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志燕
摘要:媒體融合向縱深推進,為文化類電視節目的產業化帶來發展新機遇。在政策、市場、行業、技術等要素驅動下,以河南衛視“中國節日”系列和央視《中國詩詞大會》等為代表的文化類節目實現產業化發展創新。它們在內容上游充分挖掘中華文明寶藏,凝練有記憶點的文化符號,構建差異化傳播效果;積極拓展文化創意生態,推出豐富種類衍生品,打造跨領域合作模式;整合多元渠道,促進受眾互動參與,探索媒體融合中的產業化發展路徑。
關鍵詞:媒體融合 電視文藝 文化類節目 產業化
向縱深發展的媒體融合近年推動文化類電視節目大放異彩,我國的電視文藝迎來創新階段,涌現出不少立意高遠、內涵豐富、格調不俗的品牌節目。以河南衛視《唐宮夜宴》、《七夕奇妙游》等“中國節日”系列、北京衛視《上新了·故宮》、央視《中國詩詞大會》、《中國成語大會》為代表的文化類節目,不僅帶來耳目一新的內容體驗,也為電視行業注入新鮮力量。媒體融合趨勢下,文化類節目頻頻“出圈”帶動一系列市場效應,拓展出“文化+旅游”、“文化+創意”等新型商業模式,提升了文化類節目產業化發展的實踐想象力。
媒體融合改變了電視節目以收視率為準的固有市場模式,技術、媒體、用戶、文化等不同主體界限逐步模糊,文化類節目的產業化發展由此具備內外多重驅動,呈現出立體化、復雜化等豐富特點。
1.外驅動力:政策有效引導,媒體環境變遷。文化類電視節目產業化發展的蓬勃之勢,離不開政策“無形之手”的引導與規范。國家廣播電視總局明確“公益、文化、原創”的創作方向,把握“小成本、大情懷、正能量”的工作要求,從機制創新等方面布局,著力提高行業對文化類節目的生產傳播熱情。
政策引導下,《典籍里的中國》、《見字如面》、《神奇的漢字》等示范性文化類節目涌現,2019年的24個創新創優電視節目中文化類節目達到10個,反映出電視行業堅持對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貫徹守正創新理念,不斷提高文化類節目的延展性、創新力與影響力。
另外,文化類節目所處媒體環境加速變遷,內容市場表現出前所未有的活躍。移動互聯網和智能終端的普及,不僅沖擊著電視節目的傳統商業模式,也助推其產業化轉型提質增速。當前技術變革與平臺融合以及粉絲效應、流量廣告等現象,打破了“節目”與“觀眾”之間固有的單向輸出關系,構建出復雜、流動的新型關系及消費、創新、多元等特質,不斷推動文化類節目的產業化轉型。由此關聯的播放量、收益率、影響力等要素,成為傳統節目變革發展的關鍵所在。

2.內驅動力:行業發展成熟,開發潛力巨大。產業化并非一蹴而就單點作戰,需要整個行業發展到相對成熟的階段,才能更好地推進產業化向縱深發展。目前,我國的電視行業市場發展趨于成熟穩定:首先從海外引進變為原創主力,《朗讀者》、《國家寶藏》等原創節目飛速成長,并代表中國原創文化類節目走向世界;同時內容向垂直領域細分,行業突破同質化瓶頸,孵化民歌、國學、戲曲、歷史等題材豐富的精品文化節目,助力小眾走向大眾;此外關注節目內涵和品質打磨,電視市場從質量參差不齊、喜好博取眼球轉向精品化、深度化創作,文化類節目的創作生態呈現健康向上的新面貌。
文化類節目的內容符號性強,內嵌較高商業價值,具有產業開發的天然優勢,有助于實現向相關領域的品牌化拓展。內容傳播對IP的愈發重視與此相得益彰,如故宮的IP價值通過一系列產業化開發,逐漸構建出故宮品牌IP傳播矩陣,進而在文化創意產業收獲更多成果。
