項志明 王東海

2012年6月,張葉宏和留守兒童
2022年5月31日,在第72個六一國際兒童節和第27個全國“愛眼日”來臨之際,在江蘇省丹陽市延陵鎮“蒲公英之家”活動中心,“愛眼小屋”揭牌儀式暨“真情守護、護航成長”慶六一系列活動正在進行。看著這群臉上洋溢燦爛笑容、似小苗般茁壯成長的留守兒童,丹陽市蒲公英志愿者協會秘書長、延陵派出所所長張葉宏感慨地說:“今天是我市蒲公英志愿者協會成立10周年。10年過去,當年的這朵小花在社會各界的關心支持和志愿者的積極參與下,已開遍丹陽各鎮區,為全市留守兒童打造了一方屬于自己的蔚藍晴空。”
2004年12月,從軍11年的張葉宏在連職崗位上轉業,回到家鄉江蘇丹陽,選擇到老區延陵鎮延陵派出所當了一名普通“片警”。
延陵派出所轄區面積117平方公里,總人口8萬余人,是丹陽市管轄區域面積最大、人口最多的鄉鎮派出所。張葉宏說:“當初參軍入伍,為的是保家衛國;轉業回鄉當了人民警察,就要守護一方平安,真心實意地為人民服務。”
2008年1月28日,大雪紛飛。凌晨1點多,延陵鎮柳茹村村民田金仙家,懷孕待產的兒媳突發陣痛,老兩口頓時慌了神:兒子在外地部隊,這可怎么辦?眼看兒媳分娩跡象越來越明顯,情急之下,老兩口想起平日經常來村里走訪的張葉宏,便找出警民聯系卡,趕緊撥打他的手機。張葉宏二話沒說,帶上一名聯防隊員就往田金仙家趕過去。1個多小時后,張葉宏趕到田金仙家。好不容易將孕婦抬上車,雪卻越下越大,汽車在鄉村道路上幾乎無法通行。張葉宏和聯防隊員不時下車用鐵鍬在前面鏟雪開路,讓車頂著大雪一點點往前挪。6公里多的路程,足足走了3個多小時……當嬰兒響亮的啼哭聲從產房傳出時,張葉宏已累得躺在警車里睡著了。
母子平安,一家人高興得不知說什么好。田金仙的兒子從部隊趕回來后,專門做了一面錦旗送到派出所。如今,孩子已經十多歲了。每次張葉宏來到村里,田金仙都會對孫子說:“快,叫張爸!”
轄區內有多少軍烈屬、孤寡老人、困難家庭,他們生活過得怎樣,張葉宏心中有本“明細賬”。延星村有個小男孩馬君(化名),2010年出生后沒幾天,父母先后出走,杳無音信。因為父母并未領取結婚證,馬君一出生就成了“黑戶”,一直由年老體弱的爺爺、奶奶撫養。爺爺患有中度中風,基本沒有勞動能力,全家就靠奶奶含辛茹苦撿些廢品換錢生活。
屋漏偏逢連夜雨。2013年10月,馬君不小心被開水燙傷,治療后胸口留下一塊4厘米左右的疤痕。隨著馬君一天天長大,燙傷留下的疤痕也在長大,還時常痛癢,皮膚被抓破之后更痛。奶奶沒辦法,只得找來膏藥貼上,但痛癢還是反復。不得已,奶奶就用一雙長棉襪將馬君的雙手都套起來,一直套到手臂上,然后再扎起口。雖然不會直接抓到傷疤了,但孩子卻更加難受。
2014年8月,張葉宏帶著民警薛曉靜到村里走訪時得知此事。馬君身上燙傷留下的疤痕、手上套著的長棉襪,深深牽動著他們的心。第二天,他們便帶著孩子到丹陽市兒童醫院找專家咨詢。經過會診,馬君是先天性疤痕體質,當地醫院缺乏治療技術,必須到大醫院就醫,而且治療過程會很漫長。
想到治療費用對這個家庭來說是個天大的難事,張葉宏和薛曉靜商量后決定,先為馬君解決戶口,然后為他辦理農村醫保。經專門上報丹陽市公安局,通過申請免費DNA檢測,派出所為馬君上好了戶口。張葉宏、薛曉靜又通過多方聯系民政、社保等部門,為孩子辦理了農保和低保,讓他的后續治療、生活有了基本保障。隨后,張葉宏和薛曉靜通過網絡媒體向社會求助,并以馬君奶奶的名義開立了銀行愛心賬戶,由薛曉靜代為監管。他們還利用休息時間,先后7次帶著馬君到鎮江、南京等兒童醫院請專家會診。經過治療,馬君的病情有了很大好轉,張葉宏和薛曉靜的心也安穩下來。
如今,馬君讀小學五年級,胸口的疤痕通過多次治療得到有效控制。他的父親也回到了家中,孩子的日常學習、生活有了基本保障。但張葉宏和薛曉靜還是一如既往地定期到他家走訪,幫助解決實際困難。
2011年夏,張葉宏在走訪中得知,轄區行宮小學有一名學生小貢,父母常年在外地打工,平時跟著爺爺、奶奶生活。長期的親情缺失、教育缺管,小貢逐漸養成不良習慣,學習成績下滑得厲害。
通過一段時間的走訪調研,張葉宏統計出全鎮類似小貢這樣的留守兒童500多名,其中有一些存在學習成績較差、日常行為叛逆等問題。
如何讓留守兒童不迷失,張葉宏陷入了深深的沉思。
2012年1月,丹陽市公安局婦委會討論“大手拉小手,警心暖童心”志愿服務活動如期開展,也邀請了張葉宏參加。在他的熱情建議下,婦委會決定把志愿活動放在延陵鎮,主題就定為“關愛農村留守兒童”。
