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肖華
摘要:融媒體時代,信息傳播的新特點給中國共產黨精神譜系融入高校思政課帶來了新的機遇與挑戰。本文從高校思政課的教學內容、教學方式、實踐教學、校園文化、高校融媒體平臺五個方面,討論構建中國共產黨精神譜系融入高校思政課的實現路徑,強調了充分運用融媒體技術提升中國共產黨精神譜系融入高校思政課的有效性,最終促進黨的優良傳統和革命精神的弘揚與傳承。
關鍵詞:融媒體 中國共產黨精神譜系 高校思政課
融媒體時代,信息傳播呈現出及時性、多元化、內容海量化等一系列新的特點,極大地改變了大學生的學習生活模式,深刻影響著高校思政課教育教學理念的革新。發揮融媒體優勢,深入探究中國共產黨精神譜系融入高校思政課的價值意蘊與實踐路徑,力求為深化高校思政課建設與改革,推進中國共產黨精神譜系進教材、進課堂、進頭腦提供積極助力。
在2021年2月20日的黨史學習教育動員大會上,習近平總書記首次提出中國共產黨人的“精神譜系”這一重要概念。在即將迎來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之際,第一批納入中國共產黨人精神譜系的偉大精神,由中央宣傳部梳理,經黨中央批準,予以發布。中國共產黨精神譜系是中國共產黨百年奮斗實踐的歷史總結,是中國共產黨人精神品質的系統體現,是中國共產黨繼續帶領中國人民實現“中國夢”的精神力量。中國共產黨精神譜系與高校思政課在目標上的契合性,以及在價值上的耦合性,決定了將中國共產黨精神譜系融入高校思政課的現實必要。
1.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時代要求。立德樹人是新時代教育的根本任務,高校立身之本在于立德樹人。早在2018 年北京大學師生座談會上,習近平總書記曾強調:“要把立德樹人的成效作為檢驗學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標準……做到明大德、守公德、嚴私德。”思政課是高校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關鍵課程。將中國共產黨精神譜系融入高校思政課,帶領大學生準確把握中國共產黨精神的產生與發展,深刻認識中國共產黨精神所蘊含的理想信念、愛國主義、無私奉獻及艱苦奮斗等核心要義,以中國共產黨人的精神品質滋養教化大學生,培養能夠“明大德、守公德、嚴私德”的一流人才,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時代要求。
2.是鞏固高校意識形態教育工作的現實需要。高校意識形態教育的關鍵,是要堅持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領域的指導地位,鞏固以馬克思主義為核心內容和理論指導的社會主義意識形態,同時,旗幟鮮明地批判和反對各種錯誤思潮。中國共產黨是馬克思主義型政黨,在領導人民進行革命、建設、改革的偉大實踐過程中,都始終堅持以馬克思主義理論為指導。在此過程中生成的中國共產黨精神譜系,與高校意識形態教育具有高度契合性。高校思政課是高校意識形態教育的主渠道,將中國共產黨精神譜系融入高校思政課,豐富了高校意識形態教育內容的供給,擴寬了高校意識形態教育理論的來源,形成了正確的價值導向,達到了整合意識形態,統一思想,進而規范和約束行為的目的。
3.是引領大學生傳承好中國共產黨精神的重要途徑。偉大精神是興國強國之魂。中國共產黨精神譜系展示了一代又一代中國共產黨人崇高偉大的精神風范,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寶貴精神成果,是中國精神的重要內容。偉大的精神需要傳承,才能繼續鼓舞和激勵中國人民戰勝困難,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大學生作為民族復興大業的見證者與參與者,也是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的重要生力軍,要承擔起傳承中國共產黨精神的重要使命。大學生處于價值觀形成的關鍵時期,將中國共產黨精神譜系融入高校思政課,能夠使大學生深刻把握中國共產黨精神的科學內涵與價值意蘊。充分發揮高校思政課鑄魂育人的作用,使大學生在學習中傳承中國共產黨精神,在實踐中弘揚中國共產黨精神,為“中國夢”的實現貢獻智慧和力量。
融媒體是利用媒介載體將廣播、電視、報紙、互聯網等媒體資源優勢進行整合的一種運作模式,是實現“資源共融、內容兼融、宣傳互融”的新型媒體。融媒體猶如一把“雙刃劍”,給中國共產黨精神譜系融入高校思政課帶來了機遇與挑戰。
(一)機遇
融媒體時代信息的資源容量、傳播方式都呈現出新特點,為中國共產黨精神譜系融入高校思政課帶來了新思路、新模式、新渠道。
