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曉紅 趙娜 田森杰
2021年11月28日,以“百年中共與黨報黨刊”為主題的“人民共和國黨報論壇”第十八屆(2021)年會線上舉辦。本屆年會由中國傳媒大學黨報黨刊研究中心、中國傳媒大學新聞學院與河北大學新聞傳播學院聯合主辦,采取線上直播的形式。來自人民日報社、求是雜志社、新華日報社、重慶當代黨員雜志社等19家中央及地方黨報黨刊主流媒體,中國傳媒大學、中國人民大學、河北大學、廣西大學等16所高校、科研機構以及地方黨委宣傳部的80多名嘉賓在云端展開交流。與會人員圍繞中共百年黨報黨刊發展、黨的新聞理論與新聞思想、新時代黨媒的創新實踐,以及媒體深度融合發展等議題進行深入交流,現就主要觀點進行綜述。
在中國共產黨的百年征程中,黨報黨刊始終是黨的主要輿論陣地,也是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無產階級新聞事業的核心。中國共產黨早期報刊的實踐表明,報刊內容具有先進性、階段性和現實性;報刊話語具備嚴謹性、生動性和戰斗性;報刊編發擁有黨性、群眾性和組織性。
新時代,黨報黨刊要善于從黨的百年奮斗中汲取持續發展的智慧和力量。始終堅持黨性原則,大力宣傳黨的理論、黨的主張;永葆人民至上初心,反映群眾心聲,滿足受眾需求;認真做好正面宣傳,把握正確方向,引領輿論導向;守正創新,開拓進取,加快建成新型主流媒體;胸懷天下,融通中外,統籌內宣外宣,強化國際傳播。
在中國共產黨新聞輿論工作的百年發展歷程中,黨的歷代領導人始終強調調查研究在黨的新聞輿論工作中的重要性。從毛澤東提出“沒有調查,就沒有發言權”,到習近平總書記所提出的“調查研究是謀事之基、成事之道”,都是對調查研究這一黨的優良傳統的貫徹落實。如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邁入新時代,信息化網絡早已深入人民群眾的日常生活,媒介技術加速更新迭代,黨的新聞輿論宣傳工作面臨著諸多新挑戰與新機遇。重訪“調查研究”這一黨的新聞工作的優良傳統,旨在切實走好“網上群眾路線”,號召廣大新聞工作者深入調查,分析研究,更加關注眾聲喧嘩的網絡時代中“沉默”的底層聲音,更好地成為“黨和人民信賴的新聞工作者”,不斷提高黨的調查研究水平和新聞輿論引導能力。
黨報黨刊要始終深入實際,服務群眾。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黨的報刊在馬克思主義的傳播實踐中,呈現出從“精英化”傳播逐漸演變為“群眾化”傳播和從“他者化”傳播到“主體化”傳播的特征。從黨刊發展歷程看,建黨初期,引介、宣傳馬克思主義,組織群眾參加革命;新中國成立后,著力開展理論宣傳,動員群眾參加社會主義建設;改革開放以來,強化黨建屬性,發揮教育黨員作用,宣傳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黨的十八大以后,大力宣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在加強黨的思想建設方面發揮重要作用。
黨報黨刊要積極開展批評與自我批評,這是黨辦報刊的傳統做法。隨著中國共產黨報紙批評實踐的積極推進,“報紙批評”一詞從新名詞逐漸成為中國共產黨政治話語體系的關鍵詞。黨報的批評觀念,從“自己批評”發展到“自我批評”,再到“批評與自我批評”,是黨的批評與自我批評作風在報刊上的具體體現。新中國成立后,黨確立的報紙批評方針,一直影響至今。
黨報黨刊要善于講好紅色故事。紅軍時期,黨報黨刊就重視紅色故事的宣傳報道,形成“講好紅色故事”的優良傳統。當前面對復雜多變的國內外環境,黨報黨刊要繼續講好具有新時代特色的紅色故事,向國內外傳播中國人民對黨的主張全力踐行的真實故事,發出中國共產黨的最強聲音。
在革命、建設、改革各個歷史時期,中國共產黨的新聞思想和新聞理論不斷地積累升華、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聞事業指導思想的確定和制度框架的建構奠定了根基。
