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曦,李姝佳 ,葉賀, ,袁汝旺,楊建成,孟婥 ,祝憲民,陳革
(1.中國紡織機械協會,北京 100028;2. 紡織裝備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上海 201620;3. 東華大學機械工程學院,上海 201620;4. 天津工業大學機械工程學院,天津 300387)
在百年變局持續深化的新時期,全球紡織產業正處于商業形態進化和經濟發展模式升級的關鍵階段。歐美發達國家雖然已基本將傳統紡織業轉移到綜合成本更低的發展中國家,但高度重視應用于工業領域的紡織材料及其技術與裝備的發展,并將其作為未來制造業發展的重要方向進行扶持。美國提出“革命性纖維與織物”新概念[1],由國防部牽頭成立創新平臺,致力于將傳統紡織品發展為具有各種功能的智能紡織品,為美國未來在復雜纖維和功能織物方面的技術引領奠定基礎;德國提出“未來紡織”概念[2],認為紡織未來不再是傳統產業,而是基于新材料、智能產品、節能環保創造出來的全新產品和服務。
在新的國際形勢和國內發展背景下,中國紡織機械協會提出“工業織材”新概念,聚焦于產業用紡織品中的一個重要部分——工業領域的基礎材料,旨在引導我國制造業對紡織產業有新認識、關注紡織產業發展新動向。工業織材是指由纖維原料通過機織、針織、編織、非織等手段加工而成的功能性或結構性新型基礎材料,已在航空航天、國防軍工、海洋工程、能源環保、交通運輸、土木建筑、管道輸送等領域廣泛應用。大力發展工業織材產業鏈上的核心技術裝備,有望使我國占領制造業新的制高點,早日轉為戰略主動;有望使我國工業原材料行業實現重構,助推諸多領域的材料更新,減少金屬礦石原料的進口、開采和加工,為我國早日實現“雙碳”目標做出貢獻;有望使我國紡織產業轉型升級成為現代工業的新興資源產業,對我國紡織產業國際國內雙循環具有重要意義。
工業織材的應用領域廣泛導致其生產加工與應用沒有傳統紡織產業鏈上下游關系,缺乏“鏈合攻關”突破重大技術關鍵,制約了工業織材的生產規模與推廣應用;生產加工企業之間相對封閉且技術封鎖,在裝備技術研發上形成了小企業無能力和大企業不愿投入的困境,各專業、產業之間自發協同創新非常困難;裝備及產品的相關標準尚未統一,已有標準之間缺乏有效銜接;我國的工業織材行業大多是中小企業,科技創新能力較弱,目前還沒有專門面向工業織材企業的科技創新服務平臺;專業技術人員,特別是高層次專業技術人員嚴重缺乏,在高等工程教育中,尚未有專門的培養體系和方案。
工業織材的技術與裝備在全球還處于起步和發展階段,我國在民用領域的廣闊應用前景可實現工業織材的跨越式發展,并可為航空航天、國防軍工等領域的發展打下堅實的基礎。下面按照機織、針織、編織、非織等工藝分別介紹工業織材的國內外發展情況。
機織工業織材有單層機織物、多層機織物、三維機織物等,如碳纖維的單層、雙層中空、角聯鎖結構、管狀機織物等。
國外生產企業主要有日本東麗株式會社、日本東邦Tenax公司、英國福瑞斯國際集團、瑞典Biteam AB公司、美國3TEX公司等,產品主要應用于航空航天、汽車工業、醫療器械、交通運輸等領域。