1.提供了新理念新思路。新型媒體信息內容的龐雜性、開放性與即時性,使得所有用戶都能及時獲取海量信息,尤其是當代大學生在利用網絡媒體獲取信息資源方面具有更強的優勢。這種現象反映在教育過程中,即需要強化學生的主體地位。這為思想政治教育者提供了一種新理念,即大學生不再是高校思政課“灌輸式”教育的被動接收者,而應成為主動的參與者。將中國共產黨精神譜系融入高校思政課,從課程設計、教學活動至教學評價都應該從受教育者的角度進行考量,師生之間實現平等對話,加強互動,這也符合新型媒體強互動性的顯著特點。
2.創新了新方法新模式。互聯網實現萬物互聯,而媒體平臺則是萬物互聯的基礎和網絡社會的節點,甚至具有社會整合等治理功能。對于高校而言,媒體平臺同樣是發揮引導教育作用的重要工具。媒體融合以互聯網技術為依托,助力傳統媒體與新興媒體在形式上的融合;以互聯網思維為內核,助力傳統媒體與新興媒體在本質上的融合。如此,融媒體環境為中國共產黨精神譜系融入高校思政課提供了新的互聯網技術,并且要求在依靠新型媒體平臺時應注重互聯網思維的運用,開發新的模式。
3.拓展了新媒介新渠道。融媒體強調加強傳統媒體與新興媒體的融合,在新興媒體發展增量的同時,不拋棄傳統媒體,而是要發揮傳統媒體和新興媒體融合“1+1>2”的作用。媒體融合的基礎是媒介融合,融媒體環境為高校校園信息傳播媒介提供了更多選擇。同時,不同媒介的融合能夠使中國共產黨精神譜系融入高校思政課的實效得到更充分的發揮。豐富優質的信息可以借助多樣化的傳播媒介深入到大學生的學習和生活,全方位滿足大學生的內容需求;同時,使教育內容具有較強的感染力和吸引力,進而使大學生更易于接受。
(二)挑戰
融媒體時代,信息開放與共享沖擊了教育的傳統模式,弱化了教育者的權威性,削弱了主流思想意識話語權,同時對媒介素養提出了更高要求。
1.弱化了教育者的權威性。融媒體時代,信息容量無限、開放共享以及信息傳播即時高效的特點,使人們能夠輕而易舉地獲取信息資源。高校及教師不再是學生獲取信息的唯一渠道,甚至不再是主渠道,大學生可以通過各種媒體平臺獲取大量信息,一定程度上弱化了高校教育者的權威性,高校教育者所傳播與教授的信息與知識,也容易受到學生的質疑,這就對教育者和教育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教育者善于運用融媒體平臺,有效對海量資源信息進行整合、加工及合理利用。
2.削弱了主流思想意識話語權。在融媒體時代,受教育者接收思想意識、價值觀念的渠道不可控制、難以監督。多元化的價值觀念、思想意識通過新型媒體的傳播,充斥在大學生的身邊。同時,信息傳播碎片化趨勢加強,對主流思想意識“斷章取義”、“掐頭去尾”式的膚淺解讀和傳播,不利于對主流思想意識進行科學全面地把握。很多大學生缺乏明辨能力,思想觀念尚不成熟,很容易受到“普世價值觀”、“歷史虛無主義”等錯誤思潮的影響,形成扭曲的價值觀念。主流思想意識話語權的削弱,不利于教育工作的開展,增加了教育難度,也大大影響了教育效果。
3.對媒介素養提出了更高要求。融媒體時代,個人既是信息的接收者,也是信息的創造者和傳播者。正確認知信息和傳播信息,才能創造良好的媒介生態,這需要我們在處理信息的各個環節中都能展現較高的媒介素養。比如,高速獲取信息、有效整合信息、理性發布信息等。尤其對于大學生而言,思想觀念尚不成熟,心智尚未健全,社會經驗比較匱乏,提升其媒介素養迫在眉睫且任重道遠。
融媒體的發展帶來信息傳播的革命,高校思政課教育工作必須抓住機遇,主動求變,發揮好融媒體的作用,推進中國共產黨精神譜系有效融入高校思政課。
1.堅持“內容為王”,優化高校思政課教學內容。面對融媒體時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復雜形勢,優化高校思政課教學內容和教學設計,打造更有溫度的高校思政教育體系顯得尤為重要。中國共產黨精神譜系能夠極大地豐富高校思政課的教學內容。比如,“思想道德與法治”課程可以在中國共產黨精神譜系中找到相對應的案例,用生動、具象的故事幫助學生理解枯燥、抽象的理論。“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課程中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理論成果的時間軸,與梳理中國共產黨精神譜系的時間軸緊密貼合。“中國近現代史綱要”課程可以將中國共產黨精神譜系生成于中國近現代史的歷史進程中,放大中國共產黨精神譜系背后的故事。“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概論”課程可以將中國共產黨精神所蘊含的哲學理念等內容與馬克思主義哲學原理相結合,引導學生深刻認識中國共產黨精神是馬克思主義與黨的百年奮斗實踐相碰撞的精神產物。“形勢與政策”課程則可以選取中國共產黨精神譜系中的某一精神作為教學專題,講述其內涵及價值。
