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峰 王少浩
摘要:2022全國兩會勝利召開。全國各級各地新型主流媒體在全國兩會報道中,充分展現在融合技術應用、傳播產品創意研發和節目內容創新上的發展成果,為大會勝利召開營造了濃厚氛圍,提供了強大輿論支持。廣東廣播電視臺近年來在媒體深度融合上快馬加鞭,全平臺、全流程、全系統一體化融合,體制機制改革成效顯著,推動融合賦能、技術賦能、區位優勢賦能向更高質量發展,在此次全國兩會報道中得到充分體現,值得探討研究。
關鍵詞:2022全國兩會 媒體深度融合 新型主流媒體建設 廣東廣播電視臺
在我國進入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向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進軍新征程的重要時刻,2022全國兩會勝利召開,意義重大。對于新型主流媒體而言,做好2022全國兩會報道,既是一項重要政治任務,也是對深度融合發展成果的一次全面綜合檢驗。廣東廣播電視臺(以下簡稱“廣東臺”)立足粵港澳大灣區區位優勢,發揮全平臺、全流程、全系統一體化融合體制機制改革成果,聚焦全國兩會,通過大主題、精敘事、深融合、全覆蓋,使全國兩會宣傳報道達到沉浸式的傳播效果,有效營造濃厚氛圍,提供強大輿論支持。
媒體融合發展不斷深入,逐漸從手段賦能回歸到價值傳播賦能上,關注點從形式回歸內容,只有創作與融合傳播形式相契合、相匹配的內容,才能進一步在傳播力上取得突破。廣東臺著重從優秀傳統文化創新性表達、從貼近性互動性上,推動全國兩會內容的創新表達傳播。
1.結合優秀傳統文化,讓常態化的融合傳播手段更具傳播力。近年來,主流媒體對優秀傳統文化的內涵挖掘、創新性表達不斷提升,精品不斷。比如,河南衛視的“中國節日”系列節目,2022年總臺春晚的《只此青綠》等,一次次掀起國風潮。廣東臺在傳統文化創新性傳播上做得也比較早,廣東衛視的《國樂大典》一直深受海內外觀眾喜愛。此次全國兩會,廣東臺在兩會內容的傳播上,也積極結合傳統文化,在多形式呈現主題宣傳上下功夫。比如,創意海報《驚蟄好時光,兩會進行時!這場“春天的盛會”體現這些力量和信心》,結合二十四節氣中驚蟄“春雷響 萬物長”的意象,設計一系列特色海報,生動展示政府工作報告中的民生“新圖景”,凸顯報告中蘊藏的春日力量和信心;而原創短視頻《曾小敏:努力讓粵劇在年輕人心中扎根發芽》,則結合廣東國家級和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南國紅豆”粵劇的創新形式——粵劇電影(如《白蛇傳·情》),講述了全國人大代表、廣東粵劇院院長曾小敏這位新晉“UP主”的故事,圍繞政府工作報告中有關繁榮發展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擴大優質文化產品和服務供給的內容,展現廣東創新發展傳統文化事業的成效。該視頻發布后登上微博廣東各地同城熱搜榜,全網總閱讀超700萬,再次證明傳統文化自帶流量的屬性。
2.突出基層群眾關切,讓兩會的故事更加深入人心。廣東“粵菜師傅”、“廣東技工”、“南粵家政”三項工程實施以來,對推動基層技能人才培養、助力鄉村振興發揮重要作用,也受到廣大群眾的歡迎和關注。全國人大代表楊珍來自我國重要的制造業基地佛山,作為職業技術學院的一名教師,她有一個“用智能制造推動產業升級,努力培養大國工匠”的“中國夢”。廣東臺自主研發和運營的新媒體客戶端觸電新聞結合她的故事,推出原創微紀錄片《全國人大代表楊珍:我有一個中國夢 讓技能點亮智能之光》,生動展現了基層技能人才對高質量發展的支撐作用。此外,全國兩會召開恰逢冬殘奧會舉行,觸電新聞還推出了另一個微紀錄片《“粵菜師傅”的機器人徒弟驚艷冬奧會 冬殘奧會繼續上崗》,結合政府工作報告有關推進科技創新、促進產業優化升級的內容,講述驚艷冬奧會、冬殘奧會的炒菜機器人背后的故事,展現大灣區智造的魅力。炒菜機器人是“粵菜師傅工程”與高新技術產業的一次成功合作,也是廣東傳統產業轉型升級、高新技術產業更加接近市場接近人民生活的一次很好的探索,吸引了廣大網友的關注。該紀錄片在觸電新聞APP首發后,被新華網推薦,登上廣東各地同城榜,全網閱讀量達874萬。