國內的生產企業主要有南京玻璃纖維研究院、江蘇天鳥高新技術股份有限公司、威海拓展纖維有限公司、吉林市神舟炭纖維有限責任公司、四川省新萬興碳纖維復合材料有限公司等,產品主要用于航空航天、軌道交通、新能源、工程車輛、船舶與海洋工程、建筑補強等;浙江理工大學研制的立體織造設備能夠織造三維正交、三維角聯鎖以及三維層對層織物等結構的立體機織物,可實現全平面織物厚度連續變化,相關產品可應用于高性能葉片類構件、外科植入體以及空間結構等。目前,我國已研發了多種三維織材技術裝備,具備包括材料設計、紡織預成型、樹脂基復合成型等全過程技術的研發能力,產品已應用于我國航空航天領域。三維機織材料在民用基礎結構、陸地運輸等行業有廣泛應用前景。
針織工業織材有軸向經編結構材料、三維間隔經編結構材料、網眼結構經編材料、緯編結構材料等。
國外設備生產企業主要有德國卡爾邁耶(Karl Mayer)公司、德國利巴(Liba)公司等,其設備所生產的產品主要用于風力發電、建筑橋梁、航空航天、車船制造等[3],早在20世紀80年代,經編軸向復合材料就被美國歐文斯康寧(Owens Corning)公司、美國赫氏(Hexcel)公司和美利肯(Milliken)公司用于航空航天領域[4],2007年經編雙軸向織物又被用于德國柯普頓的輕量級復合橋梁中,減輕了橋體2/3的重量[5]。
國內生產企業主要有常州市宏發縱橫新材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常州市潤源經編機械有限公司、福建鑫港紡織機械有限公司等[6],產品廣泛應用于風力發電、建筑材料、軌道交通等[7]。如緯編軸向織物常用于風力發電葉片、增強混凝土材料、防彈裝備等;經編網眼結構材料產品主要用于制作安全網、增強網以及阻燃防護網等;除了將高性能纖維應用于針織軸向織物中以外,金屬纖維材料也應用其中,如鎳絲的經編網用于衛星天線,用純合金鉛纖維絲做芯、外包化學纖維用于防核輻射軟鉛屏和防護服等[6];經編土工格柵也已在重大工程中有所應用,如浙江省重點工程——寧波大榭島大橋引橋工程中使用了2×104m2以上國產高強滌綸經編土工格柵,克服了塑料格柵在填土壓實后出現部分斷裂的缺點[8]。
編織工業織材有二維編織結構、三維整體編織結構、多層聯鎖編織結構等。
國外生產企業主要有美國3TEX公司、美國波音公司(美國航空航天制造公司)等,產品主要用于機身壁板、全尺寸機翼、機身環框和窗框等結構。美國通用電氣公司(GE)首先嘗試三維編織碳–碳復合材料用于火箭發動機部件,使其重量減輕了30%~50% [9],“旅行者”(Voyager)號飛機、“星舟”(Starship)1號公務機、傾斜旋翼V22“魚鷹”直升飛機等結構中多個關鍵部件都采用了編織結構織材,法國將其應用在固體火箭發動機的出口錐、噴管、殼體連接件等[10]。
國內生產企業主要有江蘇高倍智能裝備有限公司、徐州恒輝編織機械有限公司、北京柏瑞鼎科技有限公司、揚州巨神繩纜有限公司等,產品主要用于交通運輸、發動機殼體[11]、鐵路機車配件、飛機剎車預制件、衛星部件、運載火箭殼體、雷達和天線罩等[10]。東華大學研制的高精度三維球面立體編織機加工了2022年北京冬奧會的火炬外殼(外飄帶)預制體;天津工業大學將三維整體結構材料用于發動機噴管外殼[12]。
非織工業織材有非織造布、纖維與樹脂混合直接成型兩大類材料。
國外生產企業主要有美國杜邦(DuPont)公司、美國貝瑞塑料集團、德國Spinnbau公司等[13]。產品主要用于醫衛健康、建筑材料、土工合成、環保過濾等領域。