2.堅持“創新為要”,實現高校思政課教學方式創新。區別于傳統高校思政課中教育者機械傳授,受教育者被動接受的單向信息傳播模式,融媒體環境搭建了一個教育者與受教育者雙向互動、平等溝通,兼具開放性和互動性的平臺。在課堂上,教師可利用文字、圖片、音頻和視頻等教學形式,彌補高校思政課缺乏直觀性、單調乏味的不足,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同時,在虛擬網絡世界中,學生更樂于表達真實立場。教師可以抓住新型媒體平臺互動性的特點,在慕課、微課、翻轉課堂、微信公眾平臺、云課堂、雨課堂等這些新媒體教學平臺上傳課件、教學視頻、作業等教學內容,通過平臺的回復、評論、討論等功能,更深入了解學生的真實想法,得到更精準的教學效果反饋,找到更有針對性的教學方法,確保高校思政課的有效性。
3.堅持“形式多樣”,豐富高校思政課實踐教學活動。融媒體時代,借助移動終端,通過微信、微博、直播平臺等APP開展豐富多彩的實踐教學活動,有助于中國共產黨精神譜系融入高校思政教育,更好地發揮高校思政課對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主渠道、主陣地的作用。學生可以根據自己感興趣的主題開展“微宣講”,線上線下相結合,從“小課堂”走向“大學習”。比如,對于雷鋒精神、女排精神等模范個人或英雄群體類精神,可以組織學生學習英雄模范具體事跡;對于長征精神、抗疫精神等重大事件類精神,可以組織學生通過制作微視頻等方式進行自主學習、探索;對于井岡山精神、塞罕壩精神等典型地區或地域類精神,可以組織學生實地參觀調研或者進行網絡虛擬實踐。學生將所參與實踐教學活動的心得體會進行整理,利用融媒體平臺技術,通過微視頻大賽等多種方式進行呈現,能使其在自主學習、探索的過程中深入把握理論知識。
4.堅持“宣傳互融”,營造良好高校校園文化氛圍。“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應該堅持顯性教育與隱性教育相統一”,高校校園文化氛圍的熏陶正是高校思政課隱性教育的重要手段。良好的校園文化氛圍,能通過學習和生活雙管齊下的方式,發揮“春風化雨,潤物無聲”的影響力。將中國共產黨精神譜系融入到校園生活和學習的方方面面,在宿舍區、教學樓區、食堂區等各個區域都可以設置相關的學習或者宣傳板塊,充分利用學校、二級學院、職能部門公眾號、視頻號等進行宣傳教育,讓學生隨時隨處都能感受到中國共產黨精神譜系的豐富內容;開展以中國共產黨精神譜系為主題的演講比賽、征文比賽、知識競賽,或者舞蹈、演唱及情景劇等文藝比賽,以學生喜聞樂見的方式設計高校校園文化,使學生積極主動參與。
5.堅持“媒介融合”,搭建高校融媒體平臺。搭建傳統媒體與新興媒體深度融合的新型媒體平臺,充分發揮新型媒體平臺開放性、及時性、互動性等特點,利用校園廣播、校園廣播電視、校報等校園傳統媒體,校園網等校園網絡媒體,以及微博、微信公眾號、校園網、短視頻APP等校園新興媒體,共同構建高校融媒體平臺。在傳播內容上,一方面,時刻關注社會熱點問題,把握網絡平臺信息動向,及時將社會熱點問題、輿論與所傳播的內容進行密切結合,達到能夠引起學生關注,激發學生興趣的目的。另一方面,可以將中國共產黨精神譜系的科學內涵與價值意蘊等內容,通過大學生喜聞樂見的形式展現出來。
總之,通過高校融媒體平臺,搭建思政教育體系,教育引導學生深刻銘記中國共產黨的百年光輝奮斗歷程,深刻領悟中國共產黨的初心使命,增強基因認同和歷史認同,永葆共產黨人的政治本色,賡續共產黨人的精神血脈,力促年輕一代自覺做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實踐者和貢獻者。
作者系中原工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副教授
本文系2021年河南省哲學社會科學規劃項目“中國共產黨精神譜系融入高校思想政理論課路徑研究”(項目編號:2021BKS045)、2022年度中原工學院研究生教改重點項目“新時代以立德樹人為目標的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創新與實踐研究”(項目編號:JG202201)的階段性研究成果。
參考文獻
[1]習近平.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 周年大會上的講話[N].人民日報,2021-07-02.
[2]習近平.在北京大學師生座談會上的講話[N].光明日報,2018-05-03.
[3]許佳,周蘇婭,王小丁.融媒體時代高校精準思政的構建[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21(02).
[4]龍小農,陳林茜.媒體融合的本質與驅動范式的選擇[J].現代出版, 2021(04).
[5]劉鸝,陳璐.教師媒介素養:內涵、價值與培育[J].當代教育與文化,2019 (05).
【編輯:朱垚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