在新時代媒體融合推進向縱深發展的趨勢下,文化類節目的產業化發展與其自身的內容創新力、開發潛力、行業成熟度更加緊密關聯,但也離不開政策規范、市場需求和媒體環境等外力驅動。電視行業的內外多方因素融合,共同為文化類節目開拓出廣闊而可持續的產業化道路。
文化類電視節目需要以媒體融合為主線,在內容生產的上、中、下游都扎實下足功夫,利用融合技術發揮互動優勢提高觀眾參與度,縱向將內容做精做深、橫向積極調度跨界聯動,共同探索產業化發展的創新路徑。
1.內容視域:開發中華文化資源,拓展IP創新價值。在產業鏈上游,電視節目要充分利用優勢文化資源,構建差異化傳播效果與影響力,收獲大眾的情感認同和資本注意力,這是文化類節目產業化發展的基礎。
對此,文化類節目需要充分挖掘中華文明寶藏,對傳統文化進行創造性轉化。河南春晚《唐宮夜宴》引發關注后,河南衛視借勢打造“中國節日”系列節目,推出“元宵奇妙夜”、“清明奇妙游”、“端午奇妙游”和“七夕奇妙游”,每次播出都在社交平臺熱傳,收獲口碑與熱度的雙重正向反饋。河南衛視的成功在于對傳統文化內涵的溯源式解讀與再現,如“七夕奇妙游”沒有把節目局限于時下流行的情人節主題,而是著重展現七夕“乞巧節”的文化寓意及女孩子梳妝打扮、染指甲、玩“磨喝樂”等傳統習俗。
河南衛視利用5G通信、AR增強現實、CG電腦動畫等新興技術,對傳統內容進行現代化轉述和創新視聽呈現:通過電腦著色復原洛陽龍門石窟,讓傳統文化釋放鮮活的生命力;將七夕觀星和現代航天夢聯系在一起,傳遞濃厚的家國情懷。對于傳統文化,文化類節目不能停留在表層的元素堆砌和特征平移,要做到內容應時、應景、貼切,通過深刻內涵喚發觀眾情感共鳴。

文化類節目還要重視打造文化符號,提高節目記憶點與傳播力。“中國節日”系列首個出圈的是《唐宮夜宴》,講述了一群體態豐腴可愛的少女樂師準備趕赴宮廷夜宴的過程,節目打造的“唐宮仕女”形象令人印象深刻:著裝選取宮廷少女襦裙造型,色彩借鑒“唐三彩”,大唐風韻撲面而來;妝容亦有所考究,運用唐代流行的“斜紅妝”,舞者為做出圓臉豐滿效果,嘴里還塞了棉花出演;舞蹈動作婀娜多姿、憨態可掬,體現出少女的靈動與可愛。“唐宮仕女”形象成功后,河南衛視將其作為經典標識延續推出衍生節目,唐宮少女在元宵晚會登場串聯了不同表演,鞏固“唐宮仕女”的國風特色并加深大眾記憶。立體生動的文化符號,有助于提高節目品牌辨識度,為后續傳播及產業化開發做好鋪墊。
2.聯動視域:構建文化創意生態,疊加多元合作體系。媒體融合趨勢之下,電視節目要以“文化”為縱軸,開發不同品類衍生品,讓文化特色浸入日常生活與審美范疇。《上新了·故宮》作為這方面的范例,依托故宮博物院的文創熱度,別出心裁地融入文創設計過程。節目采用“明星+專家”探索模式,由嘉賓實地考察故宮文物及歷史,再到“上新研究所”同故宮設計師展開創意火花“碰撞”,將探索到的故宮元素融入新的文創產品。例如,藏書樓游廊上的藍與綠成為“山海文淵·文具包”的主配色,溥儀在故宮裝電話打電話的歷史趣聞是“儀副耳機”的靈感來源。文化創意由此成為節目勾連歷史與當下、文物與生活的線索。
在類似從“無形內容”轉為“有形商品”的過程中,文化類節目需找到巧妙的適配點與傳播亮點。《中國詩詞大會》的衍生品圍繞“詩詞”推出同名衍生書,收錄節目中出現的詩詞及解讀;《衣尚中國》結合服飾文化在小程序推出設計師款定制絲巾,既符合當下審美又貼合節目主題。衍生品是文化類節目商業轉化更貼切的可行路徑,能發揮其文化屬性優勢構建健康的產業化生態。