百年來,中國共產黨新聞思想圍繞解決“為什么辦報”、“為誰辦報”、“辦什么樣的報紙”和“怎樣辦好報紙”這幾個核心問題,不斷豐富完善和創新發展,形成了獨特的理論內涵與思想精髓。“黨管媒體”、“人民中心”、“正確導向”、“正面宣傳”和“全黨辦報、群眾辦報”成為中國共產黨百年新聞思想的精髓。
中國共產黨新聞倫理思想是黨的新聞思想的重要組成。延安時期黨報倫理思想的內涵,包括以整體主義為黨報倫理的價值指向、以民本思想為黨報倫理的價值追求、以道德教育為黨報倫理的實踐導向。同時,黨對新聞工作者的職業道德素養提出要求,即實事求是、艱苦奮斗的工作作風,正面宣傳、開拓創新的職業素養,承擔責任、服務民眾的職業精神。
中國共產黨歷來高度重視報刊政論在革命、建設、改革中的動員作用,特別是在事關全局的戰略部署與政治行動中突出政論的思想旗幟作用。當前,動蕩的世界格局帶來全球話語生態的“眾聲喧嘩”,全球輿論場始終存在激烈的競爭與角力,中國面臨的國際輿論斗爭任務艱巨;國內基本輿論格局之下呈現紛繁復雜、多元交織的輿論生態,為社會主流價值的傳播帶來了前所未有的難度。政論寫作需要保持高度的政治敏銳與清晰的邊界意識,始終聚焦思想戰線的最前沿,敢于在思想領域亮劍。
在中國革命的長期艱苦環境中,為做好黨的書報刊的發行,擴大革命思想和革命活動的社會影響,黨的宣傳部門和郵政部門進行了一系列具有創新意義的實踐探索:將報刊發行納入到黨組織的工作體系;因地制宜、因勢利導拓展報刊發行渠道和運作管理模式,打造了以郵發渠道為主的書報刊發行網絡。黨執政后,不少被實踐證明是成功的做法,被規定為新中國黨報黨刊的發行工作機制。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將傳統媒體與新興媒體的融合發展上升成為國家戰略。新時代領導人的“新媒體”思想體現在黨對媒體的領導力、主流輿論的凝聚力、先進技術的驅動力、中國故事的闡釋力等各方面。
在深度融合發展中,主流媒體的從容、堅守與塑造應始終刻在高舉旗幟不動搖、恪守定力不分心、塑造希望不含糊上,將有價值的權威信息、傳播渠道與新聞傳播趨勢、特點無縫鏈接。應當看到,黨報融合傳播也面臨一些問題,黨報的新增用戶幾乎全部來自新媒體端,黨報傳播力影響力的擴大嚴重依賴第三方商業化的媒體平臺。還應當看到,黨報融合傳播的機遇期還在,我國的新聞政策為黨報提供了良好的發展機遇,黨報自身所擁有的較高信譽度也為其融合傳播提供了有利條件。黨報未來發展可以圍繞智慧化生存、融合化發展、跨界化突圍展開。
地方黨刊深度融合在實踐中推進。《南方》雜志注重深化媒體融合轉型,加快推動實現從“傳媒”、“融媒”到“智媒”的飛躍。如“南方黨建智庫”,通過強化黨建特色、強化理論評論、強化新媒體建設、強化新型智庫建設,成為各級黨委部門的黨建參謀。寧夏《共產黨人》新媒體矩陣初見成效,但在媒體融合程度、人員能力素質、新媒體技術應用上還存在明顯短板。解決卡脖子問題需要地方政策的突破和支持,人才隊伍的梯隊建設和知識結構的調整都需要時間,需要積淀與磨合。
安徽省安慶市在媒體融合發展中堅持導向為魂、移動優先、創新為要、引智求技,掌牢媒體融合發展主動權、主導權,推動主力軍全面挺進主戰場,著力提升可持續發展能力,全面提升媒體融合人才專業能力。在安徽省率先完成機構、人事薪酬、媒體運營“三項改革”。
媒體融合深化背景下,內容生產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進一步推進,主流媒體在平臺化發展模式初建之后,需擴大優質內容產能,提升內容傳播效果。主流媒體應與市場化的內容分發平臺差異化定位,發揮品牌優勢。作為原創新聞平臺,立足平臺資源,從平臺的連接功能出發,圍繞聚合、傳播與再生產等三個方面整體設計平臺運營策略,做好平臺內容生態建設。
主流媒體平臺要積極介入網絡內容治理,推動“以人為本的參與式治理、全面連接的數據治理和智能驅動的智慧治理”為特征的網絡內容治理新格局的形成。主流媒體平臺在嵌入網絡治理的實踐中,內容生產型平臺應以內容供給側改革引領核心話語;用戶服務平臺應以數據技術盤活用戶資源;渠道聚合型平臺要深耕本地打造聚合生態。
要重視融媒體作品的版權保護。融媒體作品在版權管理上應盡量做到集約,授權權利要盡量寬泛,要明確授權方的瑕疵擔保責任,建立和使用版權使用費的預付轉存機制,建立和推行版權聯絡員制度。
