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銳
一
因為疫情,孩子們已經三個春節沒有回家過年,看著手機的家庭相冊里,女兒和兒媳不斷更新小寶貝們一張張憨態可掬的照片,還有她們在日常生活中的視頻,好想立刻把她們抱在懷里。親情因為疫情被長時間阻隔,千里之外,我深知自己在小寶貝的記憶里只是一個抽象的稱謂。趁新春剛過,疫情暫緩,去年的公休假還未啟用,進京,去和孩子們來一次親情的團聚。
已近3月,一城春色半城水的漯河,春意漸濃,天空湛藍,白云飄逸。路邊的月季,花朵碩大,色彩明艷。春天的蓬勃和靈韻氤氳在視野之內,令人心曠神怡。
掃碼,測溫,安檢……寬敞的候車室里人員不多,進京的隊伍卻另辟蹊徑,在候車大廳的西南角又單隔出一個通道。再次排隊,安檢,在劃定的區域內候車。非常敬佩車站工作人員的嚴謹負責,裝衣物的皮箱順利過關,手提包卻在安檢員的指令下打開,一包獨立包裝的消毒濕巾必須出列。我百思不解,明明記得孩子們每次從北京回來,大包小包的家用濕巾和消毒濕巾隨包而帶,怎么從漯河進京時就不能了呢?我耐心解釋,工作人員面帶微笑,態度和藹而堅決:“高鐵上的消毒工作做得非常好,你帶這些酒精紙巾上車有安全隱患。”這是疫情之下特別的“禮遇”,無須過多糾結,拿下。
高鐵上人員滿滿,想起女兒電話里的叮囑,車上一定要注意防護,不要亂走動,不要吃東西。漯河到北京四個小時的路程,不吃忍忍就過去了,若是不上廁所不喝水,是不是有點防疫過度?
唉,這個人人談疫色變的年代……
二
人們常說:閨女是爸媽的小棉襖。再加上一個外孫女小桂圓,于我,又多了一件超薄羽絨小背心。
我的到來讓小桂圓一直處于興奮狀態中,一整天不睡,晚上10點多才哄上床。換上睡衣仍是睡意全無,亢奮地在床上亂蹦亂跳。女兒說你可別攔,攔也沒用,這是她每天睡覺前雷打不動的標配程序。
好不容易才讓她消停下來,剛躺在我身邊突然來一個急翻身,小嘴巴湊近我的耳朵,氣喘吁吁地說:“姥姥,姥姥,我跟你說句悄悄話,我超級無敵喜歡你!我特別喜歡你笑的樣子!”我的心瞬間融化,親著她嫩嫩的小臉,把她小小的身體緊緊摟在懷里……
“六月天,孩兒臉。”小孩的臉,變起來比六月的雷鳴電閃還神速。第二天周一,早上7:30,悅耳動聽的音樂響起,這是媽媽每天催小桂圓上幼兒園播放的“起床曲”。
從她迷迷糊糊睜開雙眼,昨晚的乖萌就蹤影全無。衣服,這件不穿,那件不行;鞋子,這雙不要,那雙不中;扎小辮,不用帶草莓的皮筋,就要小白兔的;不要紅色的口罩,我就喜歡那個粉色的……哭哭鬧鬧,挑挑揀揀,好不容易穿戴整齊,卻又非要姥姥和媽媽一起送。多年來已經習慣于精致生活的我,突然間置身于這樣一個由幼兒蠻橫掌控節奏的時空中,茫然無措。送就送吧,反正幼兒園近在咫尺。戴上口罩,面部所有的尷尬都被遮掩。
幼兒園門口靜悄悄,門衛師傅打開門,小桂圓打卡,在我們的鼓勵和催促下,一步一回頭地走進了幼兒園……
生活的環境定位著日常的節奏,人生的追求磨礪著成長的韌性,人人都憧憬大都市的絢麗和繁華,殊不知物質和精神高度文明的背后,生活在其中的每一位都市人,又承受著怎樣的壓力和忙碌?
