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鵑

比照28年前的《三國演義》與21年前的《康熙王朝》,如今新史劇似乎正步入“寂靜期”。改編自馬伯庸同名小說的古裝諜戰劇《風起隴西》(上圖)正在央視電視劇頻道播出。該劇以三國時期為背景,講述蜀魏兩國的情報戰故事。播出后,叫好的稱贊該劇“良心巨制”,也有唱衰的認為“劇情燒腦、刁難觀眾”。再看近年來其他史居衣從5年前的熱門劇集《大軍師虱馬懿之軍師聯盟》到上個月播出的《山河月明》,此類題材的受眾人數似乎正在“連續'性下跌”……難道是史劇愛好者越來越少了?
史實與改編
對于“新史劇”的定義,中國影視界有過漫長的研討過程。一種頗為廣泛認同的觀點是,“用其廣義——包括比較嚴格的歷史劇、歷史故事劇、古代名著改編劇、古代民間生活劇以及神話傳劇等,凡是穿古代服裝的都算在內,簡稱新史劇。但有“一條線”大眾很清楚:新史劇可以是遵照史實的正劇,也可能是戲說改編的故事劇。
在人們熟知的歷史想象中,“帝王將相,才子佳人”這類主題最符合“觀眾愿望”,《康熙王朝》《雍正王朝》《大秦帝國》《漢武大帝》《大明王朝》等劇在人物形象或臺詞設計中雖然也會出現瑕疵,但并未招致惡評,而是憑借合鯉的創作被網友列入“難以超越的高口碑劇集”榜單之列。如今在創作層面上,新史劇更關照用“歷史的眼光”去創新,卻很難像過去經典史劇那般受到“出圈”式熱棒。
服化道與人物設定
另一方面,相比于過去的服裝、化妝、道具等風格表達,現代新史劇更注重審美訴求。比如在《女醫明妃傳》中,僅女主一人就30多套古服,男性服裝從道袍、東坡巾到大帽,無不參照史料來量身;《清平樂》中的宋朝服化也很鮮明,有博主發現曹丹姝冊封皇后大婚時的祎衣和畫作《宋真宗后坐像》中極為相似;《大宋宮詞》不僅在橫店搭建北宋皇宮建筑群,甚至最大限度地還原《韓熙載夜宴圖》的家宴場景,對此還引發服裝史學研究者的關注與點評。
在主角等人物設定方面,新史劇也在革新。以 風起隴西》為例,這部劇想透過歷史上小人物的故事來表達家國情懷,這樣的關照正是現代劇本的意識。當然,歷史劇并不完全等同于歷史,在新史劇中表達出怎樣的思想主題,要比有多少真實的歷史更重要。
難回“觀劇常態”?
除了以上幾點,新史劇的收視變化也與當下觀眾的歷史知識儲備、審美趣味緊密相連。“十分鐘看完一部劇”“三分鐘了解一部電影”等短視頻改變了一些人的觀看習慣,讓他們很難再回到傳統的“觀劇常態”之中。
觀劇習慣之所以被改變,也有部分原因是:一些觀眾對某些古代歷史題材不熟、不懂,因此不喜。無論是新歷史主義的解構,還是歷史知識的儲備,對他們而言都是鴻溝,這也是新史劇難吸引他們的一大原因丁觀眾的需求門檻一直在增高,如何滿足觀眾需求也成為史劇這類題材在不同時期的挑戰。▲
環球時報2022-05-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