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俄烏沖突中,有多型無人機投入戰場,已然形成了無人機體系作戰態勢,比如戰場上出現了自制無人機、偵察監視無人機、察打一體無人機等多種機型。
無盡魔改,防不勝防——自制無人機

自制無人機由于制作成本低,所需材料極易通過商業和民用渠道獲得,稍加改裝便可成為無人作戰飛機或自殺式無人機,因此正在成為新一代的戰場游擊神器,令人防不勝防。其實戰應用早在敘利亞內戰時期,就有反政府武裝通過簡單拼湊,制作出可搭載10枚炸彈,飛行距離150km,飛行高度達4km的土制無人機,用來對俄赫梅米姆空軍基地發動集群式襲擊。在本輪俄烏沖突中,烏軍更是自創民用旋翼無人機加裝反坦克手榴彈的神奇組合,對俄軍裝甲集群造成巨大威脅。可以說這些技術水平極低的自制無人機正在成為戰場上不可忽視的重要威脅。
戰場評測
體型微小、不易被雷達探測、物美價廉等特點,使無人機成為一些軍費緊缺的國家和武裝力量用來出奇制勝的首選。即使被發現摧毀,其低廉的價格相對價格昂貴的防空導彈而言也是穩賺不賠。


但自制無人機也存在一些先天不足:一是載彈量太小,導致打擊火力有限;二是無反干擾措施,極易被電子干擾系統欺騙俘獲。因此,未來隨著正面戰場反制措施的不斷增多,其必將多用于對敵后方一些缺乏防護但戰略價值極高的目標發動襲擊,以牽制敵方正面戰場。例如,此前胡塞武裝就曾多次動用無人機,襲擊位于沙特境內的原油生產設施,導致國際油價產生波動。
全域偵控,實時鎖定——偵察監視無人機
此輪俄烏沖突的最大特點是雙方基于無人機情報支援體系下的精確作戰行動。
其一,拔得頭籌的烏軍。在本輪沖突中,烏軍最大的特色是開創了大規模使用商用無人機(也就是國人熟悉的大疆無人機)執行偵察任務和引導炮兵校射的先河,甚至還開發了一套獨具特色的“無人機+皮卡+反坦克導彈”的游擊戰術,在戰爭初期構成了對俄裝甲集群壓倒性的威脅,并取得大量戰果,證明了商用無人機的軍用偵察潛力。
其二,后來居上的俄軍。初期俄軍并未大量使用無人機,但隨著前線損失的上升,后期也開始大幅度引入諸如“前哨”“海鷹-10”等軍用無人機,執行戰場偵察監視任務,有效防范了來自烏軍游擊隊的襲擾,為部隊兩翼提供了安全防護。
戰場評測

