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同學
樂觀者高歌“天生我材必有用”,悲觀者感嘆“古來材大難為用”,或為酒后豪言,或為時運之哀,皆不大妥當。無才必無用,有才方有可能有所為。為了這種可能性,我們不做無用之散木,爭做可為之梁麗。
無才便“無用”中的“無用”是指不能創造社會價值,而非絕對的無用,畢竟即使把一個人僅僅看作動物,他都有加快生態系統能量流動和物質循環的作用。戰國時期,諸侯紛爭,民生凋敝,面對如此的人世間,莊子想象出散木,其“以為舟則沉,以為棺槨則速腐”,如此不材之木能長壽,當其他有用的果樹“大枝折,小枝泄”,它能“大蔽數千?!?。于是,懶于成才的人將其奉為神樹,殊不知世殊事異,當時的可用于避亂保命的無用之用在當今根本無法成立。若為不材散木,則免不了被社會這把去劣的鋸子鋸倒,不會讓其遮敝灑給良木的陽光。
有才即有用,但這只是說具備“有用”的前提,至于“用”是否能發揮出來,那又另當別論?;蛟S小人當道,譬如岳飛不但不能盡其才,反被扣上莫須有的罪名;或許未遇伯樂,千里馬雖有千里之能卻終究祇辱于奴隸人之手;或許自己消耗才能,“用”還未真正發揮出來,就因為惰性、慕利等等被侵蝕,最終只能發出“傷仲永”之悲。
人人皆知要有才,因此想有用的人想著抓緊時間煉才,但現實生活中明明知識儲備、智商等相近的兩人可能一個事業蒸蒸日上,一個卻苦于找工作。固然,背景、時運有異,但還有一個重要原因是兩個人在運用才能上的差距。正如“能不龜手一也,或以封,或不免于洴澼絖,所用之異也。”海洋科學家汪品先教授致力于科普,將知識傳得更廣;民警老陳通過直播宣傳反詐,讓民眾在趣味中學到實用之術。他們將自己的專業知識的作用發揮到極致。君子不器,充分挖掘自己的潛能,才能讓自己“才”的寶庫不時閃爍著驚喜。
當今社會,奶酪很大,但分奶酪的人也很多。雖為良木,不一定能成為撐起屋梁的那一根。可是盡管如此,被分到貴州偏遠小學的錢理群灰心了嗎?二十三年未飛上太空的航天員鄧清明喪氣了嗎?即使奮斗過后“用”的發揮還未達到預期,也不必苦悶抑郁,因為才如琵琶語,就算無法展現給世人,也能給孤寂的心帶來慰藉,使其不至于呆看月亮,只知難過。
散木雖壽,無用可取;良木雖才,非必有為。先為良木而后成梁麗,既備其才,又示其用,可謂幸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