國內生產企業主要有泰安路德工程材料有限公司、大連華陽新材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天鼎豐非織造布有限公司、山東永信非織造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等,產品主要用于土建加固、建筑防水、膜結構材料、防護材料等。例如,紡粘針刺土工布可用于機場、鐵路、公路等基礎建設;管狀滌綸——苧麻非織造物/環氧樹脂復合材料等可用于管道修復,其強度能達到翻襯修復排水或排污管道工作壓力的需求[14]。
1.單層機織
單層機織結構織材主要有玻璃纖維布、碳纖維布、土工布、工業用帆布等。從機織原理來看,傳統的各類織機都可加工單層機織結構織材,但在生產實踐中,使用最多的是劍桿織機、片梭織機和圓織機。
我國劍桿織機生產的土工布幅寬可達3.8 m;噴水織機生產的土工布幅寬可達3.6 m;國產片梭織機用于生產高強低延伸率機織土工布可達7.4 m的幅寬,填補了國內機織土工布幅寬限制的空白;圓織機可生產高克重、高抗拉強度和寬幅土工布;寬幅工業用帆布一般采用劍桿織機、片梭織機;碳纖維布、玻璃纖維布一般采用劍桿織機加工。
低克重碳纖維織機將展開的碳纖維絲束作為經紗和緯紗,并按一定的規律交織成片狀織物。低克重碳纖維織物比傳統的碳纖維織物的纖維體積含量高、重量輕,纖維在織物中的屈曲程度小、縫隙率低、織物表面平整,從而改善復合材料的力學性能。
2. 雙層機織
雙層劍桿織機主要包括送經、開口、引緯、打緯、卷取五大系統以及割絨裝置,可以將連續纖維整體織造成一種結構功能一體化的織物,其上下表層和Z向纖維構成夾芯結構的中空織物,如果經過割絨裝置切割,還可形成絨類織物。這種夾芯結構中空織物質地緊密,具有特殊的耐磨性和防滑性,抗倒伏性強,風格品種多樣,不僅用于室內裝飾、地毯等民用產品,還越來越多地應用在工業品中。
3. 三維機織
三維機織技術可以使纖維沿著多個方向分布并相互交織在一起,從而形成不分層的機織織材整體結構,具有質量輕、力學性能優良等優點[15]。其關鍵技術主要有包括織物厚度的擴展與多梭口的實現、平行打緯的實現、不同的開口幅度和經紗張力補償問題。
4.圓形機織
圓織機主要有分線盤開口式、凸輪開口式和電磁開口式。分線盤開口式圓織機主要用于生產消防水龍帶及水管等密度大的管狀織物;凸輪開口式圓織機用于織造土工紡織品,如編織袋、土工布等。這兩類圓織機只能生產單層管狀織物,對紗線的耐磨性要求較高。電磁開口式圓織機可用于生產多層立體管狀織物,其原理是利用凸輪機構和電磁選針器共同作用實現經紗開口,凸輪僅作為綜絲提升部件,電磁鐵根據織物組織要求選擇綜絲,位于上、下位置的綜片控制經紗形成開口,可以生產多層正交管狀立體織物和角聯鎖結構管狀立體織物。
1.軸向經編
軸向經編主要包括三種:單軸向經編結構一般由全幅襯緯經編機生產,其結構具有高度的纖維連續性和線性;雙軸向經編結構[16]的襯紗一般選取高性能的無捻紗線,織物設計成致密或半網眼結構,一般使用雙軸向經編機生產,還可以與非織造材料、纖維網、膠片或其他材料結在一起形成復合織物;多軸向經編結構可以在縱向、橫向或斜向直接襯入平行的紗線,還包括四個襯紗系統與一個綁縛系統,可將纖維加工成+30°、+45°、+60°、+90°、–30°、–45°、–60°、0°多角度鋪層的功能一體化織材。
