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虹宇
摘要:提升中國特色話語的傳播力,就是要講好中國故事、傳播中國好聲音。尤其是在全球治理視域下,積極向國際社會傳播中國智慧、中國方案成為當前主流媒體的時代重任。在新媒體快速發展的背景下,中國的媒體要深度凝練對外傳播的內容,提升中國特色話語的對外傳播力;通過多樣化的信息傳播方式構建多媒體傳播矩陣,擴寬對外傳播途徑;加強與海外受眾的互動反饋,全面提升中國特色話語對外傳播的效果,為做好全球治理工作提供借鑒。
關鍵詞:全球治理 中國特色話語 對外傳播
全球治理指的是公共機構或者社會公眾個體通過各種相互合作的社會行為對涉及全球公共利益的事務進行管理,形成一整套正式或者非正式的管理制度,對國際社會中的成員進行約束,推動全球的和諧健康發展。近年來,隨著全球治理問題的日益重要,我國領導人多次提出了關于如何推動全球治理的主張,多次強調在國際社會中建構中國特色話語、推動人類命運共同體建設的重要性。尤其是伴隨著中國綜合國力的不斷提升,中國經濟發展與全球緊密融為一體,通過傳播中國特色話語來表達中國理念、中國方案,傳播中國好聲音成為當前我國社會各界高度重視的焦點問題。在當今復雜的國際局勢下,我國要積極做好中國特色話語的對外傳播,切實提高中國話語對外傳播的效果,積極向世界傳播中國智慧,積極參與全球治理,主動承擔國際責任,這不僅有利于提升中國在國際社會中的話語權,而且能夠為全球治理貢獻中國方案和中國智慧。
作為講好中國故事、傳播中國好聲音主體的大眾傳播媒介應該以國家關于對外傳播的基本方針策略為依據,打造優質的對外傳播內容,整合多種渠道進行全方位立體式的對外傳播,不斷提高對外傳播的效果,提升中國特色話語的表達力,推動構建科學合理的全球治理體系。
隨著新媒介技術的快速發展,媒體融合已成為重要趨勢,優質的傳播內容依然是“信息為王”時代中提升傳播效果的重要策略。在全球治理視域下,中國的主流媒體和各種自媒體應該深度凝練傳播內容,以中國傳統文化為根基,聚焦于全球治理的公共性議題,不斷傳播中國理念與中國方案,為做好全球治理工作貢獻中國智慧。
1.深耕中國優秀傳統文化,彰顯話語傳播的“本土化”。中國傳統文化有著深厚的歷史底蘊,是中華民族幾千年來生產生活實踐的總結,也是中國人民的文化信仰和精神追求。做好中國特色話語的對外傳播,要求大眾傳播媒介深耕中國優秀的傳統文化,提煉中國智慧,傳播中國好聲音,為全球公共性問題的治理提供動力和精神支持。對于承擔對外傳播的媒體而言,一方面要將中國傳統文化中的智慧和理念與當今時代全球公共性治理問題緊密結合;另一方面,傳播媒介還要不斷創新中國傳統文化的傳播形式,在媒體融合的背景下通過多樣化的內容制作進行對外傳播,提升中國特色話語的對外傳播力。以人民日報(海外版)為例,該網站設置了中國傳統文化的專欄,大量傳播中國優秀傳統文化內容,向世界展示中華文化的魅力,備受世界各國的關注。如2021年1月12日,人民日報(海外版)設置了“學中文”專欄,講述了普通外國人學習中文的故事,并積極向國外傳播中國文化中的智慧,讓國外受眾了解和認可中國語言、中國文化。
2.聚焦全球公共性傳播議題,彰顯話語傳播的“全球化”。提高中國在國際社會中的話語權,推動中國特色話語對外傳播的有效性離不開對全球公共性議題的關注與傳播。作為中國對外傳播主要渠道的主流媒體,在傳播內容上應該多聚焦于和平與發展、國際關系、全球環境保護、貧困問題等全球廣為關注的公共性議題,并且通過批判性的探討,傳播中國關于全球公共議題的主張和措施,提供科學合理的建設性方案,與世界各國共同打造“人類命運共同體”,以此獲取國際社會的認同。以新華網為例,該網站設置了“全球連線”專欄,針對諸如國際體育運動、人工智能與社會發展、國際疫情防控、國際社會和平與發展等議題進行立體化的新聞報道,表達了中國在這些全球公共性議題中的觀點和主張,提供了中國解決方案,對于全面推動全球問題的治理具有重要的意義。例如,2022年1月21日,該專欄發布了《學醫、下鄉、開直播,伊拉克小伙兒在中國找到幸福秘訣》的報道,對一名伊拉克小伙在中國的生活狀況進行了報道,讓國際社會看到了中國社會的發展現狀,提高了中國在國際上的社會影響力。
