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月27日-28日,廈門市鄭小瑛歌劇藝術中心(以下簡稱“中心”)在福建大劇院再次為榕城觀眾上演了意大利作曲家威爾第的經典歌劇《茶花女》中文版,青年指揮家高嵩攜顧文夢、陳大帥、楊小勇等一眾實力歌劇演員傾情演繹。此次演出,“中心”首次嘗試利用抖音、微博、騰訊等視頻平臺同步高質量直播,吸引了300多萬網友在線觀看,93歲高齡的鄭小瑛親自上陣,在線上、線下為觀眾導賞、講解并熱情互動,反響極其熱烈。
精彩演繹,俘獲榕城觀眾
鄭小瑛歌劇藝術中心前一次制作中文版《茶花女》,要追溯到2011年,當時該劇還參加了在福州舉辦的首屆中國歌劇節。此后,鄭小瑛教授也陸續舉辦了以“中文版”為主要內容的歌劇指揮法、歌劇演員培訓課程以及綜合呈現的表演音樂會,可見“中心”踐行“洋戲中唱”的努力是實實在在的。
作為“洋戲中唱”的接棒者,指揮高嵩也已成功指揮過多場中文版《茶花女》。近年來在鄭小瑛老師的帶領下,她還曾指揮過《岳飛》《土樓》《茶花女》《帕老爺的婚事》《快樂寡婦》等多部中外大型歌劇,經驗豐富,已經迅速地成長為我國新一代指揮的佼佼者。此次《茶花女》在非常條件下,快速完成組隊、籌備、排練、合成、呈現等各環節,全在這位接班“主帥”的運籌帷幄之中。
在微暗的場燈下,一朵雪白的茶花投映在福建大劇院的幕布上,小提琴奏出薇奧萊塔的主題,歌劇啟幕。在序曲中,導演設置了一個身著白衣的“靈魂”舞者,暗示出薇奧萊塔的悲劇宿命。舞臺之上,布景簡約,除必要的道具外,以巨幅的油畫投影和細膩的燈光設計替代,典雅別致。
女高音歌唱家顧文夢曾留學、工作于意大利,并多次飾演一角,此次加盟“中心”用中文演唱薇奧萊塔,尚屬首次。她對角色的準備十分充分,整場表現吸睛脫俗,大段落的詠嘆調輕松拿捏,氣息控制能力強,音色深情委婉,表演細致入微,成功地將混跡于法國上流社會風塵女薇奧萊塔善良、醉夢、孤獨而悲戚的一生詮釋在觀眾面前。阿爾弗雷德由男高音歌唱家陳大帥飾演,他在美國茱莉亞音樂學院獲博士學位。陳大帥的高音通透明亮有金屬光澤,低音深沉飽滿,感情收放自如,表演忘我投入,充滿激情,將阿爾弗雷德的年輕莽撞、為愛奮不顧身、渾身的醋勁等集所有矛盾的性格特點發揮得淋漓盡致。資深男中音歌唱家楊小勇,不論氣質形象還是音色都完全符合既冷酷又慈愛的父親形象,他的詠嘆調以及與男女主角的重唱,具有無可爭辯的“說服”力,讓觀眾一飽耳福。此外,多情風流的男爵、侯爵,風騷的弗洛拉,以及噶斯通、阿尼娜等,均表現不俗,可圈可點,相互之間密切搭戲,將19世紀中期法國上流社會道貌岸然背后的荒誕享樂演繹得活靈活現。群演的表現也都全程在線、生動到位,沒有僵直呆板,他們部分來自廈門歌劇愛樂合唱團,部分來自北京的志愿者合唱團。復雜熱鬧的群眾場面,如賓客合唱、吉卜賽舞女郎合唱、斗牛士合唱、五重唱、八重唱等,在指揮高嵩清晰有力的帶動下,與樂隊配合得精準、精彩,福州海峽交響樂團展現了高度的專業性,樂隊聲音很有質地。
本場演出原定于2021年上演,但由于疫情而推遲至今。演出的籌備工作復雜、難度極大。據高嵩回憶:“半個月以來,我們基本在和疫情賽跑,大家及時調整行程,連續數天持續音樂作業和戲劇排練,細摳每一個細節。演出時,所有人都克服了極限的疲憊,為福州的觀眾呈現這樣一臺歌劇,實屬不易!”