2.三維間隔經編
經編間隔組織是由雙針床經編機生產的一類三維立體效應經編組織結構。間隔織物可應用于襯墊材料,有良好的回彈性、透氣透熱性,易洗快干,可用于床墊、坐墊、睡墊、浴缸墊、摩托車坐墊等;網狀經編間隔織材增強的自凝固混凝土,其剛度、強度可得到顯著提高;用于鞋材,可以形成不同程度彈性、透氣、耐磨、硬挺的區域;經編間隔織材便于埋入電極材料,制得各種智能紡織品;經編間隔織材的表面與橡膠進行復合,然后充入高壓氣體,可形成具有一定硬度、表面平整的充氣板材;特殊的負泊松比經編間隔織物的能量吸收程度和抗沖擊性能,適合用于防護材料領域,比如防彈、防刺、工程防護等方面。
3.網眼結構經編
在建筑領域,安全網、增強網以及阻燃防護網等是網眼結構經編織物。單針床拉舍爾經編機生產平型防護網可滿足安全系數低的應用需求,雙針床經編機上生產帶有圓柱形網結的防護網可滿足相應安全系數較高的應用需求。
在生物醫用器械領域,疝修補網片、軟組織修補網、血管支架、心臟瓣膜等經編網眼結構的應用廣泛,其特點在于依附性高、滲水率可控、延展性可控并可壓縮。
在航空航天領域,經編網眼結構輕質穩定、結構多樣的特點使其主要用于電池基板材料和衛星金屬天線網。
4.三維成形經編
通過組織結構與經編工藝組合變化完成不同形狀的三維結構成形。經編組織具有防脫散性,其織物在破損時可保持較高的結構穩定性與力學性能。
精密經編成無縫狀態的三維成形結構主要用于特殊醫用材料,如人造血管、醫療短褲和紗布固定網等;整體經編形成的軍用偽裝網主要用于國防軍工領域,其關鍵在于結構的穩定性和耐用性;聚乙烯(PE)、聚丙烯(PP)、聚對苯二甲酸乙二酯(PET)等原料通過一次整體經編技術主要用于生產人造草皮,具有流程短、效率高和綠色環保的特點。
5.緯編
緯編指將紗線沿橫向彎曲成圈并互相串套而成的穩定結構。主要包括單面緯編、雙面緯編、軸向緯編。緯編針織物作為增強材料的增強體具有以下優點:第一,延展性與柔順性較好,適宜樹脂轉移模壓復合材料的加工;第二,結構分布均勻,纖維取向穩定,可以避免層壓復合材料中易形成的片狀結構和脫層[17]。
1.二維編織
二維編織來源于古老的手工編繩方法。其編織過程中會有多根紗線沿不同方向運動(通常是在同一平面上),在織物成型的方向相互交織、纏繞而得到平面或線繩狀織物。如二維旋轉編織包括繩纜編織和五月柱編織[18]。
2.立體編織
行列式立體編織。攜紗器由編織機底盤上的軌道帶動整行(整列)移動,從而使紗線交織形成織物。底盤結構中的攜紗器(紗線)陣列經過4次移動,回復到初始形狀[18],稱為“四步法”編織。經過工藝調整,還有八步法、二步法。
旋轉式立體編織。其可用于編織異形截面的三維預制件,例如L形異形編織預制件。將立體旋轉編織機底盤上的撥盤機構更換成角輪機構,利用角輪的旋轉驅動攜紗器,帶動紗線交織形成立體織物。
六角形立體編織。六角形三維編織機的基本構型為有六個齒翼的角輪,任一角輪與相鄰角輪之間的縫隙恰好拼成一個整圓,單個角輪便可多容納兩個攜紗器。含有六角形角輪的編織底盤在面積相同的情況下,能夠比旋轉式立體編織機多容納約38%的攜紗器[18]。此外,四邊形立體編織的原理與六邊形立體編織類似。
非織造布制造技術一般按照纖網的成網方法、加固方法、纖網的結構及類型等分類。按照加工工藝路線分為成網方法和加固方法。成網方法有干法成網、濕法成網和聚合物擠壓法成網,加固方法主要包括機械加固、化學黏合、熱黏合。不同的工藝變化和加工方法相組合,可以生產出各種規格與結構的產品。
