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陽敏
在很久之前在某次畫展上看過這樣一幅畫:夜幕深沉,迢迢星河墜入無邊大地,大地裸露著肌膚,以最寬廣的懷抱擁住萬物生靈。
雖然沒有多么令人稱奇的技巧,但卻在我的心里陡然升起一股敬意。幾千年前,我們的祖先就在這片土地上繁衍生息,他們在大地的脊背繪就了山川草木的壯麗之景;在大地的掌心流出了中華兒女的華夏文明;在大地的胸脯書寫了動人事跡。
古往今來,人們從不吝惜對土地的贊美和歌頌。阿來在《大地的語言》里,用50余篇情深意摯的散文,描摹著故鄉草木山河,亦書寫著不同地域的風土人情。站在時光的長河中,聆聽歲月深處的低吟,聆聽大地反饋于人心的回聲。多年來,阿來一直用腳步丈量大地的廣闊,將對土地的熱愛與深情付諸于筆端,帶領我們跨越時空的阻隔,看一重重山、一條條河,去領略那古老文明。
我們常說故土難離,阿來也是如此。從成都平原到青藏高原,他一邊走,一邊歌頌著家鄉的淳樸。他行走的每一段旅程,如同信徒獻給大地的一場朝圣,以此感恩大地的養育。他對大地的這份感情,亦讓我們陷入思考——我們愛土地嗎?答案自然是肯定的。沒有人不熱愛自己的故土和家園,不熱愛大自然。大自然賦予人類一切,人類在這片土地上繁衍生息。于是,便有了燦爛輝煌的文化和歷史。有了這樣一塊熱土,人類的文明便得以傳承下去,生生不息,經久不滅。受土地滋養和哺育的人類,亦擁有了猶如大地那般堅毅、敦厚和無私的品質。
我們總把大地比作母親,是因為她總是用寬闊的臂膀和甜美的乳汁給予我們最真實的安全感。世間萬物,它都給予我們,卻又不圖回報。可是,在當今高速發展的時代,土地到底何去何從?我們歌頌大地,試圖用心聆聽大地。可是我們究竟從大地的“語言”中聆聽到了什么?是讓消失的永遠消失,還是讓失去的被悉數歸還呢?
過度開墾、土地重金屬污染、水土流失……經濟高速發展的同時,與之而來的生態環境問題是我們亟待解決的。“不以破壞自然為代價來發展經濟”“堅持可持續性發展”“堅持五位一體”……這是我們國家為保護自然而作出的努力。曾經,我們也走過以破壞環境來換取經濟發展的彎路,然而事實證明,大自然是有靈性的,它給予我們生存和繁衍的權利,也能夠無情地沒收。遵循自然法則和客觀規律,才能換來人與自然、人與大地之間的平衡。
漫長的歷史過程中,人類總是在鍥而不舍追求發展、追求效益,卻忘了我們與大地血脈相連。我們本該與她親密無間,卻最終漸行漸遠。如果我們舍棄了土地,人類的未來又要走向何方呢?阿來,用時間聆聽大地的聲音,又透過他的文字向我們傳達著大地的期望。他站在這廣袤的土地上,歌頌故土,歌頌民族,歌頌文明。
用心聆聽大地的聲音吧,讀懂大地最樸實無華的語言。陽春三月,我們在大地上播種下希望的種子。生靈萬物、山川草木都在大地上蘇醒過來,人類依舊用那份烙進骨血里的堅毅和執著書寫人生百味,去感悟歲月沉淀的豐盈與厚重。
(指導老師:鄧海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