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蠟燭燃燒實驗是初中生接觸的基礎實驗之一,本文通過五個方面的探究對蠟燭燃燒實驗進行改進與創新,使實驗操作更簡便、實驗現象更明顯、實驗過程更科學,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了學生的創新能力。
探究一:如何使一根燃燒的蠟燭熄滅?
當教師拿出一根燃燒的蠟燭(如圖1)提問如何使其熄滅時,很多同學能想到吹滅、扇滅等辦法。教師又問,如果將蠟燭放進玻璃杯里,對著杯子底部吹氣(如圖2),蠟燭會不會熄滅?
這時,同學們議論了起來。教師請一位同學上臺嘗試,結果,蠟燭竟然被吹滅了。大家感到十分好奇:在沒有對著燭火吹氣的情況下,蠟燭為什么會熄滅?
這是因為,對著杯子底部吹氣,氣流會貼著玻璃杯外壁向前運動,而玻璃杯內部的氣體沒有流動,這時玻璃杯內外形成壓強差。根據流體壓強與流速的關系,玻璃杯內的壓強大于玻璃瓶外部的壓強,導致空氣向外運動,促使蠟燭熄滅。
該實驗不僅激發了學生的探究興趣,還讓學生們掌握了新知識。
探究二:如何使蓋滅蠟燭所產生的白煙復燃?
蠟燭燃燒是石蠟受熱后由固態變為液態,再蒸發成石蠟蒸氣的過程。在蠟燭熄滅的一瞬間,石蠟蒸氣會變成一縷白煙,如果這時將一根燃燒的火柴靠近白煙,熱量會聚集并向下傳遞,一直抵達燭芯,使蠟燭復燃。
然而,同學們在實際操作“復燃實驗”時常常失敗。原因之一就是直接吹滅蠟燭會導致白煙擴散,熱量難以集中。因此,我們應該改變熄滅蠟燭和點燃白煙的方式,從而減少白煙擴散。
1.選用不易燃燒的石棉網蓋滅蠟燭,待蠟燭完全熄滅后,緩慢移開石棉網,此時白煙聚集在一起,點燃白煙能順利使蠟燭復燃(如圖3)。
2.因錫紙的導熱效果好,且不易燃燒,我們可以將錫紙卷成一根小導管(直徑大約為5 mm)。在蠟燭熄滅時,用小導管的一端對準燭芯,將白煙引向小導管的另一端,在該端點燃白煙,這樣熱量就能通過導管傳回燭芯,使蠟燭復燃(如圖4)。
通過多次驗證,改進后的實驗方法使蠟燭復燃的成功率要比直接吹滅蠟燭的方法高。
探究三:使蠟燭復燃的白煙到底是由什么產生的?
我們把蠟燭的石蠟部分剝除,取出棉芯,進行了如下探究實驗:
1.將石蠟熔化后的液體倒入試管,在試管中間插入銅絲制成“銅芯蠟燭”,待石蠟液體凝固后用火點燃“銅芯蠟燭”(如圖5)。吹滅蠟燭后產生了白煙,點燃白煙能使“銅芯蠟燭”復燃。
2.將石蠟熔化后的液體倒入試管內,制成“試管蠟燭”,待石蠟液體凝固后用火點燃“試管蠟燭”。此時,沒有任何燭芯的“試管蠟燭”也能成功被點燃(如圖6),且吹滅后產生的白煙也能使“試管蠟燭”復燃。
通過實驗可以得出,蠟燭熄滅后產生的白煙為石蠟燃燒后的物質。
探究四:蠟燭燃燒過程中產生的白煙、黑煙是什么?
當我們用石棉網貼近蠟燭的焰心時,看到有白煙飄出(如圖7),用白紙靠近白煙,白紙幾乎沒有變化。而當我們稍微抬高石棉網時,看到有黑煙飄出(如圖8),再用白紙靠近黑煙,黑煙能使白紙變黑。蠟燭燃燒的過程中黑煙和白煙是如何產生的?
蠟燭燃燒后放出的熱量會使石蠟熔化再汽化成石蠟蒸氣,且集中在焰心部位,所以當我們將石棉網靠近焰心時,看到的是白煙,此時的白煙是石蠟蒸氣。用白紙靠近白煙時,白紙無變化。
而我們稍微抬高石棉網時,石蠟蒸氣在空氣中燃燒,當周圍氧氣不足時,石蠟蒸氣燃燒不充分,便會產生黑煙,黑煙使得白紙變黑。此時的黑煙是沒有完全燃燒的碳顆粒,所以呈現黑色。
該實驗借助不易燃的石棉網和白紙讓同學們清楚地觀察到實驗現象,從而得出蠟燭燃燒的實質就是石蠟蒸氣在燃燒。
探究五:蠟燭火焰溫度的高低
我們都知道,蠟燭火焰分為外焰、內焰、焰心三層(如圖9)。
在人教版九年級化學上冊第一單元課題2中,有一個探究蠟燭火焰溫度的實驗:拿住火柴的一端迅速平放入火焰,1~2秒后取出,觀察火柴被燒的情況,探究火焰哪層溫度最低,哪層溫度最高。
由于實驗時間不好把握,容易導致火柴全部燒黑,且手持火柴有一定危險,無法較好地判斷內焰、外焰、焰心的溫度差異。因此,我們對實驗進行了改進。
點燃酒精燈,用一張鐵絲網貼近焰心,因鐵絲網易導熱,不一會兒就可以看到鐵絲網上出現了一個紅圈(如圖10)。由此,我們可以推斷出蠟燭的外焰溫度要高于內焰和焰心的溫度。
改進后的實驗現象更直觀,學生更容易理解,安全性高。
通過以上五個實驗,我們讓學生在“動手”又“動腦”中認識到了蠟燭燃燒的本質,這種教學方式激發了學生的探究欲,拓寬了學生的視野,提升了學生的科學素養。
(欄目編輯 周星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