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晨
戰國時期,有一位讀書人,名叫阿亮。一天,阿亮突發奇想:如果我要去楚國,往相反的方向走,能不能迅速到達目的地呢?這個想法在他心里生了根、發了芽。終于他按捺不住內心的沖動,準備親自去驗證。
于是,阿亮瞞著家人,把家里幾十畝田地賣了,換作此行的盤纏,再從伯樂處買了一匹能日行千里的寶馬,叫上家里駕駛技術最高超的車夫。一切準備就緒,阿亮和車夫便義無反顧地出發了。
路上,一位朋友叫住他,說:“阿亮!你去哪兒啊?你偷偷變賣了幾十畝田地,令尊正滿大街找你哩!”
阿亮一聽此話,顫顫巍巍地說:“勞煩你回去告訴家父,我要去楚國驗證一件事,用不了幾天就回來!”
“可是楚國要往南走,你怎么往北走呢?”朋友一臉不解地詢問道。
“我知道,我已備足了盤纏,時間緊迫,我先告辭了!”阿亮敷衍地回答說。
看著阿亮漸漸遠去的身影,朋友更納悶了:這哪里是知道呀!分明是糊涂了,就算盤纏帶得再多,車夫的駕駛技術再高超,馬兒再能跑,也只會離楚國越來越遠啊!
阿亮和車夫翻過座座大山,越過條條大河,但那個曾經半個月就可到達的地方,現在時間已過去半年還未到達。一路的顛簸使得阿亮病了好幾次,有一次還因傷寒險些送了性命,好在他都挺過來了。但這趟旅程的代價是慘重的,日行千里的寶馬早已在半途中累死了,就連車夫也半道跑回了家,他一個人省吃儉用、沿路乞討,苦苦支撐到現在。
歷經數十年,他終于到了楚國,此時的他已經是滿頭白發。
他把自己的經歷告訴楚國人,但是沒有人相信他,都認為他瘋了。
后來,大文學家劉向聽說了這件事,還專門寫了《南轅北轍》來諷刺他。阿亮到死也想不明白,他做的這件事有沒有意義。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無論做什么事,都要看準方向,才能充分發揮自己有利的條件;如果想法錯了,那么有利的條件只會起到相反的作用。
【教師評析】故事開篇交待了阿亮的想法,寫了他去楚國辦事,把方向弄錯的一件事。文中的對話描寫得很出彩,很好地刻畫了阿亮不聽勸告、一意孤行的人物形象。結尾揭示主旨——無論做什么事,都要看準方向,才能充分發揮自己有利的條件;如果想法錯了,那么有利的條件只會起到相反的作用,給人啟迪。
教師啟迪
要明白這里的“故事”是已有的。所以我們先得熟悉原來的故事,然后再立足于原來的故事進行寫作。既然是“新編”,肯定需要我們的想象和創意。可以結合我們現代生活的細節和科技產品,從心理、語言、動作和表情等多方面把故事情節寫清楚,最后在寓意上令人耳目一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