3.積極與青少年互動,讓“人民民主”深入人心。此次新冠肺炎疫情肆虐全球,我國以人民為中心的抗疫國策,讓全國人民更加感受到了中國制度的優越性。人民代表大會制度和政治協商制度是人民民主的具象體現。兩會期間,廣東臺大小屏聯動,聯合廣東省教育廳開啟“我向全國兩會說愿望”廣東大中小學生建言短視頻征集活動,廣東各地市教育局和超過50所高校轉發此次活動,廣州、佛山、東莞、清遠、江門等多個地市學校舉辦了線下活動,3萬多人實名登記參與,先后征集3000多條愿望短視頻,在全社會形成廣泛影響力,得到了社會各界的好評。活動在展示青少年社會關切的同時,利用大數據等先進技術,挖掘愿望的熱點潮點,連線多位全國人大代表和全國政協委員,將青少年最真實的想法、需求、聲音傳遞給他們,成為一些提案議案的組成部分。此活動為提升青少年民主參與意識、豐富青少年民主參與渠道、凝聚青少年民主參與智慧提供了一個傳媒平臺,為青少年愛國主義教育創新了方式。
伴隨著深度融合發展,云技術、AI、虛擬現實等技術應用已深入傳統媒體,在小屏端、大屏端遍地開花,在此次全國兩會報道中這些技術也得到了充分體現。
1.云技術全程覆蓋,讓采編播零距離。廣東臺此次首創融屏技術,啟用了“云上融媒制作和分發平臺”,打造《兩會“云”客廳》。首次在首都賓館搭建配置實時云采訪系統的訪談演播區,依托超低延時傳輸的云服務,結合虛擬演播技術及RTC實時連線系統,設計了全新5G云訪談節目制作形式,將北京實景演播室與廣州虛擬演播室“合體”為“兩會云客廳”,先后采訪全國人大代表董明珠、魯曉明等8位代表委員,推出《全國人大代表董明珠:提高動力電池安全監測標準 引領行業創新發展》等8期專訪。專訪中,主持人上演“云端空降”,從“屏對屏”走向“面對面”、“手握手”云訪談,京穗兩地幾千公里距離感瞬間消弭,代表委員和主持人的訪談完美融合在“同一時空”,實現零延時無障礙交流,不僅溝通順暢,還做到了動作互動和視線交流,令節目播出效果自然、逼真。網友紛紛感嘆電視融媒“黑科技”、“出神入化”,燃爆全網。全國人大代表蔡衛平在接受采訪時,也感嘆這種云采訪形式真新穎。
與此同時,廣東臺在全國兩會融媒新聞生產中啟用了“云上融媒制作和分發平臺”,將本地新聞生產、云上制作與分發相互融合,提供移動化、輕量化、智能化的融媒制作能力,為融媒生產提供更廣泛、更靈活的生產平臺,大大提升整體工作效率,為兩會報道更深一度爭取了寶貴時間。兩會期間,融媒生產系統在云平臺完成錄制節目超過30小時,制作發布210條新媒體新聞,智能分析新聞條目超過200條。
2.AI技術多端活用,讓主流媒體更潮。廣東臺運用AI技術主要是從粵聽APP的普粵語AI播音開始,在疫情防控期間,對疫情防控宣傳新聞播報起到很大作用,技術應用也不斷完善。此次全國兩會,觸電新聞進一步發揮AI應用,結合網絡熱門的音樂互動創作,推出創意產品《我的未來主打歌》。產品主要圍繞全國兩會熱議話題,運用先進的人工智能技術,推出AI寫歌新玩法,符合時代新青年特性,引領傳播新風向。用戶只需選擇關鍵詞,就可以通過強大的數字處理能力,3秒鐘內智能完成詞曲編唱,輕松獲得用AI生成的《我的未來主打歌》。歌詞緊扣兩會熱點議題,如粵港澳大灣區發展、鄉村振興、公共醫療衛生發展等,旋律動聽,滿足大眾對未來美好生活的暢想。產品在多平臺發布后,被南方日報、四川觀察、粵知一二等多個大V轉發,獲人民日報、央視新聞、學習強國學習平臺等推薦采用,當天全網點擊量超300萬。從此次探索來看,H5和AI產品結合擁有極大的延伸空間,音樂作品的后續可持續性傳播度也較高,如系列短視頻中的《“00后”都羨慕的養老生活》、《老鐵拼個單》等,用“AI寫歌+次元歌手演唱”的方式唱響未來的養老生活,唱出美麗鄉村新生活,生動描繪鄉村振興跨越發展的錦繡畫卷,有較好的傳唱潛質。
