繆士毅
初冬時節,去了一趟鄉下老家,發現鄉親們又在苦櫧樹下拾撿落在地上的苦櫧果實,以便為制作農家美味苦櫧豆腐備好食材。
苦櫧,又名血櫧、櫧栗,為殼斗科常綠喬木,樹高5至10米,多生長在長江以南的丘陵或低山。《本草綱目》對此有更為詳細描述:“櫧子,處處山谷有之。其木大者數抱,高二三丈,葉長大如栗,葉稍尖而厚堅光澤,鋸齒峭利,凌冬不凋,三、四月開白花成穗,如栗花;結實大如槲子,外有小苞,霜后苞裂子墜,子圓褐而有尖,大如菩提子;內仁如杏仁,生食苦澀,煮炒乃帶甘,亦可磨粉。甜櫧子,粒小,木文細白,俗名面櫧。苦櫧子,粒大,木文粗赤,俗名血櫧,其色黑者名鐵櫧。案《山海經》云:前山有木,其名曰櫧。郭璞注曰:櫧子似柞子,可食,冬月采之。”文中既描繪了苦櫧樹的形狀和特性,又道出了其果實的櫧子(種仁)可供食用。
在我的家鄉浙江溫州永嘉楠溪江沿岸,就自然生長著不少苦櫧樹。由于苦櫧樹干挺拔,樹冠優美,再加上其果實可供食用,當地人們視之為“風水樹”,喜歡將其移栽于村頭巷尾,倍加呵護。如今,徜徉楠溪江畔的一些村莊,不時可見樹齡數十年乃至上百年的苦櫧,其樹干上掛有當地古樹名木的牌子,一看就知其樹齡大小,同時也提醒人們加以保護。這些古老苦櫧樹雖迭經風霜雨雪,但仍生機盎然,每年果實累累,無償饋贈給鄉親們用它來制作豆腐。
一方樹木,受益一方人。長在我們楠溪江沿岸的這些古老苦櫧樹,炎夏供人們在樹下庇蔭納涼,秋冬奉獻果實供人們食用。當地許多在外經商辦企業的游子,小時候就曾在村口的苦櫧樹下玩耍,更是吃著母親親手做的苦櫧豆腐長大的,正因如此,這些在外游子,對苦櫧又多了一分情感,他們視苦櫧樹為“思鄉樹”,苦櫧豆腐為“思鄉菜”。
我家鄉這兒的苦櫧樹花期一般在5月,果實成熟一般在10月。其殼斗扁球形,包圍堅果,外有狹長而鈍的鱗片,外被暗色細毛,成熟時開裂。秋冬時節,果實成熟時,那包裹在果實外面的殼斗自動裂開,脫殼的果實從樹上自然脫落,像下雨般掉落一地,不時可聞“咚咚咚”聲響。此時,人們紛紛提著籃子,撿拾落在地上的苦櫧果實,為制作苦櫧豆腐備好食料。當然,人們也有從當地山上的天然苦櫧樹林下采集果實的。
苦櫧樹的一大奉獻,就是它果實內的櫧子(種仁)可食用,《食物本草》:“櫧子,有苦、甜二種,治作粉食糕食。褐色,甚佳。”在鄉村,櫧樹果實內的櫧子主要用于制作苦櫧豆腐。我鄉下老家許多農家擅長制作苦櫧豆腐,其制作苦櫧豆腐一般需經過以下幾個環節,即事先需將苦櫧果實在太陽下進行暴曬,從曬裂果殼中取出果肉(櫧子),果肉經浸泡12小時,磨成漿、過濾、加熱、冷固成塊、切割,在一缸一缸清水中浸泡飄浮,然后取出。此時,苦櫧豆腐制作即大功告成。制作好的苦櫧豆腐飄逸天然的香氣。
在烹調中,苦櫧豆腐既可與素料搭配,也可與葷料搭檔,還可單獨入饌。在家庭中,我喜歡變著花樣烹調苦櫧豆腐,比如苦櫧豆腐燒肉絲、苦櫧豆腐蒸蟹、苦櫧豆腐燉排骨、苦櫧豆腐炒青椒等等,好讓家人品味不已。苦櫧豆腐作為天然食料加工成的食品,再加上其富含營養,還登上我們當地的農家樂或賓館酒店的餐桌,頗受食客青睞。
苦櫧果實內的櫧子(種仁),味酸甘,性平,《本草拾遺》說它“止泄痢,食之不饑,令健行,能除惡血,止渴。”《隨息居飲食譜》稱“患酒膈者,細嚼頻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