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秀蘭
《陪讀中學會陪伴》一文中,一名軍人媽媽很坦誠地講述了陪伴兒子成長的道路上,面對兒子“黏”自己而產生的煩惱和內心矛盾。從親子閱讀給母子倆帶來苦惱并快樂的生活點滴中,作者看似調侃的“無心”,實則藏著一份“用心”。
從作者細膩的筆觸里,我真切地感受到,好的親子關系是從孩子黏人、父母用心開始的,同時親子關系也促使父母成長。
孩子黏人,是其心理安全需要的一種體現,是依戀建立過程中的正常現象。尤其在?6?個月到2歲期間,是嬰幼兒特殊的情感聯結階段,這一時期的孩子通常會表現得很黏人。這一時期,父母要多理解和包容孩子,要盡量給予孩子及時的回應和耐心的互動。
著名的“恒河猴實驗”研究表明,靈長類動物的寶寶都渴望擁抱,對媽媽的依戀并不只來自媽媽提供吃喝,更重要的是需要親密接觸。擁抱及擁抱帶來的舒適感、情感上的支持,是寶寶和媽媽建立依戀的基礎。也有研究表明,皮膚接觸可以讓寶寶的大腦分泌促進生長的化學物質,對寶寶的發育非常重要。因此,適度的黏人不僅可以促使孩子獲得安全感,而且可以幫助孩子享受體驗滿足感和愉悅感,有助于建立自信和健全的人格,對其今后與他人和睦相處具有深遠的影響。
有些父母覺得孩子過于黏人,影響到日常生活,有時甚至令人不勝其煩。其實,孩子黏人行為的背后,大多隱藏著一些未被滿足的心理需求和感受。作為父母,著力于“怎么辦”之前,應該先想想“為什么”,細心觀察,探尋孩子黏人背后的“密碼”,方能解鎖孩子黏人這道“難題”。
文章作者周末輪休才能從部隊回家,正是與媽媽分開的時間太久、太多了,兒子才會更加渴望媽媽的關注,更加黏著媽媽。同為軍人媽媽,這一點我特別有感觸。從另一個角度看,孩子能黏我們是好事,說明他和我們已經建立了親密的依戀關系。
孩子黏人也給了我們走進孩子心靈世界,進而建立良好親子關系的機會。作者也正是巧妙地利用了這樣的時機,通過親子閱讀,加深與兒子的情感溝通和交流,盡管時間上陪伴兒子有限,但兒子對媽媽依然十分親近和依戀。
陪伴孩子成長的過程,也是父母自身成長的過程。從獨立的個體,到有一個生命依附于你——年輕父母都需要角色轉換和適應身份的過程。
時下,很多年輕父母或許都遇到過與作者相同的難題——既想給孩子足夠的愛與陪伴,又工作繁忙、渴望有自己的獨立空間。如何處理這種碰撞和撕扯,該文作者的一些想法、做法給了我們許多啟示。
作者被精力旺盛的兒子黏著時,盡管內心焦躁,但并沒有用直接沖孩子發脾氣等簡單粗暴的方式“推開”兒子,而是積極動腦、想辦法引導孩子……這非常值得贊賞和借鑒。從最初發現讀書能夠讓他安靜下來,到裝睡“斗智斗勇”、買“讀書機器人”,再到讓兒子給她講故事……作者坦白自己不是很有耐心,但她為了擺脫孩子的黏而動的每個“小心思”中,也帶著一份防止傷害孩子積極性的溫柔。
母親這個角色,并沒有完全統一的腳本,各人的性格、經歷不同,孩子的天賦、秉性各異,我們要尋找的是適合自己與孩子的“最優解”。從文章說開去,一些認為孩子需要自己、黏自己,而把自己弄得疲憊不堪、甚至為了孩子完全放棄自我的父母,同樣是在“黏孩子”——這對自己、對孩子都是不利的。對同一個人的教育方式,也不能守著一成不變的腳本。隨著孩子進入不同的年齡階段,父母也要及時調整與孩子之間的“黏”度,注重孩子獨立人格的養成,尤其不能把自己的人生和孩子的人生進行無意識的捆綁。
我們說給孩子足夠的愛,并不代表一味地滿足孩子,更不代表我們身為父母就要把自己無條件地交給孩子,壓抑自己內心的需求。關注孩子的同時關注自身,其實也是親子共同成長的一部分。一些母親很黏孩子,事無巨細“關注”,“全身心”投入,反而會使孩子缺少足夠的成長空間。世界上,或許唯有父母對孩子的陪伴是以分離為“目的”的。高質量的陪伴,是在孩子需要自己的時候敏銳回應,在孩子期望獨立的時候遠遠觀望;給孩子足夠的安全感和空間,從而滋養出孩子自我成長的能力。
文章作者在陪伴兒子的時候,懂得自我關照、適度抽離,讓我們看到了一名知性、獨立女軍人身上的那份清醒和睿智。她喜歡獨處,喜歡看書、寫字,這種獨立意識和自處方式,也可能在潛移默化地影響兒子,讓他漸漸擁有了陪伴自己的能力。正如《父母的覺醒》一書中所說,父母學會了對待自己的生活,那么孩子也會模仿學習如何對待自己的生活。
對黏人的孩子,父母給予他愛的被滿足感的同時,要“用心”培養其自處能力和獨立意識。我們可以趁孩子黏人的機會,像作者一樣,把好的行為習慣、正向的興趣愛好、積極的處事方式等,慢慢傳遞給孩子,讓他們成長為更優秀的自己。
作為過來人,我也想對一些年輕父母說,其實孩子需要陪伴的年齡階段有限,趁著他們還需要,父母應該學會享受和孩子相伴,當然也要漸漸教會他獨處……相信在愛意中長大的孩子,未來一定會成為內心富足的人。
(作者單位:63850部隊。作者為國家二級心理咨詢師,本社特聘心理專家)
編輯/李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