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帆
作為一種歷史的“可能性書寫”,《風起隴西》既不同于正史演繹的“大事不虛、小事不拘”,也不同于天馬行空的“架空歷史故事”,其特點是把小人物置于大時代的變局中,在虛構的人物和真實的背景中拉扯張力,最終以個體命運的掙扎和突圍表達更為深邃的人本主題。這一點,在《長安十二時辰》 中的張小敬、《風起洛陽》中的高秉燭身上見過,如今在《風起隴西》中的陳恭(陳坤飾演)、荀詡(白宇飾演)身上,依然能看到熟悉的配方。
但小人物要迸發出大魅力,難度頗巨。譬如后世對《三國演義》雖有“諸葛之智近乎妖”的詬病,但觀眾依舊喜歡料事如神、直破敵營的主角設定,像陳恭這種拼盡全力也只是打個平局的主人公,確實缺少“爽感”。不過,既然.《風起隴西》確立“大時代、小人物”的設定方向,也因此呈現出新的人設思路:既少有黑白臉譜的設定,又吝于給主角加技能光環,而這兩點正是影視劇營造“爽感”的慣用利器。
與同是描寫兩派斗智斗勇的《瑯郡榜》甚至是《甄媛傳》相比,“白帝”陳恭名號雖響亮,卻既少有“運籌帷幄于帳中”的智慧,又缺乏“十步殺一人”的功夫,更沒有拉幫結派、舞弄朝野的本事。人的復雜、事的變化,W主人公不再是料事如神的麒麟才子或經戚豐富的老手特工,他講義氣卻沒底氣,行事嚴謹而應變不足,經常好不容易憋出的計劃,被人一兩句話就帶偏、落空。白天,他整裝待發地游走在生死邊緣,晚上卻散發披肩地獨坐房中,蹙眉發呆,兩眼失神,回憶著和妻子結發的歡笑、和朋友暢飲的瞬間。華是復雜的、惆悵的,甚至帶著無奈的悲涼。正如導演路陽所說:“難得這樣一個斗爭激烈的故事里面,沒有什么嚴格的正派和反派,在這個環境里,人都很無奈地選擇。”
在不少影視劇成為“宿速劇”的當下,行業在“存量”上的競爭愈加激烈,倒逼流量思維占據主導地位。但不論在何時,“演什么”永遠比“什么人演”更重要。《風起隴西》雖在敘事層面尚有值得推敲之處,但也在無聲地宣告“古裝審美+諜戰敘事”的類型創新。
也許拍慣了電影的路陽導演心中也會有此期待:打開電視,也可以關掉燈光,進入影院或劇場般的審美體驗中。誠然,這在當下的收視環境中多歹有些理想主義色彩,但來路已定、前路未知,風起之時,誰又知道下一次國產劇集創新的懸念在哪里呢?▲(作者是北京大學電視研究中心副主任)
環球時報2022-05-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