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建雄 倪政平



·廣東省教師信息技術提升工程2.0示范校 ? ?·教育部“未來路線圖”實驗學校
共性問題
傳統教學是以老師講授為主,學生被動接受,然后通過機械地操練鞏固,學生的主觀能動不能很好地得到開發和發揮,重知識傳授而忽視能力培養。新時代給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廣大教育工作者正探尋新理念、新思路、新技術,推動素質教育,培養創新人才。在“雙減”背景下,如何讓課堂上提質增效?如何行之有效地創建學習新路徑,探索差異化分層教學、發展學科思維和提升學科核心素養?中山市紀雅學校給出了“七步學習法”的答案。
名校檔案
中山市紀雅學校創建于2011年4月,是中山市全日制寄宿式民辦學校。學校位于中山市長江旅游生態風景保護區內,學校占地面積約100畝,共設36個班、約1800個學位。
學校秉承“祖國高于一切,才華貢獻人類”的校訓,經過幾年沉淀,提煉出具有鮮明特色的“中山精神 四博素養”的辦學宗旨。以“博愛做人、博雅行事、博學成長、博思創新”的“四博素養”為教育目標,致力培養具有開闊視野、博大胸懷、人文精神、科學素養,具有強烈社會責任感的精英人才。圍繞校訓和育人理念,學校致力打造“培四博導師、創四博課程、夯四博課堂、建四博樂園、育四博少年”的教育體系,并建立了根據年級學生成長的階段性特點,提出“初一規范、初二示范、初三典范”的階段性德育目標,指導學生在日常學習生活中努力將自己培養成具有“四博”素養的“紀雅人”。
名校密碼
近年來,中山市紀雅學校一直在探索適合本校學情的、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模式,從“小組合作雙模合一教學模式”、讓學生以備課方式預習、智慧環境下小組深度合作學習,到“七步學習法”,推陳出新,層層推進,無一不彰顯著中山市紀雅學校以學生為本的教學理念。
據悉,學校一直致力于“智慧教育環境下的小組合作雙模合一”的教學改革研究。截至目前,全校各個班級全部配置了平板,并且在此基礎上創建了以學科教學建設為主的信息化教學系統和以德育管理為主的信息化管理系統。
2021年是“雙減”元年,為構建以“學”為中心的課堂新結構,促進同學們學習主動發生、深度發生、持續發生。王健校長首倡并身體力行推行了“七步學習法”,創建學習新路徑,發展差異化分層教學、發展學科思維和提升學科核心素養。
七步學習法”,即一畫(畫思維導圖)、二點(找出重點難點)、三選(選典型問題)、四合(合作討論)、五比(反饋評比)、六展(展示交流)、七思(總結反思)。其中,用“一畫、二點、三選”的支架,為學生搭“腳手架”的方式,改進和有效落實課前預習,讓學生學會自主學習、獨立學習,讓學習真實發生。“四合、五比、六展”通過生生、師生合作這一從無序走向有序的“自組織路徑”,深化了問題的解決,增值學習成果。
經過幾年的實踐,中山市紀雅學校基于智慧教育初中課堂小組合作學習實踐研究取得了顯著的成效。
學習意識增強,學生素養的全面提升
“七步學習法”讓學生發現學習的樂趣,并受到內在驅動力的作用,愉快地進行學習。學生在運用思維導圖時,發散性地思考問題,充分發揮了自己的想象力,并主動挖掘學習資源,這又進一步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熱情,激發了求知欲,讓學生將學習過程從“要我學”狀態變成了“我要學”,進一步提高了自主學習能力。提升學生的核心素養,就是從自主學習到小組學習,構建出一種撬動以“教”為中心、優化學生主體,以“學生能力的全面發展、真學想學樂學、自主學、學會學、持續學”為中心,以“智慧環境下的問題化有效深度合作學習、學科核心素養”為兩個融合的基本點的“紀雅課堂”新生態。
教師理念改變,教科研能力顯著提升
教師是信息化技術的直接使用者,教師要適應時代的變化,與時俱進,從思想上轉變觀念,更新理念,顯得尤其重要。中山市紀雅學校教師在信息技術2.0整校推進的過程中,整體信息技術水平顯著提升,從在教學中嘗試采用信息技術到能熟練應用信息技術,并深入研究信息技術與學科課堂教學相融合的特征和規律,充分發揮信息技術教學的優越性。
發揮信息技術優勢,促進學校發展
在信息技術2.0整校推進過程中,教師自身的素養得到了發展,學生素養也在不斷提升,教學質量向著更高標準發展,在全市具有示范性作用。此外,中山市紀雅學校發揮示范輻射作用,以可操作的成果為支撐,幫助兄弟學校踏上信息發展的快車道,并對薄弱學校幫扶,如今年中山市紀雅學校開展了以“粵藏兩地教師信息化課堂網絡直播交流”為載體的信息幫扶活動,向林芝等對口幫扶地區輸送優質教育資源。