2012年5月31日,以“大手拉小手,警心暖童心——關愛農村留守兒童”為主題的“蒲公英之家”在延陵鎮行宮村老年活動中心正式成立。
小小的兩間平房里,放置著幾百冊圖書和數十件小型運動器材。其中,一部分是民警們捐贈的,一部分是張葉宏東奔西走請轄區企業贊助來的。
“蒲公英之家”專門辟出愛心志愿者與留守兒童談心的“心語小屋”,還設置“親情視頻聊天室”,留守兒童可以通過電腦和父母遠程視頻聊天,加強親情交流。
“蒲公英之家”建成后,行宮小學的10名留守兒童成了“蒲公英之家”的首批關愛對象。丹陽市公安局婦委會和延陵派出所的十多名民警成為首批“代理家長”,參與照顧留守兒童的學習、生活。
張葉宏主動和小貢結成了對子。起初,每次張葉宏到小貢家走訪,孩子都不喜歡說話,總是問一句答一句。
2013年4月,張葉宏聽小貢奶奶無意中念叨,說小貢最近咳嗽得厲害。小貢放學后,張葉宏便開車帶他去看病。到了醫院,醫生埋怨道:“你這爹怎么當的,孩子咳成這樣才來看,再拖下去就成支氣管炎了。”
霎時,小貢的眼淚止不住地流了下來:“他不是我爸,他是警察張叔。”到家下車時,小貢伸出雙手抱了抱張葉宏,鋼鐵漢子瞬間紅了眼圈。
在張葉宏的倡導下,幾年間,丹陽市公安機關和延陵派出所陸續有80多名民警與100多名留守兒童結成幫扶對子,成為孩子們的“代理家長”,捐贈的書包、圖書、文具等物品價值達30余萬元。2017年8月18日,“蒲公英之家”升級為丹陽市“蒲公英關愛留守兒童志愿者協會”,并搬至延陵鎮社區教育中心,自此孩子們擁有了寬敞明亮的教室、大屏幕彩電、上千本課外讀物、多種體育健身器材,這里還建有籃球場、乒乓球室等,開設了國學班、二胡班等4個興趣班,硬件、軟件都有了很大提升。
2018年,“蒲公英關愛留守兒童志愿者協會”由延陵鎮逐步走向全市12個鄉鎮,迄今已累計結對幫扶600余名留守兒童。2019年,協會開辦“蒲公英少年警校”,僅當年就為丹陽市2.2萬余名中小學生開展了“愛黨、愛國、愛民”的紅色教育授課。
小小的“蒲公英之家”,架起愛的橋梁,溫暖著留守兒童的心靈,形成了“政府、學校、家庭、社會”聯動關愛模式,成為丹陽市新時代文明實踐的一張亮麗名片。其獲評江蘇省優秀志愿服務項目、江蘇省巾幗志愿服務十佳組織、鎮江市最具影響力慈善項目等,入選鎮江市委基層黨組織聯系服務群眾典型案例。
近些年,電信詐騙案件在一些農村地區高發多發。轄區群眾的防范意識強不強?張葉宏搞起了隨機測試。他裝作騙子,撥打轄區村民家的電話,有的村民接到電話,立刻掛斷了;有的居民跑到派出所來,找張葉宏反映情況……測試效果很好,張葉宏心里比什么都開心。
針對農村留守群眾文化程度相對較低的實際,張葉宏編寫了一本《居民安全防范手冊》,圖文并茂地介紹“防暴恐、防網絡電信詐騙、防盜、防火、防事故”和遠離“非法集資、民間借貸、黃賭毒”等知識。
實踐出真知,實踐長才干。2021年12月4日,鎮江市公安局舉辦首屆全市公安派出所所長“藍山論劍”比武競賽,任所長不到兩年的張葉宏,憑著十余年一線工作積累的豐富理論知識和實踐經驗,從全市71個派出所所長中脫穎而出,在層層選拔出的現場21名參賽所長中技壓群雄,一舉奪得個人第一名。
心中有愛,腳下有路。面對榮譽和贊譽,張葉宏總是笑著說:“每次到社區走訪,隔老遠就有人跟我打招呼,有的喊我張所,有的叫我張叔,還有的喊我警察小張……聽著這些親切的稱呼,我特別滿足、特別幸福。無論是軍人還是警察,說來說去還是那句話——為人民服務的心永遠不變!”
(項志明單位:江蘇省鎮江市城市管理局;王東海單位:江蘇省丹陽市公安局)
編輯/牛鵬飛
張葉宏,1973年6月出生,1993年12月入伍,1995年5月入黨,2004年10月轉業,現為江蘇省丹陽市公安局延陵派出所所長。服役期間榮立三等功1次,從警后榮立二等功1次、三等功4次。2014年10月獲評“全國公安機關愛民模范”,2015年1月獲評“全國公安系統二級英雄模范”,2015年8月獲評“江蘇最美復轉軍人”,2021年10月獲評“江蘇省道德模范”。2016年5月其家庭被全國婦聯評為“全國五好文明家庭標兵戶”“全國最美家庭”,2016年12月其家庭被中央文明委評為首屆“全國文明家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