3.可視化包裝常態化,讓數據更立體。“新聞大片”是廣東臺新聞立臺方針與時俱進的一個創作理念。讓新聞做出“大片”的感覺,科技感是必不可少的,而其中,可視化包裝是重要手段之一。這一點在廣東臺《飛越廣東》新聞大片項目得到廣泛應用。在今年全國兩會報道中,廣東臺再次加強可視化手段的應用,大小屏端充分放大同期聲的抓人效果、調動前沿時尚的包裝元素,運用3D場景解析、動態跟蹤字幕技術等,讓兩會新聞好看起來,如電視端《廣東新聞聯播》播出《一起讀報告:數說健康“關鍵詞”》充分運用了電視表達元素,全篇采用同期聲、實景場景轉換、3D場景解析、動態跟蹤字幕的方式,介紹到居民醫保時,電視畫面的動態跟蹤字幕就出現了具體數據,直觀生動形象地介紹了政府如何更有效地保障人民生命健康,推進健康中國行動。小屏端短視頻《數說今日》推出《兩會“跑”數據!政府工作報告這些數字,振奮人心!》,用動畫的形式將政府工作報告的亮眼數據,融入具體的場景當中,畫面生動,節奏緊湊,轉場設計也別出心裁,說到居民收入提高的時候,主人公一步跨入“拉風”的小轎車,行駛在陽光大道上,可看性極強,全網閱讀量23.1萬。融媒產品《坐穩!全國兩會“健康號”列車,出發!》中,“車票”跨界當起了傳播介質,將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到的“提高醫療衛生服務水平”的目標及具體措施,用生動形象有創意的列車、車票載體展現出來,帶領大家一起搭上通往未來的“健康號”,閱讀量達17.5萬。
國家區域發展戰略為省級主流媒體逐步向覆蓋更廣的區域型主流媒體發展提供了機遇,也給跨區域之間的節目交流提供了更便利的條件。廣東臺抓住廣東“雙區”、“合作區”建設的重大機遇,積極推進港澳辦事處(記者站)建設,在對外宣傳傳播矩陣建設上不斷取得積極成效,進而為服務全國兩會等重大主題宣傳提供了更大的平臺和敘事空間。
1.發揮立足大灣區優勢,唱響粵港澳同心主旋律。粵港澳大灣區建設是習近平總書記親自謀劃、親自部署、親自推動的重大國家戰略。今年,粵港澳大灣區第六次進入政府工作報告。廣東臺結合《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發布三周年的時間窗,多屏互動,為大灣區建設凝心聚力。廣東衛視《廣東新聞聯播》、《晚間新聞》推出大版面專題,觸電新聞在首頁首屏推出《港澳代表委員話兩會》專區,聯合廣東臺香港記者站,通過視頻連線方式,專題采訪了譚耀宗、龔俊龍、陳仲尼、黃國、霍啟剛、魏明德等港區代表委員,多角度記錄港澳全國人大代表和全國政協委員在“云端”參會履職、建言獻策的過程,播出《充分發揮粵港澳大灣區優勢 融入國家發展大局》等重點稿件,推出《大灣區“1小時生活圈”》等融媒產品,展示了大灣區建設成果,做好凝聚共識這篇大文章。針對近期香港疫情形勢嚴峻,中央大力支持香港抗擊疫情,《晚間新聞》的“兩會熱詞”板塊圍繞“血濃于水”主題,報道三位全國政協委員不約而同地提到與“血脈”相關的內容,委員們說“香港與內地本來就是一家人,血濃于水,只要我們團結起來,沒有什么困難是我們跨不過去的”、“澳門一向與內地血脈相連,守望相助,始終與祖國同呼吸共命運”,講出全國上下齊心戰勝疫情的決心和信心。