以“學”為中心的課堂新結構,是中山市紀雅學校破解“雙減”后課堂提質增效難題的密碼,其創新的模式引來同行紛紛借鑒,也獲得了專家和同行的高度評價和一致認可。去年12月,廣東省工程辦賈匯亮主任、廣州市天河區教研員陳燕老師、中山市教師發展中心劉歡桐副主任,就中山市紀雅學校省級課題《智慧環境下小組深度合作學習》中期匯報進行指導。活動中,雷培源老師帶來一場《智慧環境下小組深度合作學習“七步學習法”》示范課,帶領學生運用“七步學習法”開展小組深度合作學習。課后,劉歡桐副主任對雷培源老師的課給予高度評價:“這是一節運用智慧平臺、學生自主掌控課堂、教學方式新穎的課”。陳燕老師的點評更是反復感嘆到:“這是一節學生真正在學習的課”,一語道出了七步學習法的真諦。賈匯亮主任評價,“這是學生立體學習的課”“這是一種新的、立體的教學模式”,更對“七步學習法”課堂的充分肯定。
典型案例
王健校長以八年級地理《第一章第二節 人口》的新授課為例,詳細地介紹了如何利用智慧平臺展開“七步學習法”的地理教學實踐,探討智慧教育環境下信息技術與初中地理小組深度合作學習的深度融合。
利用智慧平臺做好課前的“一畫二點三選”
課前,任課教師精心地制作本節課的學導案,并通過智慧平臺給學生推送微課、拓展資料、圖片等資源進行預習。學生結合學導案上的“教材解讀”指引,畫出《1.2 人口》的思維導圖(即“七步學習法”的一畫),并寫出本節自己需要達成的學習目標和本節重難點(即“七步學習法”的二點)。然后,學生結合學導案上關于我國人口政策的“參考資料”和設問指引,緊扣本節重難點,用簡潔規范的語言提出1至3個關于我國現階段實行“三孩”政策的問題,并先自己嘗試解決(即“七步學習法”的三選)。問題可以是參考課本經典例題或學導案例題的變形、模仿,也可自己創作編制,還可以是自己的疑惑點,有討論價值,緊扣主題即可。該環節主要強調讓學生通過自主學習,完成自主“備課”,為課中的學生小組深度合作“上課”做充分準備。
利用智慧平臺開展課中的“四合五比六展”
課中,教師利用智慧平臺的“計時器”功能,設定7分鐘左右的小組合作討論時間,小組長組織組內圍繞各自的學習案展開有序的小組分工討論(即“七步學習法”的四合):以學困生的思維導圖為藍本,小組進行討論、完善,關注中等層次同學填寫的學習目標和重難點,以“兵教兵”的方式,解決中等層次學生和學困生提出的問題,然后重點突破學優生同學提出的問題。該環節利用智慧平臺設置“開放網絡”,學生可以利用平板打開網頁搜索他們想要獲取的訊息,以全面解決本組成員所提出的問題,特別是大家都沒辦法解答的問題,最終形成一份本組最優學習案,并用平板拍照上傳到智慧平臺教師終端。
時間到時,系統自動響鈴提醒,結束討論。教師關閉開放網絡,將收集到的各小組學習案“廣播同屏”給全班同學,學生通過平板閱覽互學,并通過平板“投票評比”選出自己認為最優的3份學習案,“智慧黑板”上即時顯示各組的得票結果,評比出全班最優學習案(即“七步學習法”的五比)。
利用智慧平臺將最優學習案同屏給學生平板端,該組成員上臺展示(即“七步學習法”的六展)。此環節先由中等層次學生和學困生負責思維導圖講解,學優生補充,然后全班同學提出質疑和評價。通過思維導圖的講解展示,同學們已基本掌握本節的主要知識點,教師只需對重點圖表和學生疏漏的知識點進行不超5分鐘的簡單補充。接著,由學優生圍繞本節重難點——我國人口政策的調整原因,向全班發起提問,并組織同學們圍繞該問題進行小組討論探究,然后派代表回答,其他同學提出質疑補充,最后由學優生總結答案,解決問題和提升。該環節,展示小組學生即為“小老師”,由傳統的教師講學生聽,變成小組成員組織課堂講課,“小老師”給課堂發言的學生給予小組加分獎勵,記入小組積分,教師只是從旁引導和補充,大大提升了地理課堂的教學效率和參與度。
最后,教師對展示小組做出點評和本節課進行小結,并利用智慧平臺發起5道選擇題“課堂檢測”,強化學生們對重難點知識的掌握,及時了解學生課堂掌握情況。學生通過平板提交答案,教師“一鍵批改”快速統計學生的作答情況,結合統計報表,對作答全對的學生給予表揚,找出正確率在70%以下和50%以下的題目進行重點講評。
利用智慧平臺開展課后的“七思”
課后,學生在導學案上寫下本節課收獲與不足、困惑、改進措施等方面的“學習反思”,教師收集后批改審閱,進一步了解學生的學習情況,發現本節課存在的問題,及時調整后續教學。此外,對易教平臺課中“課堂檢測”環節,錯誤率高的學生給予私下關心和鼓勵,了解其學習瓶頸,給予方法指導,并通過智慧平臺單獨推送習題評講的微課資源給這部分學生解疑,實現個性化學習輔導。
(記者 ?周建雄 ?通訊員 ?倪政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