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文蘭

張澤華是中國作家協會會員、中國傳記文學協會會員。出生于普寧一貧窮農民家庭的他,自孩提時起,便愛上文學,并從此與文字結下不解之緣。張澤華說,他從小最喜歡的事就是看電影和寫作。“我發表的第一篇習作是電影觀后感。”回憶起當年情景,張澤華雙眼放光、喜上眉梢地說,那時剛上初中,他寫的稿件就被電影院刊登在宣傳欄。
十幾歲時,張澤華抱著嘗試的心態,把自己寫的小說《貧農心事》投給《汕頭日報》的韓江水。兩個月后,他認識的一位跟報社編輯熟悉的同事,從汕頭回到普寧縣城時告訴他:“聽說日報最近要刊發你的一篇小說。”獲此消息,張澤華連續三天踩著單車到縣郵電局門口讀者閱報欄尋找,結果每次都大失所望。就在他心灰意冷時,文章見報了。原來,韓江水的版面是逢周日見報。“沒想到一個沒有任何背景的農民兒子也能夠在報紙刊登習作。”張澤華感慨地說,他備受鼓舞,帶著一股子初生牛犢不怕虎的勁兒,他看到什么、想到什么,就會寫下來,雖然文字上并不成熟,但卻是難得的鍛煉,作品陸續見諸報端。
21歲那年,張澤華被縣里組織人事部門發現并吸收為國家干部,到普寧縣文化館當創作員,后歷任公社黨委辦公室副主任、公社黨委副書記、縣文化館副館長做到縣團委書記。因在縣共青團的創造性工作得到團中央、團省委的肯定并召開現場會,1985年底,張澤華被中共汕頭市委組織部調任汕頭團市委副書記;1990年開始,又先后在南澳縣、達濠區、龍湖區擔任過區縣委書記并出任汕頭市政協副主席、市委統戰部長。這期間,他不但工作和文字有關,在文學創作方面也一直沒有停止過,創作的報告文學、小說等作品,被頻繁刊登在各種媒體上,受到了人們的關注。
創新模式,熱心公益受好評
近些年來,張澤華把主要的心血都放在市公益基金會上,策劃了很多公益品牌,如關愛困境兒童活動。從2013年至2016年,基金會連續3年為700多人發放730萬元救濟金。2016年起,潮汕有上千個尋親志愿者一直致力于為潮籍老人尋親,他們沒有經費,事跡非常感人,基金會了解后,決定支持指導這些活動。張澤華親自帶著志愿者翻山越嶺,六進江西、福建18個縣區跟當地志愿者合作尋親。2018年,基金會跟汕頭電視臺合辦《夢歸潮汕》尋親欄目,每周一期,共舉行了100期,收視率連獲前三名。
2014年,張澤華組織文壇名人來汕頭采風,而后每年邀請作家名人來汕,至今已堅持8年。汕頭先后迎來近50位文壇翹楚、文壇大咖,他們的足跡踏遍港口工地、企業學校、新街老巷、海島鄉村、名勝古跡,收獲故事,汲取素材,張澤華向作家們推介汕頭,助力傳播汕頭好聲音。“汕頭企業勇于站在科技前沿,善于探索消費市場潛力,為發展實體經濟探路。”張澤華表示,在采風過程中,作家們充分感受到汕頭改革開放的新氣象、新面貌。
蔣子龍、譚談、葉辛、葉延濱、朱秀海……幾年來,作家們通過多角度的發掘創作,把汕頭獨特的文化、旅游資源、知名的景區景點,通過傳統媒體和新媒體向海內外讀者宣傳推廣,引起熱烈的響應,對于擴大汕頭的影響,提高知名度、美譽度,促進汕頭產業做大做強,起到積極作用。“品鑒嶺南——中國著名作家汕頭采風活動”也已成為汕頭市文化品牌推廣的一大盛事。在這個過程中,張澤華和這些作家都成為了好朋友,他坦言,非常幸運,也很開心。
銘記歷史,紅色故事潤人心
