅力。
數千年前,在惡劣的自然環境下,勞動人民能想到如此好的建筑方式去建造房屋,另我不得不贊嘆他們的智慧。窯洞不單止是勞動人民的智慧結晶,更是人類在用不屈不撓的精神與大自然做斗爭的見證。希望我們中國的古建筑也能在互聯網時代走進更多人的生活里,讓更多的人去認識窯洞等傳統建筑,讓傳統建筑繼續創造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