新冠疫情暴發以來,不少行業關門倒閉或改弦易轍。在大城市拼搏的青年人,更是和這個時代一起經歷著顛簸與動蕩。好在孩子們所在的公司,雖受疫情無情的沖擊,卻在時代的夾縫中堅毅地走過。看著他們每天忙忙碌碌地工作和生活,我既心疼又感慨。愿我短暫的陪伴,能舒緩一下孩子們心中的重壓。
信息時代,智能社會,知識更迭,瞬息萬變,不知不覺中,認知與孩子們拉開了距離。不僅是代溝,簡直有鴻溝。常常以與時代同行而自居的我,就是進入小桂圓的世界,也落伍了。
周末,常常陪她去上體能課,置身于偌大的世界之花假日廣場,讓孩子們體驗的各種項目眼花繚亂。年齡不同,孩子們的課程內容也不一樣:平衡車、護身道、跑酷、攀巖……還有什么火鍋教練、雪碧教練、熊貓教練……不是吃的就是喝的,抑或是可愛的小動物,陌生的人被貼上鮮活的標簽,光聽聽這些立體可感的尊稱,無形中對幼兒就有一種巨大的心理誘惑。而且,孩子們上完課再去“動物園”里喂喂小貓、小狗、小兔子、羊駝、倉鼠,釣釣小金魚,看看3D……花花綠綠的世界,五花八門的體驗,讓孩子們開眼界的同時,也體驗著快樂,培養著愛心。
外面的世界精彩誘人,家中的生活也趣味橫生。陪小桂圓壘城堡,玩彩泥,做手工……鮮艷奪目的色彩,構成孩子五彩繽粉的世界,潤澤孩子幼小的心靈,啟悟孩子稚嫩的心智,感觸著幼兒萌趣的童心,融入幼兒那種新奇純凈的世界里,共情著她的快樂,目睹著她的成長。更讓我欣慰的是,在與小桂圓朝夕相伴的日子里,我漸漸摸清了她的脾性。她喜歡畫畫,特別喜歡畫愛心。她超級喜歡看Hello kitty動畫片。她精力旺盛,口齒伶俐,機敏善辯,很多時候讓人既無奈又憐愛。有一次,女兒晚上加班,過10點還沒回家。為了讓她第二天早點上幼兒園,我想在女兒到家前把她哄睡。好容易躺下,她卻哭著跟我要媽媽。我說:“媽媽忙,你今天要是早點睡,媽媽明天肯定會早早就回來了,說不定還能去幼兒園接你呢!”誰知我此話一出,她的諸多委屈傾瀉而出:“媽媽為啥老是忙呢?以前呢每次都是我睡著了她才回家,還都是奶奶去幼兒園接我,她就接我兩次。爸爸還出差,幾天都不回來。現在呢都是姥姥接我,嗚嗚嗚……”我說:“媽媽不是剛換個新工作嗎?”她聽后稍微怔了一下,又哽咽著說:“哦,媽媽是工作還不熟悉,還有不會做的吧,所以就回來得很晚。”我說:“對呀,寶貝。等媽媽的工作都會做了,肯定每天都會早早回來陪你的呀!”好說歹說,終于是哭著睡著了。凝視著熟睡中的小寶貝,她那精靈乖萌的小模樣和發飆時判若兩人。其實,多日的陪護,我也成了她情感世界里溫情相依的一部分。只要聽到我說返程,她總是小嘴一噘:“我不讓姥姥回漯河!”但是,我知道,在幼兒的情感世界里,任何人的愛和陪伴,都匹敵不過媽媽的味道。
日子水一樣流走,不知不覺,公休假的時間接近尾聲。女兒和女婿仍然忙碌,但無形中也多了一份淡定和從容。只有久居京城,才能真正感受首都人的快節奏和高素質。外表的親和質樸,遮蔽不了他們內在的自律、自信和包容。北京人進商場、超市、飯店、公園、寫字樓、地鐵站等,掃健康碼已經成為一種自覺遵守的防疫常態。雙奧期間的北京,疫情防控更是靈活有序而高效,黑科技的植入,在世人的驚艷中,一場簡約、安全、精彩絕倫的冬奧會,已經載入人類文明的史冊。2022年的北京,世界已給出高度的贊揚和好評。
三
因為臨潁縣出現新冠陽性,整個漯河市的疫情防控工作驟然升級。按照漯河疫情防控新規,由外地市返漯人員必須提前三天在“豫事辦”、社區和單位三方報備。防疫是國之大事,對返程之事,我慎之又慎。
報備后的當天晚上,我加了所在社區一位工作人員的微信,詳細給她匯報了我在北京的情況。她說,一切按疫情防控要求做就可以回來。大概過了十多分鐘,她又語音過來:“你最近別回來了,剛剛接到街道通知,咱區也出現了疫情,有可能會封城。”計劃趕不上變化,報備取消,靜觀事態。
第二天是4月10號,一大早,就有一位朋友來電告訴我,一個從外地回來的貨車司機已經確診染上新冠肺炎,而且回漯前沒有報備,到家后又不戴口罩到處亂跑,已有人被他傳染。當天晚上,整個漯河市也快速按下了“暫停鍵”。遠在千里,得知同事和朋友有的被集中隔離,有的是居家監測,我既擔心焦急又無奈。