本輪俄烏沖突中活躍在戰場上的民用小型偵察無人機表現可圈可點,其卓越的戰場生存能力與態勢感知能力,是其他傳統偵察手段不能比擬的。但也有其致命的弱項:一是航程短、滯空時間短,無法執行全地域、長時間的空中偵察任務;二是電子防護能力弱、易被干擾;三是飛行穩定性差,無法應對惡劣天氣。因此,未來執行戰場偵察任務的必定還是以軍用無人機為主,民用無人機為輔。其中大型長航時高空偵察無人機和適于步兵班組的小微型偵察無人機必將是下一步各國研發的重點。
即時摧毀,大顯身手——察打一體無人機
本輪俄烏沖突中,最引人矚目的是雙方察打一體無人機的使用。烏軍的TB2察打一體無人機進口自土耳其,該型無人機曾在納卡沖突中因獵殺亞美尼亞裝甲車輛而名聲大噪。因烏空軍基本損失殆盡,該型無人機在本輪沖突中成為烏軍唯一的“空中殺手锏”,并且也取得了一定的戰果,摧毀了包括“山毛櫸”防空導彈系統在內的多型俄軍車輛。
相對于高度依賴進口武器的烏軍,擁有“獵戶座”和“前哨-R”兩款相對成熟且性能占優的察打一體無人機的俄軍無疑在戰場上表現更加亮眼,成功摧毀了烏軍的多處地面目標且損失較小。
戰場評測
在本輪沖突中,俄烏兩軍的察打一體無人機雖然在戰場上都取得了不錯的戰果,但也暴露出許多當前察打一體無人機普遍存在的弱項。一是戰場生存能力差,為了確保滯空時間,察打一體無人機目前多數采用非隱身設計,再加上飛行高度低、航速慢、機動性差等先天缺陷,因此極易被對方的防空火力摧毀。二是載彈量小,無法提供強大的戰場火力壓制。目前,雙方裝備的察打一體無人機載彈量都至多只有4枚,根本無法與傳統的武裝直升機的載彈量相提并論。
因此,目前現有的察打一體無人機不適于大國之間高強度的戰爭沖突。未來,察打一體無人機必將向著能夠壓制敵方防空系統,具備較高載彈量以及隱身能力方向發展。
“蜂-甲-兵”體系——深度融合,跨域聯動
傳統的地面部隊在遂行作戰行動時,一個最致命的缺點是戰場態勢感知能力差。因此,極易遭到對方預有準備的火力伏擊,造成巨大的人員傷亡。無人機的出現恰恰可以彌補這一缺陷,借助其較小的體型,可與各類武器裝備平臺以及作戰單元實現深度融合,從而實現戰場態勢信息鏈、火力打擊鏈路的閉環融合。目前,各國都在加緊研制適合車載以及步兵班組遂行作戰任務所需的小微型無人機,基本上形成了“無人機+作戰車輛”或“無人機+步兵班組”的作戰模式,且在實戰中經受了一定檢驗并取得了不錯戰果。

未來,在常規作戰中無人機加地面作戰力量的組合必將得到大規模應用。其發展也會經歷兩個階段,從而達到最終成熟作戰形態。其一,進一步深化無人機與地面各型作戰車輛點對點之間的深度融合。這個融合指的主要是無人機操作終端與車載指揮信息系統的深度融合,即無人機在執行戰場偵察任務時,可通過數據鏈路實現目標信息的實時回傳,車載指揮信息系統則根據回傳的目標信息實現射擊諸元的自動測算標定,甚至緊急情況下系統可自行處置射擊。其二,更深層次的數據鏈路的實時連通共享。即所有作戰單元都依靠所攜帶的無人機,無人機成為戰場感知態勢的一個節點,并依靠數據鏈路,實現后方指揮員對作戰區域內整體戰場態勢的實時感知。作戰樣式也更加傾向于實時精準式任務指揮,即指揮員依托實時的甚至跨域的戰場感知能力,實現對作戰力量細分至單車、班組乃至個人的精準調控,從而達到真正成熟且完備的“蜂-甲-兵”作戰體系。
蜂群式部署——全域布控,實時壓制
當前,隨著無人機技術、人工算法、蜂群算法控制軟件的不斷成熟以及無人機自身成本的不斷下降,民用無人機已經可以在商業領域實現每輪成百架次乃至上千架次的蜂群式飛行。但在軍事領域,由于戰場環境復雜多變,加之軍用無人機相關戰技術性能指標極高,導致目前各國的軍用無人機蜂群研發處于初級水平,存在整體協同性較差、探測水平較低、成本較高等缺點。
未來,軍用無人機蜂群的發展方向主要是“有、無核心樞紐”的問題。“無核心樞紐”主要指的是無人機的集群作戰,即各型無人機之間通過AI智能算法和蜂群控制軟件實現整體之間密切協同。未來無人機的集群作戰樣式,主要是依靠空中拋灑或地面單元發射大量自殺式或具備一定攻擊能力的廉價無人機形成蜂群式部署,以實現對敵方重要目標發動超飽和式攻擊。而“有核心樞紐”主要指的是“忠誠僚機”模式,即無人機蜂群作為空中具有高性能數據處理能力的有人長機(有人長機,軍事術語,指編隊中的帶隊飛機,長機的職責是率領編隊或僚機執行任務——編者注)的戰場僚機來使用。在這一模式下,無人機蜂群通常作為核心樞紐的有人長機的戰場延伸部分來使用,充當戰場探測、打擊急先鋒的角色。在這一模式下,可有效減少飛行員的戰場使用頻率以及傷亡情況,多用于高危險空域執行戰場打擊任務。 編輯/曾振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