舒靜
從古典詩歌發(fā)展和格律特點的角度,可以把中國古典詩歌分為兩大類,即古體詩和近體詩。因為中國古典詩歌發(fā)展到唐代,格律詩趨于成熟,于是,人們把唐代格律詩形成以前的詩歌稱為古體詩,把唐代以后遵循一定的格律的詩稱為近體詩,亦即格律詩。
格律詩主要包括絕句、律詩和排律。
格律詩一般為五言和七言,六言的也有,但很少。每首只有四句的為絕句,也稱律絕;五言的稱五言絕句,即五絕;七言的稱七言絕句,即七絕。每首八句的為律詩,五言的稱五言律詩,叫五律,七言的稱七言律詩,叫七律。每首超過八句的為長律,也叫排律。
格律詩有嚴格的格律限制,其核心有五大要素,即篇幅(包括句數、字數與句式),平仄,黏對,押韻,對仗。
篇幅,指的是句數、字數和句式,格律詩的句式以五言、七言為主,不可混用,雖有六言,卻極少。通常我們說格律詩句式,主要指五言和七言。在格律詩中,除排律外,絕句、律詩的句數和字數都是固定的。絕句,不管五言還是七言,只要是絕句,都是四句,五言的二十字,七言的二十八字,不可改變。律詩一樣,只要是律詩,都是八句。五言的四十字,七言的五十六字,不能改變。如:
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
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
—— 柳宗元《江雪》
遠上寒山石徑斜,白云生處有人家。
停車坐愛楓林晚,霜葉紅于二月花。
—— 杜牧《山行》
空山新雨后,天氣晚來秋。
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歸浣女,蓮動下漁舟。
隨意春芳歇,王孫自可留。
—— 王維《山居秋暝》
昨夜星辰昨夜風,畫樓西畔桂堂東。
身無彩鳳雙飛翼,心有靈犀一點通。
隔座送鉤春酒暖,分曹射覆蠟燈紅。
嗟余聽鼓應官去,走馬蘭臺類轉蓬。
—— 李商隱《無題》
平仄,是對語音聲調的分類。在古代漢語中,語音聲調分為平聲、上聲、去聲、入聲,為四聲。平聲包括上平聲、下平聲,仄聲包括了上聲、去聲和入聲。在中國古典詩歌中,不論是詩或是詞,都是依靠字詞語音聲調以平仄搭配和變換,使詩句在韻律上產生一種抑揚頓挫的節(jié)奏,從而使詩句吟誦起來更加朗朗上口,具有音樂美感。如:
花枝出建章,
――||―
鳳管發(fā)昭陽。
|||――
借問承恩者,
||――|
雙蛾幾許長?
――||―
—— 皇甫冉《婕妤怨》
爆竹聲中一歲除,
||――||―
春風送暖入屠蘇。
――|||――
千門萬戶曈曈日,
――||――|
總把新桃換舊符。
||――||―
—— 王安石《元日》
(―代表平,|代表仄。)
這樣的聲調交替形成了音調的起伏變化,可以使詩句產生抑揚頓挫和回環(huán)往復的節(jié)奏和旋律,從而生成了詩句所特有的音樂美感。
從以上詩例還可以看出,詩句中的平仄排列有其基本規(guī)律,可以排列出四種不同形態(tài),即四種基本句型。
五言的:
a:仄仄平平仄(仄起仄收式)
b:平平仄仄平(平起平收式)
c:平平平仄仄(平起仄收式)
d:仄仄仄平平(仄起平收式)
七言的:
a:平平仄仄平平仄(平起仄收式)
b:仄仄平平仄仄平(仄起平收式)
c:仄仄平平平仄仄(仄起仄收式)
d:平平仄仄仄平平(平起平收式)
掌握了這四種基本句型,然后把它們按照黏對、押韻的要求進行搭配,就可以得到五言絕句和七言律詩各種不同的平仄格式。
黏對,是黏和對的統(tǒng)稱。“黏”是指兩聯(lián)之間即后一聯(lián)的出句與前一聯(lián)的對句在相同位置上的字的平仄關系;“對”是指一聯(lián)內,出句與對句之間相同位置上的字的平仄關系。
這里涉及“聯(lián)”。格律詩的字數都是雙數,每個單數句和它后面的偶數句合起來為一聯(lián),一聯(lián)的前句叫出句,也叫上聯(lián),后一句叫對句,也叫下聯(lián)。
“黏”“對”是有規(guī)則的。
黏的規(guī)則是:后一聯(lián)的出句第二個字必須與前一聯(lián)對句的第二個字平仄相黏。
“對”的規(guī)則是:對句的第二個字必須與出句的第二個字平仄相對。
違反“黏”的規(guī)則叫失黏,違反“對”的規(guī)則叫失對。
隨著格律詩的發(fā)展完善,黏對規(guī)則已經成為格律詩必須遵守的要求,格律詩中“失黏”“失對”現在基本沒有了。
(待續(x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