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年10月16日,翟志剛、王亞平、葉光富三位航天員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搭乘神舟十三號載人飛船進入天和核心艙,成為入住中國空間站的第二批航天員。2022年4月16日,歷經183天,“太空出差三人組”平安歸來,創下了中國航天員連續在軌飛行時長新紀錄。
神舟十三號載人飛行任務的圓滿完成,標志著中國空間站關鍵技術驗證階段的完美收官,中國空間站將進入建造階段。
在6個月的“出差”生活中,三位航天員在空間站都做了哪些工作?他們回來前需要做哪些準備?落地后地面工作人員又有哪些暖心安排為其“保駕護航”?
本期,讓我們重走神舟十三號飛行乘組的“圓夢之路”,感受“特別能吃苦、特別能戰斗、特別能攻關、特別能奉獻”的載人航天精神。
在軌期間的任務清單
在軌期間,三位航天員在地面科技人員的支持下,圓滿完成了兩次出艙活動和兩次太空授課,開展了多項科學實驗,為后續建造空間站奠定了堅實基礎。
2021年11月8日1時16分,航天員翟志剛、王亞平圓滿完成出艙活動全部既定任務,安全返回天和核心艙。這是我國空間站工程第三次航天員出艙活動,是神舟十三號飛行乘組首次出艙活動,也是中國航天史上首次有女航天員參加的出艙活動。
此次出艙活動期間,通過天地間大力協同、艙內外密切配合,航天員翟志剛、王亞平先后完成了機械臂懸掛裝置與轉接件安裝、艙外典型動作測試等任務,進一步檢驗了我國新一代艙外航天服的性能、航天員與機械臂協同工作的能力及出艙活動相關支持設備的可靠性與安全性。
2021年12月27日0時55分,航天員翟志剛、葉光富安全返回天和核心艙,圓滿完成神舟十三號第二次出艙任務。此次任務包括全景相機C抬升、艙外作業點腳限位器安裝及相關工效驗證、攜物轉移驗證等。
兩次出艙活動進一步驗證了核心艙氣閘艙、艙外服、機械臂的性能,考核了出艙活動相關技術、艙內外航天員協同以及天地協同能力,為后續出艙活動積累了經驗。
兩次太空授課
隨著天地通話技術的進步,航天員們得以與地面進行“天地互動”。除了舉辦元旦“京港澳天宮對話”活動、天宮畫展等,神舟十三號飛行乘組在軌期間還針對廣大青少年,開展了別具特色的科普教育和文化傳播活動。
2021年12月9日,“天宮課堂”第一課正式開講。這是時隔8年,中國航天員第二次進行太空授課,也是中國空間站太空授課“首秀”。在約60分鐘的課堂中,航天員翟志剛、王亞平、葉光富向大家介紹了空間站工作、生活的場景,演示了微重力環境下細胞學實驗、人體運動、液體表面張力等神奇現象,并講解了實驗背后的科學原理。
2022年3月23日,“天宮課堂”再次開講,三位“太空教師”向大家演示了太空“冰雪”、液橋演示、水油分離、太空拋物等實驗,并介紹了空間科學設施。
多項科學實驗
據中國航天員訓練中心研究員、載人航天工程航天員系統副總設計師李瑩輝介紹,神舟十三號飛行乘組在神舟十二號任務的基礎上完成了20多項在軌科學實驗。
依托中國空間站,神舟十三號飛行乘組首次建立了空間條件下細胞的長期培養體系和細胞模型。利用這種體系和培養模型,科研工作者完成了幾項國際領先的生命科學實驗。
例如,將人體尿液中的腎上皮細胞通過基因重編程的方式,轉化成具有多種功能的干細胞,再將其分化為心肌細胞,并使蛋白發出熒光。這是人類首次觀測到失重條件下的心肌細胞“鈣信號閃爍”。
此外,航天員們也完成了世界首次皮膚干細胞失重懸浮培養實驗。
回家前的準備工作
整理“房間”
剛進空間站時,三位航天員從貨運飛船搬下了很多生活用品和實驗設備,布置好天上的“房間”。回到地面之前,他們則需要把這些用品和設備重新打包好,防止其到處飄浮,損壞核心艙上的其他設備。另外,他們還要盤點剩余物資,為下一批飛行乘組在軌生活提供幫助。
收拾“行李”
踏上回家旅程前,必不可少的一步就是收拾“行李”。不僅要收拾摸得著的物品,還要“搬運”摸不著的數據。
“出差”半年,三位航天員在空間站內開展了多項實驗,所獲得的實驗數據、記錄等有極大的科研價值,需將其從空間站核心艙“搬運”到神舟十三號飛船返回艙,全部帶回地面。
清理垃圾
收拾完“行李”后,航天員們還要對艙內環境進行全面清潔和維護,并將垃圾轉移至軌道艙,然后讓其隨軌道艙墜入大氣層,燃燒殆盡。
鍛煉身體
長期處于太空失重環境中,人的身體會出各種問題。為了緩解這些問題可能造成的傷害,航天員每天都要鍛煉身體,并在返回前有針對性地進行強化鍛煉,提前做好適應性調整。
熟悉流程
盡管技術成熟可靠,飛船返回艙重返地球的旅途仍然充滿挑戰。航天員必須熟悉整個返回過程中的操作流程和應急預案,還要認真檢查飛船返回艙,確保“座駕”各項系統正常工作。
知識貼:在軌6個月,航天員的身體會發生哪些變化?
