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鋒
近日著名詞作家、“詞壇泰斗”喬羽在北京去世,享壽95歲。大家議論起這件事,說到之前因心力衰竭病逝的豫劇大師馬金鳳壽滿期頤,又聯想到享壽98歲的大畫家齊白石、享壽95歲的著名作家葉圣陶等文學藝術界的前輩們,于是有人感嘆“仁者壽啊”。由此不禁引起了我對“仁者壽”的思考。
什么是“仁”?“仁”作為儒家的道德范疇,孔子以之作為最高的道德標準,其含義甚是豐富。《論語·顏淵》中有“樊遲問仁。子曰‘愛人”,明確提出有仁愛、相親之義;《論語·泰伯》曰“君子篤于親,則民興于仁”,這里有仁慈、厚道之義;《論語·學仁》曰“泛愛眾,而親仁”,看來說的是仁人。什么是“仁者”?作為儒家學派的鼻祖,孔子對于“仁者”在不同的場合也說了不少,什么“仁者不憂”(《論語·憲問》),什么“仁者先難而后獲”(《論語·雍也》)等。其中孔子還提出了“仁者壽”這一概念。子曰:“知者樂水,仁者樂山。知者動,仁者靜。知者樂,仁者壽?!保ā墩撜Z·雍也》)
雖然孔子對于“仁者壽”的觀點并沒有展開論述,但“仁”作為“積恩之見證也”、“天之尊爵也,人之安宅也”(《孟子·公孫丑上》)、“仁人在上,百姓貴之如帝,親之如父母”(《荀子·富國》),“仁者”心里一定是快樂的,所謂“送人玫瑰,手有余香”嘛?!皦邸?,就是活得歲數大,長命;其含義自古至今都是如此。雖然對于具體確定多少歲才算“壽”,也許各自的標準不完全一致。《左傳·襄公八年》:“《周詩》有之曰:‘俟河之清,人壽幾何?”不過,按照《周禮》《禮記》《儀禮》等的相關規定,死者在20至29歲為存年,死者在30至39歲為得年,死者在40至49歲為酉年,死者在50至59歲為終年或艾年(60歲以下不能稱壽),死者在60至69歲為享年或耆壽,死者在70至79歲為壽年或稀壽,死者在80至99歲為高年或耋壽、耄壽,100歲是高年期頤。也有60歲稱下壽,80歲稱中壽,100歲稱上壽的。其他還有“喜壽”“米壽”“白壽”之說。而且作為“仁者壽”概念的提出者,孔子自己活了73歲。這在古代應該算是“壽年”或“稀壽”了。所以其提出的“仁者壽”這一概念似乎自然也就成立了。
但是,真的是“仁者壽”嗎?深究起來,似乎也未必。不說別的,就說孔子的得意門生顏回吧,他“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孔子親口稱贊他“其心三月不違仁”,應該是地地道道、標標準準的“仁者”吧,可是他“壽”了嗎?沒有,他只活了40歲。這是“得年”啊,至多算“酉年”。再就是那個冉耕,他是孔門四科“德行”代表人物之一,名列“孔門十哲”。將死時,孔子自窗牖握其手,感嘆道:“亡之,命矣夫!斯人也,而有斯疾也!”看來他這個“仁者”,同樣并沒有“壽”。還有那個以孝聞名于世的閔子騫,也沒有活到50歲,“壽”是談不上了。其實在歷史上作為“仁者”而不“壽”的大有人在。比如寫了《過秦論》《論積貯疏》這些被魯迅稱為“西漢鴻文”的洛陽才子賈誼,僅活了33歲;西晉留下《廣陵散》絕唱的嵇康,也僅活了40歲;抗金名將岳飛,一生“精忠報國”,39歲便在風波亭冤死。如此等等,能說他們都不是“仁者”所以不“壽”嗎?
在中國共產黨的隊伍中,配得上“仁者壽”這樣年高德劭的人物確有不少。比如中國人民解放軍的總司令朱德元帥,活了90歲,接近“上壽”了;著名的“黨內四老”——“徐特立、謝覺哉、林伯渠、董必武”,都配得上“仁者壽”的贊語。在中國共產黨建黨百年之際,受到表彰的“共和國功臣”勛章獲得者以及獲頒“光榮在黨五十年”紀念章的710多萬名黨員,也有許多符合“仁者壽”的評價。比如2019年感動中國人物94歲的張富清,在解放戰爭的槍林彈雨中九死一生,先后榮立一等功3次、二等功1次,被西北野戰軍記“特等功”,兩次獲得“戰斗英雄”榮譽稱號。新中國成立后,他響應國家號召主動到偏僻的湖北來鳳縣工作,為貧困山區奉獻一生。60年來,張富清刻意塵封功績,連兒女也不知情。他無疑是“仁者壽”的合適佐證。但是,那些為求解放而早早就血灑疆場的先烈呢?無數革命先烈,為了人民的利益赴湯蹈火,許多人年紀輕輕就犧牲了自己的生命。像劉胡蘭,在敵人的威逼利誘下毫不畏懼、視死如歸,就義于劊子手的鍘刀下,年僅15歲,毛澤東專門為她題詞“生的偉大,死的光榮”。像中國共產黨的主要創始人和早期領導者李大釗、黨的一大代表王盡美、黨的早期領導人瞿秋白、工人運動領袖蔡和森、早期青年運動領導人惲代英、婦女運動先驅向警予等等,他們顯然是“仁者”,是解救中華民族于水深火熱之中的“仁人志士”,可他們并沒有“壽”,基本上是“壯志未酬身先死”,英年早逝。