纖維與樹脂混合直接成型包含纖維層壓、纖維纏繞、纖維拉擠、短切纖維混合樹脂噴射等。預浸是這類成型工藝中的關鍵步驟,可以使纖維達到較好的力學性能。后續工藝有模壓成型、樹脂注射成型、纏繞成型以及拉擠成型。模壓成型是先將需成型的預浸料預熱,然后施加一定的壓力成型獲得所需形狀的制品;拉擠成型工藝可以獲得截面一致形狀各異的型材和纖維含量較高、性能優良、成本低廉的復合材料[19]。
國內致力于工業織材制造技術與裝備的研發,主要涉及到高密復雜結構件預制體自動成型技術與裝備、輕質“骨架”自動成型工藝及智能裝備等方面,可以滿足國內航空航天、海洋工程、建筑交通和新能源等各領域的需求,具備了工業織材的研發與制造能力,甚至我國在三維立體編織技術與裝備方面與國際先進水平處于并跑階段。但國產裝備在可靠性和產品適應性等方面與國外先進水平仍有一定差距。
由于鋼筋不耐腐蝕,服役年限較長的鋼筋混凝土老舊建筑面臨加固改造。截至2019年5月,各地上報的需改造的老舊小區共有1.7×105個[20],累計投入超過4萬億元。老舊建筑改造的具體實施方案中包含對地上結構進行改建或加固,用以工業織材為基礎的復合材料(如碳纖維筋混凝土、纖維編織網增強混凝土等)代替鋼筋混凝土。
工業織材的生產能耗較傳統鋼鐵型材有顯著下降,以工業織材為基礎的型材自身力學性能較傳統鋼鐵型材和傳統拉擠型材也有較大提升。當前我國玻璃纖維的噸紗生產能耗為0.35 tce [21],而粗鋼的噸鋼生產的綜合能耗為0.551 tce [22]。以圓管型材(外徑180 mm、內徑160 mm、長6000 mm)為例,生產能耗對比如表1所示。整體來說,編織拉擠玻纖型材和編織拉擠碳纖型材能耗明顯降低,力學性能優于鋼型材。

表1 纖維增強復合材料型材與鋼型材設備能耗與性能對比
據交通運輸行業相關數據統計,2021年1—10月,全國共改造公路危舊橋梁7256座[23]。全國公路橋梁有85.15萬座,共計2.269×107m,年均增長1萬余座,公路橋梁存在缺陷急需維修的占40% [24]。用碳纖維復合材料索代替鋼索,還可用于斜拉橋或懸索橋拉索,其質量相比于鋼索/纜減輕近85%,而其抗拉強度是鋼索的7倍。雖然單位質量造價碳纖維拉索高于鋼索,但在2500 m及以上的大跨徑下,碳纖維拉索性能優越,可實現索錨一體化,錨固率100%,性價比更高[25]。
由于我國陸地與淺海的石油及天然氣資源急劇減少,近海油氣田勘探已逐漸邁向1500~3000 m的深海區,高壓負荷和安裝運輸成本劇增導致傳統鋼制管材已不再適用,而逐漸用纖維復合材料管(碳纖維/玻璃纖維增強復合材料為基體,加熱塑性耐磨材料為保護層)替代,同時也可用于修復老舊的鋼制管道。以碳纖維復合材料管為例,從經濟性角度將之與無縫鋼管對比,使用年限可增加一倍,年均費用可降低約40%,這也推動了深海運輸用管材的“全非金屬化”逐漸實現[26]。
高速鐵路運行區間的軌道為無砟軌道結構,用玄武巖纖維復合材料增強無砟軌道板可將絕緣性能提高59%~74%,保證軌道電路傳輸性能與列車運行的安全性[27]。此外,玻璃纖維筋(網)還代替鋼筋用于超大直徑泥水盾構,如汕頭蘇埃通道建設期間,采用了玻璃纖維板以及單側玻璃纖維筋加固的施工法完成長約3047.5 m、直徑約15 m且穿越復雜地層的海底隧道盾構段[28]。2021年8月31日,全國首批的18輛“紅船號”碳纖維新能源巴士在浙江嘉興正式落地,該車身采用的是航空碳纖維復合材料,與傳統金屬材料相比,其整車強度提高了約10%,質量減輕約30%,能耗降低約15% [29]。