立位耐力下降
椎間盤受損風險增加
體液向上部轉移
肌肉萎縮及骨質流失
晝夜快速變更造成的內分泌失調
落地后的暖心安排
2022年4月16日,神舟十三號載人飛船返回艙成功著陸,翟志剛、王亞平、葉光富三位航天員結束為期6個月的太空旅程,順利返回地球。
“我是神舟十三號,我已安全著陸,返回艙正立,01感覺良好。”“02感覺良好。”“03感覺良好。”落地不久,三位航天員在返回艙內依次向大家報平安。為進一步保障航天員的安全,地面工作人員也有諸多暖心安排。
地面保暖裝備
由于航天員在軌駐留時間較長,落地后無法立即適應地球重力作用,且著陸地點的氣溫較低,為保障航天員的身體健康,需要設計地面保暖裝置。
根據規定,地面保暖裝置由睡袋和蓋毯組成。為使其適合航天員在扶手椅上自然彎曲的狀態,睡袋被特意制成彎曲樣式,同時采用適合戶外運動的面料,達到防風、保暖的效果。
依據東風著陸場的現場氣溫,神舟十三號航天員出艙后只使用了睡袋。
醫監醫救車
據酒泉衛星發射中心醫院航天員醫療救護隊隊長吳冬惠介紹,以前航天員返回后的醫監醫救工作是在直升機上進行的,空間小、私密性差。現在換成醫監醫保醫療救護車(簡稱:醫監醫救車),不僅空間大,而且是各自獨立的,能為航天員提供溫暖、舒服的環境。
醫監醫救車具備兩個功能:一是醫監醫保,保障航天員的生活,如更換衣服、吃飯、上廁所等;一是醫療救護,車上有擔架、呼吸器等各種醫療設備,相當于一個移動的醫療監護室。
落地第一餐
為了給三位航天員“接風洗塵”,地面工作人員準備了約20道家常菜作為“接風宴”,并進行了合理的營養搭配與個性化定制,包括面條、饅頭、小米粥、醋熘土豆絲、醋熘白菜、蔥炒雞蛋等。
三個階段的特殊照顧
落地后的航天員還需經歷三個階段的特殊照顧才能回歸“正常生活”。
第一階段是醫學隔離期。時間為1個月左右,航天員會與外界隔離,得到充分的休息和膳食營養的補充,心理專家也會對他們進行一系列的理療保健和身心調養。
第二階段是醫學療養期。時間差不多也是1個月,航天員住進環境較好的療養院,在里面繼續恢復身體,同時會逐漸增加活動量來適應地球重力環境。
第三階段是恢復療養期。恢復療養期的時間相對較長,一般為3個月左右,航天員的各項生理參數將會恢復到飛行之前的數值。如果3個月之后航天員身體狀態良好,就可以開始正常的訓練,回到自己的工作崗位上。
圓夢太空,英雄歸來。隨著神舟十三號飛行乘組的返回,中國空間站將進入建造階段,“太空之家”也在等待新“住戶”的到來,中國人的“天宮”日記將繼續更新。
(欄目編輯 田春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