說“仁者壽”,是不是不“仁者”就不“壽”呢?按人的心理,對那些不“仁者”,作惡多端者,常有“不得好死”的詛咒,認定“天網恢恢,疏而不漏”。諺云:“善有善報,惡有惡報;不是不報,時辰不到;時辰已到,該報就報?!钡F實可能不完全是這樣的。比如南越國的趙佗。他原是秦始皇時期的將領,秦始皇派他和任囂南下攻百越。秦二世即位后天下大亂,他們就堵住進入中原的道路,在嶺南一帶割據自立。漢朝建立后,他自稱南越武王,到呂后時期,干脆稱帝,后人稱為南越武帝。這樣一位“不仁不義”的主,卻活了104歲。成功地熬死了前8位皇帝直到漢武帝建元四年(前137年)才去世,那時候他的兒子都已經去世,只能孫子繼位。觀趙佗一生的行狀,雖說不上“罪大惡極”,但離儒家所稱“仁者”的要求相去甚遠,但他的“壽”是不容質疑的,而且是“上壽”。這樣的例子似乎還有很多,比如唐朝那個口蜜腹劍、禍國殃民的奸相李林甫,活了79歲;北宋的蔡京作為“六賊”之首,雖四起四落,“排除異己”“毒被全國”,終死放逐途中,卻也活了80歲;還有南宋那個以“莫須有”罪名殺害岳飛的大奸臣秦檜也活過了一甲子,至少也跨入“下壽”了。諸如此類,這些“奸詐”“弄權”“毒似蛇蝎狠如狼”的家伙,似乎并未因“不仁”而不“壽”。正是:“為善的受貧窮命更短,造惡的享富貴又壽延?!庇美习傩諔嵓さ脑捳f,便是“好人不長壽,禍害一千年”。
有沒有因不“仁”而不“壽”的例子?當然也可以找到。比如歷史上戰國時期趙國的大奸臣郭開,排擠廉頗、讒言陷害名將李牧導致王翦攻滅趙國,他在40歲上便一命嗚呼了; 野心勃勃、禍亂秦國的宦官嫪毐,包括中國革命斗爭時期我黨的叛徒白鑫、顧順章之流,都未到“壽”年便受到了懲罰,屬罪有應得,死有余辜。
一言以蔽之:“仁者”中有“壽”有不“壽”,不“仁者”中也有“壽”有不“壽”。也就是說,“仁者”與“壽”沒有必然聯系,完全是兩個不相干的問題。
再看看當下社會,就更清楚了。若從全球各國的人均壽命來看,據世界衛生組織的報告,日本至今已經連續20多年成為世界最長壽國家,2021年日本人均壽命84.6歲,按“仁者壽”之說日本全體都是“仁者”,那豈不是天大的笑話!因為恐怕那些侵華日軍中惡貫滿盈的軍國主義分子至今還有活著的,他們本身就是殺人魔鬼,哪里有半點“仁者”的氣息!而且日本軍國主義陰魂不散,時不時還有無良政客不思悔改跳出來興風作浪,隨著美國的“印太戰略”起舞干遏華的勾當呢!
再看我國,據有關資料,城鄉居民人均預期壽命從新中國成立初期的35歲提高到2018年的77歲。如果按照“仁者壽”的說法,那豈不是要得出“新中國成立初期”無一“仁者”,而現在人人都是“仁者”的荒唐結論嗎?實際上,正如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表示的,中國人口平均預期壽命明顯高于世界平均水平,也超過了中上收入國家,反映出的是中國人口素質良好的發展態勢,也表明了人民醫療水平和生活水平的持續、明顯的改善,顯示的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成功。這正像古人說的:太平之世多長壽之人。
福壽康寧,固人之所同欲。人之情,欲壽而惡夭。人追求的五?!耙辉粔?,二曰富,三曰康寧,四曰攸好德,五曰考終命”,將“壽”排在第一。榮公“三樂”之一便有“壽”。要得“壽”,重養生。起居時,飲食節,寒暑適,則身利而壽命益;起居不時,飲食不節,寒暑不適,則形體累而壽命損。古人談“壽”多主張清心而寡欲。有“靜者壽,躁者夭”之說?!盁o欲無競,雖欲不壽,得乎?”重修養。堯舜行德則民仁壽;桀紂行暴則民鄙夭。人生不得行胸懷,雖壽百歲,猶為夭也。因而便有“國之長短在風俗,人之壽夭在元氣”之論。但“神龜雖壽,猶有竟時;騰蛇乘霧,終為土灰”。百年,壽之大齊。得百年者,千無一焉。人生忽如寄,哪里有“壽于金石固”的?正像唐代王梵志說的:“世無百年人,強作千年調。打鐵作門限,鬼見拍手笑?!?/p>
孔氏之人,惡其違仁義而尚權詐也,因此提出“仁者壽”的觀點來宣傳“仁”,用心也是好的??墒钦缢抉R遷所說: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輕于鴻毛。善不必壽,惟道之聞。賢者不必貴,仁者不必壽。朝聞道,夕死可矣。據說堯對于華封三祝說“不”,提出多男子則多懼、富則多事、壽則多辱。也有人深刻地認識到了這一點:生而不淑,孰謂其壽?死而不朽,孰謂之夭?正像臧克家說的:“有的人活著他已經死了;有的人死了他還活著?!敝袊伯a黨人以始終堅守為人民謀幸福的初心使命,并在新時代以“我將無我”的奉獻精神致力于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與天地兮同壽,與日月兮同光,那才是真正的“仁者壽”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