2.發揮廣播輕靈優勢,做好跨省區區域聯合好文章。廣東臺新聞廣播一直致力于在重大主題宣傳上,發揮廣播輕快靈的優勢,聯動全國多省區進行特別報道,從而形成更大聲勢、更好傳播效果。此次全國兩會,廣東新聞廣播聯合上海、湖北、貴州、甘肅等5家廣播機構,共同制作播出2022全國兩會五省市聯播特別節目《奔向夢想的征程·我們這十年》。節目通過采訪20多名全國人大代表、全國政協委員,以及各省市干部群眾,生動講述黨的十八大以來的奮斗歷程和發展成就。聯合直播內容特色鮮明,廣東突出粵港澳大灣區建設加速縱深推進,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戰略支點;上海呈現踐行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為人民”重要理念所取得的成果;貴州以打贏脫貧攻堅戰為新生活、新奮斗的起點,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甘肅弘揚載人航天精神,書寫幸福美好生活新篇章;湖北感恩奮進,跑出疫后重振的加速度。通過聯合直播節目,共同印證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在全國各地落實生根、結出豐碩成果,反映全國人民更加堅定“四個自信”,做到“兩個維護”,滿懷信心地踏上全面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的良好精神風貌。節目在觸電新聞APP單平臺閱讀量達10萬+。
3.發揮“以外宣外”優勢,對外講好中國故事、兩會故事。為了向境外受眾更好地介紹中國,講好大灣區故事,廣東臺近年來主動在境外媒體平臺開設賬號,與境外媒體人員合作,推出展現他們在中國親歷、親見、親聞之事,讓境外受眾產生親切感、認同感,感受中國的真實發展變化和中國人民的友好熱情。今年全國兩會,臉書賬號Daily Bae推出3集原創英語精品評論節目《Jerry中國說—兩會關鍵詞(Jerry’s Take—Two Sessions Buzzwords)》。由英國資深媒體評論員Jerry Grey就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到的碳中和、碳達峰、脫貧攻堅、鄉村振興、數字經濟、信息和網絡安全等國際社會普遍關注的熱點話題,以自己在粵多年的所見所聞所感為切入點發表評論和觀點,系列短視頻總瀏覽量達265萬,互動量9.3萬+。在亮點貼文《Jerry中國說—擺脫貧困彪炳史冊 鄉村振興再啟新程》中,Jerry Grey以他曾騎行中國的經歷,親眼所見中國近年來脫貧攻堅所取得的成果,講述中國繼續穩步推進鄉村振興,以智能科技賦能耕種,守護糧食安全,改善農民生活水平的故事,娓娓道來,令人信服。
此次全國兩會宣傳報道,全國主流媒體在融媒技術應用、傳播方式方法創新及高質量內容創意上,展現出了勃勃生機,為學習貫徹兩會精神、做好兩會報道、講好兩會故事貢獻了新思路、展示了新成效。當前,我國已開啟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建設的新征程,新型主流媒體深度融合發展也邁上新起點,廣東臺將在打造高質量新型主流媒體上持續探索,力爭以新作為迎接黨的二十大的勝利召開。
作者單位 廣東廣播電視臺
參考文獻
[1]筱臻.重任在肩 使命光榮——廣東代表團審議全國人大常委會工作報告[J].人民之聲,2021(03).
[2]劉增輝.推動高質量發展 篤行不怠向未來[J].在線學習,2022(Z1).
[3]林貽影.檢察機關服務保障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的法律思考[J].人民檢察,2020(16).
【編輯:沈金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