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悅帆 王如婷



曾經校園有很多的地方,一遇到暴雨就會出現嚴重的積水,同學們時常調侃在學校里可以“看海”,但經過“海綿城市建設”后,紅色預警的暴雨時也是未見任何的積水。海綿城市建設是習近平總書記在2013年親自關心和部署建設“自然積存、自然滲透、自然凈化”的新一代城市建設理念的具體實踐。為此,我們在盧生宇老師的指導和帶領下,圍繞“校園積水去哪了”開展了實地考察研究活動。
前期準備
1.梳理研學思路
我們分析討論,積水“消失”無非就是三條路徑:向上蒸發、向下滲透、水平排出。向上蒸發主要和溫度、濕度相關,而在降雨相同的條件,這一個假設條件被大家一致排除。但剩下兩個假設條件,一部分同學認為下滲了,另外一部分同學認為是水平排出。同時,認為水平排出的同學,又有分歧,一部分認為排到校園里的低洼草地里,另一部分同學認為排出到校園外面。因沒有足夠證據和數據支撐說服不同意見的同學,難以達成一致。為此,老師建議我們根據各自的觀點可以分成三個組,并建立假設,通過實地考察,獲取第一手證據和數據,驗證自己小組的假設。
2.制定研學方案
三個小組根據自己的假設,梳理清楚研學思路。在盧老師的指導下,制定了研學的方案:
第一小組提出的假設是:積水向下滲透。同學們思考,如果下滲,那水就得滲得快,那么就肯定不能是城市的硬化路面,因為不利于下滲。為此,設計了測量滲水速度的實驗。同學們到鋪設海綿混凝土的地面,做滲水試驗,倒相同體積的水(一瓶555ml的礦泉水),測量全部水下滲完需要的時間。第二步,測量校園擁有的有利于下滲的海綿地面的面積,為此設計了利用腳步粗略測量校園鋪設海綿地面的面積。
第二小組提出的假設是:積水排到草地低洼處。因為同學們看到海綿城市建設前,并沒有那么多低洼的草地。為此,設計測量校園里新增了多少低洼地,了解這些低洼地能夠消納多少積水。
第三小組提出的假設是:積水向校園外排走。為此他們查找排水管,統計排水管的數量。
考察活動現場
1.第一組開展滲水速度實驗,測量海綿地面的面積
2.第二組計算地表低洼積水體積
3.第三組開展排水管查找和統計
期間,第三小組的同學遇到困難——排水管大多埋在地下,很難觀測和測量。該小組的同學突發奇想:既然我們看不到排水管,那就找看得到的人,于是就有了采訪海綿城市相關負責人的研學思路。最終,他們克服了重重困難,采訪到了海綿城市建設負責人。
4.考察現場,同學們產生疑問,并向盧生宇老師提出,獲得盧老師現場的解答
總結匯報
經過實地考察之后,在盧生宇老師的指導和安排下,同學們到教室里開展匯報交流。第二小組表示,他們在測量中否定了自己的結論,得出校園低洼處消納積水不成立。第一小組在匯報交流中認為他們的假設成立,但第三小組的同學提出質疑。于是,第一小組的同學查詢資料,獲取了珠海地區的地下水水位信息,資料顯示,在整個夏季地下水埋深是0.6米左右,不可能容納那么多地表的積水,最后在盧生宇教師的引導下,綜合計算地下空間的蓄水量,得出一致意見:水的下滲速度是夠快,但地下的蓄水空間有限。第三小組公布了小組采訪海綿城市負責人的結論,讓整個研學活動獲得完美的解釋,解開了積水去哪里的秘密。同時,盧生宇老師也解答了我們的一些疑問。此次研學,讓我們深度地體會到海綿城市建設給校園、城市帶來的巨大改變。
(指導教師:盧生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