封城不到一周,區文聯負責人就多次和我聯系,要求在區作家微信公眾號上催發抗疫作品,傳播抗疫正能量。因遠離抗疫一線,看著工作群和朋友圈里各行各業奮力抗疫防疫的一張張照片、一條條信息、一篇篇報道,作為區作協主席,如何為抗疫助力,不用任何人催我就自有壓力。但是,在兇險的病毒和艱巨的抗疫工作面前,我不能空喊口號,更不想隔靴撓癢。我遠在北京,作協會員又幾乎都是教師和教育工作者。新冠肺炎疫情的突襲,讓全區的教學任務從線下轉到線上,老師們反饋給我的信息是:上網課比上實體課麻煩得多;長時間盯著電腦,頭暈眼花;每天幾乎累癱,再加上恐懼和焦慮,就無法靜下心來寫文章。
4月17日,我看到作協會員胡華老師轉發到朋友圈里的抗疫美文,作者文辭激昂優美,故事溫暖感人。立刻和胡老師微信,又得知常東彥校長正以抗疫為契機,把災難當教材,在全校學生中開展以抗疫為主題的作文比賽。若在作協的微信公眾號上開辟“小作家”專欄,推介孩子的優秀抗疫作品,對孩子是鼓勵,對學校是宣傳,對抗疫也是貢獻。當即與常校長電話溝通,他也是個“文青”,對我的想法非常理解和支持。此時,不少作家也從當初慌亂的狀態中抽出身來,把抗疫期間的所見所聞所思所感匯聚筆下,一篇篇抗疫作品雪片似的飛來。
作品有了,一直負責平臺審稿工作的李玲秘書長卻來電,疫情期間,她天天上網課,實在太累,問我在北京是不是不太忙?能否先審改一段文稿?這種情況之下,無論我忙與不忙,答案只有一個。
疫情防控期間,作家公眾號主編楊勇,身為小學校長,在處理好學校各種煩瑣事務之后,不管多晚多累,都會在公眾號里精心設計、精選配圖,常常工作到深夜一兩點。當一篇篇來自抗疫一線的作品,經他編輯加工后,被轉發到多個群。郾城區人民抗疫防疫的感人故事、無私無畏的奉獻精神和共克時艱的撼人場景,就真真切切地呈現給全省各地的每一位讀者。
四
進京時春寒料峭,現如今夏陽高照。恍惚之間,我因疫情“被住京”已三個月,真的該返程了。
撥通漯河一負責疫情防控研判朋友的電話,把我在北京的情況如實相告,她熱情又嚴謹,立即把我的情況匯報給區疫情防控指揮部,半個多小時后給我回復:可以回來,到家后要居家隔離7日+居家檢測7日。我遵守返鄉要求,全方位做了報備。
此時,小桂圓又成了我返程的“攔路虎”。在她敏感又靈透的心靈密室中,我于她似乎成了一個不容觸碰的親情密碼。前天中午,她正津津有味吃我為給她做的西紅柿炒雞蛋,我無意中說了句回漯河,她立馬小嘴一噘,霸氣十足:“不讓姥姥回漯河,我就聽不了這句話!”小小年紀說話如此老成,讓我和女兒差點笑噴。
晚上洗漱時,女兒故意跟她說:“明天一早姥姥和爸爸要一起出去辦點事,咱們今晚都要早點睡哦!”她當時正聚精會神地玩肥皂泡,竟沒有回聲。兩個多月來,在我和女兒刻意調順中,她的強勢個性和以鬧取勝的習慣已經改變了不少。她非常愿意和小朋友分享她的零食,把自己喜歡的發卡當禮物送給小朋友,還樂于和小伙伴互換玩具等。若不是到家后上班,我好想帶這個可愛的小精靈一起返漯。
第二天早晨,不到六點,我和女婿就悄悄出了門。此時的北京,疫情發展的速度有點出人意料。朝陽、海淀、房山等幾個區已經是為疫情中高風險區。北京一區一個政策,防疫工作做得精準、精確又精細。從“五一”小長假開始,北京市所有的酒店、飯店、餐館都禁止入店聚餐,只能通過外賣下單;進入商場商店、公園游樂園、寫字樓等公共場所,必須有48小時核酸陰性證明。一貫道路擁堵的北京,此時街靜路寬,暢通無阻。藍天下一片片高聳的樓群和一樹樹璀璨的夏花,在車外如風而過。
進站安檢時,擔心女兒裝在我手提包里的小瓶酒精噴霧和消毒濕巾再次被查截,卻沒想到兩個包包都順利過關。
通往候車室的大廳,潔凈空曠,旅客寥寥可數。唯有車站工作人員要求做好疫情防控的溫馨提醒,一遍又一遍回響在耳邊……
候車室內,看著一個個嚴嚴實實遮面奔波的陌生人,萬般感慨,人類社會進入21世紀,全球經濟一體化,身處世界改革開放前沿的中國,“動態清零”的抗疫方針,不僅見證著大國實力,也考驗著大國智慧,更彰顯著大國擔當。武漢疫情決勝之后,新冠病毒又一次像幽靈一樣在華夏大地上神出鬼沒,吉林、廣州、上海、漯河、許昌、鄭州、北京等輪番遭襲。病毒肆虐之下,有誰能真正置身于疫情之外?在突遭病毒侵襲的日子里,我們每個人都經歷著恐慌、憂慮和疼痛,但又必須在與病毒的艱苦博弈中勇毅前行,沒有全民健康,就沒有全面小康。于是,在這個艱難的春天里,抗疫防疫,于你,于我,于我們每一個人,就有了一種別樣的感喟和記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