3.挖掘傳播內容的自我優勢,彰顯話語傳播的“科學化”。近年來,隨著中國在國際社會影響力的日益增強,中國智慧、中國理念和中國方案等為代表的中國特色話語在對外傳播中占據重要位置。主流媒體在進行對外傳播時要時刻凸顯中國道路的世界性貢獻,強調中國道路推動了中國經濟的發展,為國際社會展示了通向和平與發展的新道路,為做好全球治理工作帶來了可供借鑒的經驗。此外,主流媒體在對外傳播時還要凸顯中國特色話語的科學性,中國特色話語不僅把握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的方向,而且隨著時代的發展不斷更新。中國媒體應該牢牢把握住以上幾點內容,做好對外傳播的議程設置,通過持續性、多樣化的信息傳播方式引發海外受眾的關注,提高中國國際話語權。例如,中國國際電視臺設置了大量專題性的內容進行系統報道,對發生在中國的政治、經濟、文化以及社會各個領域的信息進行實時播報,向世界傳播客觀真實的中國,對中國擁有的深厚歷史文化傳統、堅忍不拔的民族精神、科學的發展道路、對國際社會的幫助等進行描繪,構建了良好的中國形象。
隨著高清互動直播、云計算技術及精準大數據技術的廣泛運用,全媒體時代的信息分發與接收技術更新換代,為及時、精準做好國際傳播提供了有力的技術支持,這也要求主流媒體應該通過全方位、立體式、多層次的信息傳播方式做好中國特色話語的對外傳播工作,提高對外傳播的效果。
1.整合多樣化的傳播渠道,拓寬中國特色話語的傳播途徑。互聯網技術的發展為中國特色話語的對外傳播提供了便捷有效的傳播途徑。在新媒體環境下,傳統媒體應該加快媒體傳播方式的轉型,將傳統媒體與新媒體進行深度融合,搭建系統科學的信息傳播資源的共享平臺,構建現代化、專業化的大數據信息庫,搶占對外傳播制高點,及時傳播中國最新信息,使國際社會更加客觀真實地了解中國理念、中國智慧和中國方案。此外,來自民間的自媒體也應成為對外傳播的重要窗口,中國特色話語的傳播要充分借助于民間自媒體,進行全方位、立體化的信息傳播,提升對外傳播的效果。以移動短視頻為例,近年來許多民間有識之士借助于移動短視頻主動輸出中國文化和中國理念,向世界傳播中國特色話語,以及中國在全球治理中的重要作用和承擔的社會責任。例如,李子柒系列短視頻,拍攝了中國美食民間傳統制作方式,在海外傳播平臺YouTube上得到廣泛傳播,讓海外受眾了解了中國文化和中國智慧,輸出了中國的價值理念,引發了海外受眾的熱議,這對于全面提升中國在國際社會中的話語權也具有重要的作用。
2.重視傳播形式的創新,提升中國特色話語傳播的有效性。在新媒體背景下,多樣化傳播方式的運用對于提升信息的傳播效果具有重要作用。中國媒體應該創新信息傳播的形式,充分借助于AR/VR技術、大數據技術、人工智能技術等,增強信息傳播的趣味性和有效性,為提升中國在國際社會中的影響力打下堅實基礎。此外,由于海外受眾在文化傳統、知識背景等方面和中國受眾存在較大差異,因此在信息傳播時應該重視海外受眾的信息需求,采用受眾容易接受的傳播方式進行信息傳播,及時做好海外受眾的信息反饋工作,并適時調整傳播行為,力爭取得更好的傳播效果。以中國國際網絡電視臺為例,其在央視積極實施新傳播技術理念的引領下,堅持采用多樣化的信息傳播方式傳播中國智慧和中國理念,曾推出《直播中國》系列欄目,通過“移動轉播車+地面演播室”的方式對中國進行了100多場的直播報道,體現了中國在全球治理中的理念和方案,為做好全球治理工作提供了有價值的借鑒。
3.充分利用海外傳播媒介,提高中國特色話語傳播的影響力。海外傳播媒介由于具有信息傳播的接近性,因此在中國特色話語的對外傳播中充分利用海外媒介能夠起到更好的傳播效果。實踐證明,要想將本國的信息與文化進行有效傳播,在海外塑造真實客觀的國家形象,就應該加強主流媒體與海外各類社交媒體平臺的交流合作,主動利用海外社交媒體,增強與海外受眾的互動性交流,有效進行相關議題的議程設置。此外,中國媒體還要善于利用多文化背景的傳播人才,諸如了解中國歷史文化和中國價值理念的海外受眾、華人華僑和留學生群體等都可以成為跨文化交際的橋梁和紐帶,主流媒體要主動引導他們成為新時代中國發展的記錄者和見證者、國際社會發展與進步的推動者、社會公平與正義的保衛者以及中國好故事的傳播者。比如,近年來《人民日報》充分借助于傳播媒介Twitter進行對外傳播,聚焦于環境污染、人權發展、社會治安等全球公共性議題,以海外受眾熟悉的大熊貓、故宮和長城等中國元素為依托,大量傳播中國特色話語,展現了中國人民自強不息、勇于奮斗的民族精神。
傳播中國特色話語是為了更好宣揚中國的價值理念和中國方案,為全球性公共問題的治理打下堅實基礎。因此,充分利用大數據傳播技術,提升對外傳播的精準性,通過與海外受眾的互動反饋,強化對外傳播的效果成為提升中國國際話語權的重要舉措。