海工用纜繩通常在資源開發和裝備設施施工時使用,例如系泊、錨固、拖拽、起吊等[29]。傳統多用鋼絲纜繩,現在逐步被纖維纜繩替代。這源于纖維復合材料制成的繩索可用于深度達3000 m的深海油井,而用鋼制繩索最大深度只能到1500 m。2020年中國海洋石油集團首次采用國產聚酯纜繩作為半潛式平臺固定纜,在中國南海海域下潛深度為1500 m [26]。
除以上應用場景外,工業織材還廣泛應用于國家戰略領域和重要民生領域,工業織材作為復合材料的“骨架”,其新的成型方式正在為復合材料的應用加工提供更廣闊的市場前景。無論是航空航天、國防軍工等戰略發展需要,還是碳中和、碳達峰發展戰略所需,工業織材代“鋼”都是大勢所趨。
1.機織
重點發展蜂窩織物織機、平面多軸向織機、雙層劍桿織機、低克重碳纖維織物生產成套裝備、三維中空狀織材織造技術裝備等,可將高性能纖維加工成有空間隔距的雙層及多層織物,可應用于高速列車殼體、航空復合地板、輕質型材、高強充氣織物、輕質隔音建材等。
2.針織
重點發展多軸向緯編、圓形經編技術裝備、帶襯緯間隔織物的針織圓機、多軸向經編機等,將纖維加工成多角度鋪層的功能一體化織材,應用于海洋工程用網類材料、過濾膜等。重點發展超厚、高強、重載充氣織物經編裝備,采用空間網布雙層編織技術生產的織材可加工成復合充氣織物。
3.編織
重點發展高性能索纜編織裝備,相關產品可應用于海洋工程用索纜、斜拉橋或懸索橋拉索等。重點發展專用編織技術裝備,用于生產高性能纖維變截面回轉體、變徑編織體、管狀立體織物,可應用于導彈、航天器上的零部件。
4.非織
重點發展高性能短纖維預制體成型技術裝備,將碳纖維、石英纖維、金屬纖維等高性能纖維經過切斷、梳理、鋪網、成網、固網等工序,制成各類預制體,再經后道工序制成不同產品,可應用于剎車片、貯能飛輪、氈墊和隔熱材料,以及航空航天、軍事等領域。
重點發展纖維復合材料型材拉擠成型技術裝備,將高性能纖維長絲或短纖維,通過拉擠成形工藝與樹脂復合,形成纖維復合材料型材,可形成異型截面等多種形狀,具有輕質高強等優異特性,可在諸多領域替代部分鋼材和有色金屬型材。
工業織材涉及紡織、材料、機電和信息技術等學科領域,交叉融合特征明顯,其發展遵循“一代材料、一代工藝、一代裝備”的規律,具體發展路徑如下。
研究工業織材形成過程中纖維、纖維聚合體、織材與機械系統的相互作用,揭示工業織材的形成機理、耦合機制和力場行為等內涵核心問題。保障核心工業織材品種,填補高端工業織材空白。
基于工業織材結構形狀和力學性能指標研發工業織材成型方法及工藝路線,注重工業織材形成過程中的屈曲變形及力場變化,對比不同成型方法對工業織材各類性能指標的影響并進行效能評估,建立纖維–機械–工業織材的生產工藝流程體系,有效控制工業織材的成型結構及性能指標。
利用現有的紡織裝備及其先進制造技術,融合織材工藝、機電、信息等先進技術,構建集數字化設計與制造、智能控制技術與織造工藝專家系統于一體的高端工業織材裝備研發體系,自主研發自動化、數字化、網絡化和智能化的工業織材高端裝備并產業化應用。