洋戲中唱,藝術家現身說法
在云上直播間里,鄭小瑛親自與數以萬計的網友互動,同步講解劇情,引發廣泛熱議和普遍好評。但是,也有個別人對“洋戲中唱”持懷疑態度:“中文演唱困難……拗口。”而細心者會發現,本版《茶花女》邀請的年輕演員幾乎都有海外求學背景,他們都有用原文演唱的經驗,本次也都是首次使用中文母語演唱《茶花女》,我們且聽聽他們的現身說法。
顧文夢談到自己的感受時說:“歌唱的發聲技能與語言是緊緊相結合的,意大利文元音很多,包括在高音上面會容易咬閉口元音。使用我們自己的母語演唱,演唱上必須做出很大的調整。而《茶花女》的中文版已貼近正確的翻譯,幫助歌唱者找到容易咬字的方法。”她還說:“母語演唱具有不可否認的直擊心靈的意義。”
陳大帥坦言:“以前用原文演唱,我需要時間來轉換其劇情意義,而用中文演唱不需要這個過程。我覺得從情感上,包括所有的細節上,都能精準理解,在表達上就順其自然,在劇情的邏輯中張弛有度地宣泄。”
楊小勇在分享他的歌劇歷程時說,他在上海歌劇院最初演出的歌劇,如《圖蘭朵》《蝙蝠》《騙婚記》,都是用中文演唱的:“用中文演唱相比意大利文,難度要大很多,但是唱法還是一樣的,元音代表音色和聲音的統一,我們唱中國歌也要把元音唱好,中文輔音、字頭、字尾很多,強調歸韻,要把它們交代清楚。”他認為,“‘洋戲中唱’是一種選擇,并不是標新立異”,只要不是國際間的大制作,我們都可以選擇“洋戲中唱”:“其實,在歐美的歌劇院里,也多是用本土語言演唱其他語種歌劇的,我在美國參加演出的一部德國歌劇,就是翻譯成英語演唱的。”
王杰導演曾經執導過原文版的《茶花女》,經過本次合作,他也有全新的收獲體驗:“使用中文演唱西洋歌劇,不僅能讓演員精準地理解劇情邏輯、人物關系,真摯地傳達劇中人物情感的細微變化與豐富層次,更能夠讓中國觀眾在沒有語言隔閡的環境中,自然而直接地聽懂歌劇,感動于歌劇,得到沉浸式享受。”
著名男中音歌唱家、福建大劇院董事長孫礫曾與“中心”合作并飾演老阿芒一角,他此番也積極推動了福建大劇院、海峽交響樂團支持《茶花女》中文版上演。他認為,“洋戲中唱”未來一定會有積極而大力的推廣過程,因為西洋歌劇在中國推廣的初期,鄭小瑛老師有很好的實踐經驗,她用身體力行和執著理念,帶動了越來越多的藝術家加入了“洋戲中唱”的行列。
鄭小瑛:您的期待就是我們的動力
與國內歌劇演出后例行的專家座談會不同,鄭小瑛更側重傾聽觀眾的意見。除了線上線下與觀眾互動外,在演出結束后,鄭小瑛還不吝高齡之軀,親率一眾演員,謙卑地挽留現場觀眾,與他們進行演后座談。不論網友還是現場觀眾,普遍的反映是他們“聽懂了也看懂了”!甚至表示“看了很多次今天算是第一次懂了”。
其實絕大多數觀眾不了解西洋經典“洋戲中唱”的歷史,誤以為這是“新事物”。曾經執棒中央歌劇院數百場歌劇演出的鄭小瑛教授正是“洋戲中唱”的親歷者、繼承者和執著的堅持者,她不厭其煩地以親身經驗告知后輩,“洋戲中唱”不是我們標新立異的發明,而是在努力地“復興”它,傳承它。