除文創產品外,文化類節目還可橫向拓展,積極探索“文化+旅游”、“文化+扶貧”、“文化+教育”等多樣態模式,與政府、企業、博物館等跨界合作拓寬產業鏈領域。例如,《聲入人心》開啟同名音樂會的全國巡演,從電視屏幕走入現實劇場,嘗試打通品牌IP產業鏈;河南博物院在河南衛視節目帶動下,首次進入“中國博物館熱搜榜”前三名,反映出文化類節目的商業轉化潛力;由敦煌研究院指導拍攝的人文探索類節目《登場了!敦煌》播出后,敦煌再度進入大眾視野,不少地方成為熱門打卡地,而《我的桃花源》、《民宿里的中國》等地域色彩濃郁的節目也具有同樣傳播效果;《我們在行動》聚焦扶貧公益人士,以小見大助力地方特色產業鏈發展,在后續的訂貨會上為村民拿下百萬訂單。這類節目模式既用鄉土風貌提供優質內容資源,更利用媒體優勢助力鄉村經濟振興,從而為社會發展貢獻傳媒力量。
3.受眾視域:整合多元渠道傳播,積極促進受眾參與。文化類節目要借助媒體融合優勢,以多平臺全屏傳播策略從單一渠道播放轉向多渠道拓展。《上新了·故宮》在北京衛視和愛奇藝的播出能覆蓋多終端用戶,節目衍生內容也擴展至抖音、嗶哩嗶哩、喜馬拉雅、微信朋友圈等更多傳播渠道。《上新了·故宮》還與今日頭條達成戰略合作,在其平臺發布節目精彩片段的短視頻,并展開投票、做任務等豐富多彩的線上活動。多元渠道整合的傳播模式,有助于文化類節目獲得更廣泛受眾群體的關注,以進一步提高節目品牌影響力。
文化類節目還通過把握受眾審美需求,實現年輕化表達,讓觀眾產生共鳴。《上新了·故宮》在抖音上線的同名主題曲由人氣偶像主唱,編曲活潑悅耳,歌詞“嗨故宮,跟青春,約起來”貼合年輕群體審美趣味,在年輕人聚集的平臺上更易實現口碑傳播。《典籍里的中國》采用“網劇+網綜”的創新手法,讓《尚書》、《楚辭》等艱澀高深的古籍變為真實動人的故事,節目還建立了“古”與“今”的跨時空對話,讓觀眾更好地與傳統文化實現共情。

文化類節目的產業化發展,要有效利用媒體融合提高受眾參與度,豐富內容“玩法”促進受眾需求轉向。《中國詩詞大會》在節目內外充分應用了互動技術:節目內鼓勵觀眾掃描二維碼,實現電視與手機終端的大小屏聯動;節目外推出“挑戰詩詞全能王”H5互動游戲,在微信、微博等主流平臺同步推廣。《聲臨其境第三季》在互動參與環節積極嘗試新玩法,如邀請聲音愛好者們一起“開麥”云錄制,讓更多觀眾過了一把“配音癮”,大家風格各異的表演讓人不禁感慨“高手在民間”。文化類電視節目利用互聯網平臺實現受眾的有效互動參與,已成為其產業化發展的重要動力。
文化類節目圍繞媒體融合探索的多樣態產業化路徑,展現出文化內涵持久的魅力以及媒體融合縱深發展的變革機遇。對此,文化類節目更要堅持守正創新的理念,對優秀傳統文化進行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賦予優質文化內容新形式與新表達,同時積極拓展跨界融合、不斷創新產業機制,為新時代社會注入更多文化正能量,持續開拓文化類節目產業化發展的新邊界。
作者系泰國格樂大學藝術學專業博士研究生、山西工商學院傳媒學院講師
參考文獻
[1]冷凇,劉旭.文化自覺與產業崛起:文化類電視節目的產業化路徑——以河南衛視“中國節日”系列節目為例[J].中國電視,2021(07).
[2]賈月,武煜.原創文化類節目《中國詩詞大會》的多元創新思考[J].現代傳播(中國傳媒大學學報),2016(12).
【編輯:馬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