基于先進的智能制造系統與工業織材高端裝備,優化工業織材的智能產線,構建包括裝備、工藝與產品在內的工業織材全流程智能制造標準化體系,并為工業織材的智能制造提供裝備、工藝與產品的特征數據。
一是需要國家在專項政策上支持工業織材的“技術研發–裝備開發–織材加工–織材應用”的產業鏈協同和發展。加強建材、醫療、軌道交通、汽車等跨部門和跨行業的協調溝通,完善系統采購通道,從環保、降耗、節能等方面制定政策,鼓勵扶持自主品牌工業織材產品及生產裝備參與采購競爭。
二是國家層面設立專項推進工業織材應用。在綠色制造、高性能制造、關鍵新材料領域設立推進工業織材制造的重點專項,開展包括工業織材設計、生產、應用、標準與安全以及工業織材制造示范試點建設。
一是建議通過國家重大專項,引導工業織材制造企業、高校和科研院所組織聯合攻關,突破若干高性能工業織材裝備的重大關鍵技術,支持有能力的企業形成示范應用,達到國際先進水平。
二是聯合紡織產業集聚區建立工業織材制造云平臺。由國家和地方政府主管部門聯合相關行業協會,在工業織材產業集聚區以基礎條件好的工業織材企業為核心,培育和建設面向工業織材制造企業的工業織材制造云平臺,為工業織材協同設計、制造提供平臺支撐。
一是工業織材行業需要整體設計標準體系,建立和完善工業織材及裝備的檢測標準、認定體系。政府和行業主管部門出臺政策,規范現有工業織材及裝備的功能檢測;針對新興工業織材產品建立和完善相關的標準體系,提升標準的整體水平,基本解決新興工業織材產品標準缺失和滯后問題,為提高新興工業織材產品質量水平創造條件。
二是促進工業織材產業鏈上下游之間的標準協調配套和標準的國際化。政府主管部門出臺相關政策,指導工業織材產業與醫療、建筑等下游領域的銜接;促進工業織材產業的通用基礎標準與方法標準等與國際的標準接軌。
一是在紡織產業集聚區,布局和培育與產業鏈技術相關的技術中介服務機構。由政府主管部門與行業協會聯手,市場調節相結合,推進建立有一定規模的、服務專業化、運行規范化的產業鏈相關技術中介服務機構,匯聚一支具有較高專業素質的工業織材產業鏈相關技術中介服務專業人員隊伍,為相關的中小紡織企業提供技術咨詢、成果轉化服務。
二是推進工業織材行業共性技術研究與應用研究的聯動。由政府主管部門以政策支持,加大對工業織材行業共性關鍵技術研發的投入和供給。通過政府采購促進工業織材行業共性關鍵技術的轉移和擴散,促進工業織材中小紡織企業的自主創新。
一是建議行業教育主管部門指導加強工業織材領域的專業技術人員隊伍建設和技術培訓。校企聯合開展工業織材技術人才定制式培養,建立高校、高職、中職院校與企業聯合培養工業織材技術應用型人才的機制,支持“產學研用” 結合建立實訓基地,依托基地定制式開展工業織材技術人才培養,同時開展相關企業人員的技術培訓。高校要加強工程科技人才的培養。
二是依托重大科技攻關項目、重點學科以及科研基地的合作項目,對工業織材領域技術的模范代表大力培養,將人才隊伍建設作為重要的考核指標,并積極建設工業織材創新團隊。
三是加強培養工業織材領域的復合應用型人才。紡織特色高校要改進工業織材相關專業的人才培養方案,加強紡織與材料、機械、信息、計算機及相關應用領域學科交叉融合,培養復合型工業織材領域的專業學位研究生;改進工業織材相關專業本科生課程設置,增加工業織材類專業課程,加強工程實踐,培養綜合能力強的工程專業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