在“品鑒嶺南”中國著名作家廣東行活動中,張澤華特意踩點挑選了大南山革命歷史紀念館、紅場公園、大南山石刻革命標語、英雄石洞等紅色景區作為參觀點。“要充分挖掘本地的紅色資源,繼續做好開發利用,以此帶動經濟發展。”他表示,彭湃、徐向前、李富春、鄧發、古大存、方方等先后在潮汕領導過革命斗爭,留下了光輝的足跡,汕頭寶貴而豐厚的“紅色家底”成為作家取之不盡的題材寶庫。
著名作家朱秀海作品《紅色的汕頭》刊發在《人民日報》(海外版),文章以作者在潮南區紅場鎮大南山革命根據地遺址追尋紅色足跡的所見所聞,還原烽火歲月中革命先烈和老區人民一個個驚心動魄、可歌可泣的紅色故事,在更高更大的平臺上更生動地講好汕頭的紅色故事。
與此同時,張澤華采寫報道了大量潮汕紅色故事文章,《挺拔青松耀紅場》《辛亥革命時期的潮汕華僑》……一個個感人故事震撼心靈,一個個英雄人物栩栩如生,深深打動著讀者。張澤華說,要讓紅色故事活起來、紅色文化傳下去,必須給紅色故事提供真實可信的根基,深入了解紅色革命歷史,挖掘革命人物背后的細節,才能讓紅色精神從符號、理念,變成向我們走來的有血有肉的英雄,變成我們身邊鮮活的日常。
筆耕不輟,筆墨情深寫家鄉
“追星不如追科學家”“學問學問,一定要有學有問”……采訪中,張澤華時而風趣幽默,時而妙語連珠。自2013年起,公益基金會連續8年與中科院“未來科學家培養計劃”組委會合作,至今已邀請38位中國著名科學家走進汕頭中小學校開展300多場次的科普教育,在汕頭掀起一股學科學的熱潮。看到孩子們收獲頗豐,張澤華表示“特別開心”,他說,希望孩子們學有所成,長大后成為潮汕人的驕傲,肩負起科技興國的重擔。
多年來,張澤華筆耕不輟,其筆觸所及或激勵年輕人奮發有為、剛正不茍,或針砭時弊為不公的社會現象而發聲。他的文學作品領域寬廣,體裁多樣,題材大都選自家鄉。他一直踐行著一個作家的初心,深入生活、扎根人民,在全國各省市的報紙雜志上頻頻見到他的作品。至今,他已出版發行《這方熱土》《大潮的呼喚》《南海濤聲》和《那年那事》四本著作。
《點贊!國家級專利發明人》《王佩君和外砂李厝集義福利會》《紀耀宏的故事》……從2021年下半年至今年春節前,張澤華深入紅色老區和市內企業采訪,在他的筆下已寫出《挺拔青松耀紅場》《抗戰時期的潮汕華僑》《辛亥革命時期的潮汕華僑》《潮汕僑鄉的春節》和關于贊頌那些為汕頭工業發展而研發國家專利產品、熱心潮汕公益慈善事業、關愛貧困大眾的人和事的報告文學、散文十多篇。僅從2021年8月至2022年初,作品連續五期被中國僑聯雜志《海內與海外》刊登,被《中國報告文學》、香港《紫荊》雜志、北京《中國法治新聞報》等選登13篇次。
在張澤華筆下,每個人物都那么鮮活,每一個平凡人身上都有著不平凡的故事。“我喜歡寫那些發生在我身邊的人和事,記錄平凡人物最真實的一面,我希望用文字把這些人物、故事都留下來。”張澤華說,寫作自然也是有感而發,他的文學觀以關注現實作為一種責任。有責任,才會觀察,才會有自己的感受,創作才會有真誠,不致流于空泛和浮躁。談及未來的創作計劃,年逾六旬的張澤華充滿激情,表示計劃再寫兩部小說,書名分別暫定為《天地良心》和《女人也瘋狂》。“我十分熱愛生于斯、養于斯的這片熱土。”張澤華笑笑說,他會堅持寫潮汕歷史文化以及那些發生在城鄉之中的帶著喜怒哀樂的故事,用文字來記錄和傳播傳統文化,講好汕頭故事。
責任編輯/趙吉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