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科技創新興趣課上,老師結合生物學的知識,將理論知識實踐化,給我們提供了一次次動手制作的機會。下面,我把和搭檔共同制作心臟結構模型和尿液形成過程模型的經驗分享給大家。
制作心臟結構模型
一、準備黏土(紅色和白色)、筷子、硬紙板等制作材料。
二、參照心臟的外形,用紅色黏土捏出一個立體的“心”。
三、捏出心臟的4個腔(右心房、右心室和左心房、左心室)。這里應注意,左心室壁要捏得最厚。
四、參照心臟的結構圖,理清思路,明確血管與心臟4個腔的連接方式。
五、用紅色黏土制作血管,用筷子鉆出管道,然后將血管連接。
六、用白色黏土捏出“倒三角”形的瓣膜,注意瓣膜有4個(房室瓣2個、動脈瓣2個)。捏好后,將其分別粘在心臟的心房與心室之間、動脈與心室之間。
七、在標簽紙上寫好各個結構的名稱,將其粘貼在心臟相應的位置上。這樣,一個完整的心臟結構模型就做好了(如圖1)。
制作尿液形成過程模型
一、準備黏土(紅色、黃色和藍色)、筷子、硬紙板等制作材料。
二、參照尿液形成過程示意圖,用紅色黏土捏出腎動脈、入球小動脈和出球小動脈,用黃色黏土捏出腎小囊、腎小管,用藍色黏土捏出腎靜脈。
腎動脈、腎靜脈和腎小管末端的結構都較大,比較好捏,而入球小動脈、出球小動脈等結構比較小,不太好捏。開始時,我們嘗試直接用筷子鉆出管道,但筷子會被黏土黏住。該怎么辦?
我想到了“搟面”的過程。于是,我把黏土揉成一團,壓扁,再小心地讓它在不黏住筷子的情況下繞成一個圓柱,接著將其放在硬紙板上,用力揉搓筷子,這樣圓柱就被揉搓得越來越大,最后取出筷子即可。
三、參照尿液形成過程示意圖,將做好的“血管”連接起來,保證“血管”與“血管”之間是相通的。
四、在標簽紙上寫好各個結構的名稱,將其粘貼在相應的位置上。這樣,一個完整的尿液形成過程模型就做好了(如圖2)。
通過多次“變形”,我對黏土產生了濃厚的興趣。課后,我利用周末時間購買材料,再次嘗試制作。當遇到的問題一個一個地被我解決,我特別有成就感?。ㄖ笇Ю蠋煟翰芎F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