辦好黨報黨刊,推進融合發展,不能忽視各級黨組織、廣大黨員學用黨報黨刊的情況。出版、發行黨報黨刊的重要目的是教育廣大黨員強化理論武裝,提升黨性修養,運用馬克思主義立場、方法、觀點來解決實踐中的突出問題。報刊社要將黨員、黨組織學好用好黨報黨刊作為辦報辦刊的重要目標,將黨員讀者、各級黨組織視作黨報黨刊的服務對象,堅持眼睛向下走基層,不斷增強“四力”,做好精細化服務,讓黨報黨刊真正成為各級黨組織和廣大黨員理論學習、思想交流的重要平臺。
從首屆中央新聞單位青年記者踐行“四力”獲獎作品中可以發現,好新聞來自基層一線,好新聞要體現真實的力量、要解決群眾實際困難。深度報道和現場新聞應緊扣“基層”,以小人物彰顯大主題。解讀性報道要做到深入淺出,新聞工作者需不斷提升“四力”。要像做學問一樣去研究,有深度、講專業、說明白;要像頂層設計一樣顧大局,有高度、講政治、說通透;要像編教材一樣寫文章,有溫度、講故事、說生動。
新華社天津分社就國際傳播提出三個著力點:要有大格局,議題設置以建構國家形象作為基石;要有新思維,融媒呈現要以面向海外受眾能接受的思維進行創新;要有新機制,報道團隊的合作模式要不斷優化,打造融通中外的對外報道生力軍。
為慶祝中國共產黨百年華誕,《人民日報》精心推出“奮斗百年路 啟航新征程”主題報道,要素完備、議題豐富,兼顧新聞性與資料性,敘事主體多元。《人民日報》“中國共產黨人精神譜系”專欄在傳播構建上,深入挖掘紅色舊址,將場所作為一種媒介記憶;聚焦先行創造者和后繼踐行者,增強典型人物報道的吸引力;在敘事模式上,涵蓋了真實性、思想性、創新性和共情性四個維度。
《求是》雜志的融合報道實踐,探索了一種平衡大眾化、權威性與公信力的新路徑,即服務性融合報道敘事模式。該模式具有以“服務意識”為主導、在話語形態上“變說教為學習”、在傳播形式上化整為零的特點。在習近平外交思想的宣傳方面,《求是》重論點重論據重論證、注重述評結合、緊扣現實、體現出時空結合的特征。
《北京日報》建黨100周年百版特刊,在內容上打破原有以重大革命事件、歷史人物為主體的架構模式,圍繞重大主題從各個角度進行深入挖掘,把黨的基本理論、基本綱領等作為主角,側重思想性和學術性、故事性和理論性的結合,通俗易懂,凝練簡明,節奏明快,又有足夠的理論深度,讀起來一氣呵成。
《天津日報》“百年百版”特刊紀念性報道,賦予建黨百年這一重大政治性議題強烈的形式感,以強化讀者的價值觀念,推動本地市民的關注與討論。特刊中的紀念性報道擔任著“建黨百年”媒體紀念與全民觀看的組織者角色,同時憑借報刊的大眾傳播功能成為全民閱讀的政治紀念文本。
地市級黨報《惠州日報》在建黨百年報道中緊緊抓住貼近性,打造了一批黨史學習教育的“本土教材”。重磅推出特刊,將《中國共產黨簡史》中關涉惠州的近20處有關黨史事件、黨史人物、歷史論述等,以圖文并茂的形式深入解讀;通過大型采訪活動、開辟系列專欄等方式,深挖黨的百年光輝歷程中的惠州元素、惠州故事和惠州貢獻,并實現全媒聯動、融媒體報道、多平臺呈現。這些內容和形式上的創新,提升了重大主題報道的傳播力,拉近了黨史學習教育與市民群眾的距離。
黨報黨刊的理論宣傳和新聞宣傳是黨的事業的重要組成部分,反映著黨的革命與建設足跡,體現著黨的紅色文化基因,有著豐富的新聞思想和理論內涵,形成了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新聞理論。從建黨百年黨的新聞輿論宣傳思想研究的深層次脈絡與走向中可以看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聞學研究還有許多寶貴經驗有待進一步總結,不少現實問題有待深化認識。新聞學界和業界要更加緊密合作,繼續積淀升華,提升研究高度、深化核心命題、強化規律認識、擴大史料運用、增強學術品質、深化方法創新、增加比較視域、提高闡釋能力,豐富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聞理論,在助推黨和國家新聞事業發展上發揮更大作用。
作者張曉紅系中國傳媒大學黨報黨刊研究中心副主任、新聞學院教授
趙娜系中國傳媒大學新聞學院博士生、內蒙古日報社編輯
田森杰系中國傳媒大學新聞學院博士生
【編輯:左志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