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解語
1917年,俄國十月革命前后,烏克蘭處于劇烈的社會變革之中,階級矛盾不斷激化,資產階級不停地剝削著工人階級,而自己卻沉醉于花天酒地之中。保爾,一個熱心革命的貧苦工人。時代之惡,保爾之善;時代之濁,保爾之凈。保爾是如何沖破重重困難,讓自己成長的?讓我們走進《鋼鐵是怎樣練成的》,去看看保爾從一個懵懂小孩到鋼鐵戰士的成長經歷。
《鋼鐵是怎樣煉成的》之所以被奉為名著,源于作者精致、嚴謹的文筆。
作者在寫作手法上有頗多考量,書中多次運用到了以小見大的手法。作者以阿爾焦姆對保爾拿回的槍支的處理一事,表現出以阿爾焦姆為代表的不敢反抗的人民的妥協性。如此手法避免了籠統、直白、單調的語言,以社會中的小實例,也為讀者留下思考空間。作者多次運用擬人修辭手法,將保爾的想法轉移到槍口上來表達,給讀者以親切活潑感。
自然的銜接是本書的一大亮點。作者善于在文中設置懸念,常常先以代詞及人物的動作語言出現,給讀者充分的猜測空間,以此表現一些人物形象,為后文的揭曉做了鋪墊。同時,這樣的寫作手法也使得語言更生動,激發讀者閱讀興趣。文中亦有大量的環境描寫,保爾去烈士陵園悼念戰友,作者渲染周圍環境的清幽寧靜,以烘托保爾的沉痛心情,為下文保爾的哀悼做鋪墊,推動故事情節發展。
含蓄是本書的一大寫作特點。作者不直抒胸臆,字里行間卻流露著感情。作者將彼得留拉的殘兵比作“驚弓之鳥”,雖不曾直接表達自己的鄙夷之情,而“驚弓之鳥”卻如此形象地向我們傳達著作者的厭惡。
書中人物形象更是生龍活虎、愛憎分明,卻又不失公平公正。面對敵人的嚴刑拷打,保爾從未屈服,體現了他的剛毅堅強;面對自己與冬妮婭的戀情,他始終將國家和黨的利益放在第一位,體現了他的自覺無私;即使重疾纏身,也不忘讀書學習,可見他追求進步。冬妮婭是書中小資產階級的代表,作者對她善良熱情的品質進行了肯定,也批評了她始終沒有擺脫庸俗的個人主義思想。
優秀的文筆,出色的主題,促成了一部經典的名著。在書中,我們看到了黎明前小資產階級剝削人民的黑暗,無數革命志士為了貧苦百姓的幸福生活不懈奮斗;也看到了革命的勝利是由多少如保爾般的同志,不怕苦,不怕累,在逆境中煉就出鋼鐵般的意志換來的。如今的我們正值青春,身處和平之世,必要借先輩精神、創吾輩偉業!
(指導老師:何祖洋)
【教師點評】該同學通過誦讀典籍,把所思所想,寫成這篇文章,將“讀”與“感”聯系緊密,事例敘述生動,開頭打動人心,具有真情實感,值得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