1.充分利用大數據等先進傳播技術,提升對外傳播的精準性。隨著傳播技術的快速演進,通過大數據、人工智能等全新的傳播方式進行個性化、定制化的信息傳播已經成為當前做好中國特色話語對外傳播的重要傳播策略。以大數據技術為基礎的算法推薦通過智能化的信息抓取、推薦與分發,精準預判受眾感興趣的傳播信息,根據受眾的媒介使用習慣主動推出受眾感興趣的話題,以此提高中國特色話語對外傳播的精準度。以《人民日報》的YouTube官方賬號為例,它既可以通過大數據技術對海外受眾的媒介使用習慣進行統計分析,及時向海外受眾推薦重要信息,引起海外受眾對中國特色話語的高度關注,又可以通過傳播者對傳播信息進行挑選,推送優質傳播內容,主動進行議程設置,幫助海外受眾更加全面了解中國,不斷提升媒介信息傳播的效果。
2. 切合海外受眾的興趣點,提升對外傳播的針對性。中國的媒體應該不斷實踐和探索,結合海外受眾的興趣點,將信息傳播的內容和觀點的表達與海外受眾的興趣緊密結合起來,以期取得更好的傳播效果。這同時也要求中國媒體加大對海外受眾的調研力度,了解海外受眾的所思所求,制作更加具有針對性的傳播內容,全面提升中國特色話語的表達力與傳播力。例如2020年3月21日,中央電視臺國際頻道制作并播出了《中華醫藥抗擊疫情》特別節目,講述了中醫和西醫聯合在一起阻斷新冠肺炎疫情傳播的故事。節目組既聘請了中國著名的中醫專家,也邀請了國外著名醫院的醫生聯合講述。為了提升節目的傳播效果,節目組采取了現場訪談的形式,通過溫暖的故事與感人的畫面既體現了中醫在抗擊新冠肺炎疫情中的重要作用,向世界展示了中國傳統醫藥文化的魅力,提高了中國在國際社會中的話語權,又展現了西醫的時代魅力,切合了海外受眾的興趣點,提升了對外傳播的針對性。
3.主動進行議程設置,加強與海外受眾的互動。不同于傳統媒體,新媒體具有互動性強的傳播特征。在全球治理視域下,中國特色話語的對外傳播需要充分重視海外受眾群體,主動進行議程設置,加強與海外受眾的互動,讓海外受眾從信息的被動接受者轉變為信息的傳播者、參與者,優化海外受眾的媒介體驗,提升海外受眾對中國特色話語的興趣。這同樣也要求中國的媒體要善于從海外受眾的角度出發進行信息傳播,根據海外受眾的媒介使用習慣進行傳播,吸引海外受眾主動參與信息傳播。近年來,中央電視臺開設了北美分臺,在北美地區利用新媒介傳播中國理念和中國方案,備受海外受眾的關注。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央視北美分臺十分重視與海外受眾的互動,設置了專注互動和討論的新聞社區和觀點論壇,使海外受眾積極參與到信息的傳播過程中來,起到了不錯的傳播效果。
在全球治理背景下,全球性公共議題的頻發引發了國際社會的反思,中國特色話語為全球治理提供了中國方案、中國智慧。在新時代,全面提升中國媒體的對外傳播力,推動特色話語的持續傳播,不斷提高中國在國際社會中的話語權和影響力是當前中國所有媒體應該承擔的時代重任。中國媒體只有堅持打造優質的傳播內容,變革傳播方式,創新傳播理念,提升傳播效果,才能真正為做好全球治理工作貢獻中國力量。
作者單位 浙江工商大學外國語學院
本文系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青年項目“新時期中國政府部門名稱標識語在西方世界的接受度調查及英譯對策研究”(項目編號:13CYY010)、廣東省教育科學“十三五”課題“粵港澳大灣區高校傳媒類專業教育人才互融互通模式創新研究”(項目編號:2020GXJK145)的階段性研究成果。
參考文獻
[1]陳金明,張艷艷.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國際傳播研究的回顧與展望[J].三峽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22(01).
[2]張建民.后疫情時代對外傳播中的話語權建構[J].當代傳播,2021(11).
[3]姜麗.以人民為中心創新對外傳播實踐[J].人民論壇,2021(12).
[4]劉爽,張昆.當前中國國際傳播研究的議題拓展與話語建構[J].傳媒觀察,2021(12).
【編輯:朱垚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