中國引進西洋歌劇最早就是以中文譯唱開始的。早在1956年底,《茶花女》由中央歌劇院首次制作時,用的就是由翻譯家苗林、劉詩嶸參考俄文和英文譯配而成的中文版,10年里就演了100多場;1979年,由鄭小瑛接棒《茶花女》后,又演了100多場;在有2000座的北京工人文化宮里,甚至創下過連演40場、場場爆滿的輝煌紀錄。在這個過程中,中文版的《卡門》《蝴蝶夫人》《弄臣》《帕老爺的婚事》《費加羅的婚禮》等一大批西洋經典歌劇相繼譯配呈現給中國的觀眾。也正因為中文譯唱的積極推廣,才培育了新中國最早一批歌劇演員、歌劇評論家、歌劇觀眾和歌劇發燒友,他們至今還活躍在我國歌劇事業的臺前幕后。
我國著名歌劇專家劉詩嶸曾撰文稱:“在意大利這個歌劇的王國里,就常常將瓦格納的作品(原為德文)翻譯為本國的語言上演。英國國家歌劇院更是將‘用英語演唱世界各國的歌劇’明確定為劇院的方針,這與提倡演唱原文的皇家歌劇院并行不悖。”可見,這些歌劇大國也都在提倡用本國語言吸引廣大聽眾,走近用世界各國語言寫成的歌劇。遺憾的是,現在我國各大歌劇院上演的,卻無一例外都是原文歌劇。今天我們有100多部西方經典歌劇已被翻譯成中文,卻面臨無人繼承的尷尬窘境。誠然,原文演唱因咬字、發音,獲得海歸歌唱家們普遍的青睞,而對于中國的觀眾們是否能聽得懂,已無人顧及。
2010年鄭小瑛歌劇藝術中心成立后,鄭小瑛以歷史之使命提出應恢復“洋戲中唱”。她向音樂界多次呼吁:
“我們向中國公眾介紹西方歌劇的目的,是為了促進東西方文化歷史的交流,希望中國人也能夠欣賞到這顆西方音樂皇冠上最璀璨的鉆石,享受到歌劇音樂戲劇交響性的魅力!歌唱的戲劇嘛,這就繞不開唱詞與音樂的高度結合,繞不過語言!中國人是一個喜歡欣賞音樂戲劇的民族,我們幾乎是每一種方言就有一個劇種,戲劇跟語言結合得特別緊密,老百姓首先要聽懂在唱什么,才能被感動,才能獲得藝術上的充分滿足。全世界多數歌劇院都在用本國母語演唱外國歌劇一一他們就是為了票房也得考慮這個問題。因而,中國的劇院領導應當認識到,歌劇是與公眾分享的表演藝術,洋歌劇也應當為中國人民服務!中國歌唱家的心里應該有中國的觀眾,應當有駕馭美聲唱法唱好中華語言的志氣,要有‘洋為中用’的文化自信。這次,年青的歌劇佼佼者們在《茶花女》舞臺上就以熱烈的感情和執著的職業精神站在了成功實踐的前列!
西方經典歌劇由于她的文化品位高,在中國肯定是個‘小眾’的品種,然而我希望‘陽春白雪,和者日眾’,讓同胞們能與我們一起分享人類已經獲得的成就和智慧,而不是投入大量的舞臺成本和演員們的青春,只是滿足了極少數‘沙龍’人的附庸風雅,或者只是讓人們聽聽音樂,聽聽唱功,看看熱鬧,那不是歌劇,更不應當是中國歌劇人的人生理想。”
在8月27日演出結束后的座談會中,有觀眾熱切地關心:“什么時候‘中心’能夠推出更多的新的中文版西洋歌劇,讓我們在舞臺上再享受一頓饕餮大餐?”鄭小瑛回答:“西方歌劇的譯配到上演,是一個包含學術和運作的大工程,您的期待就是我們的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