樊巍 曹思琦 單劼 徐劉劉 陳茜



編者按:今年正值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成立100周年。近日,中國發布了 《新時代的中國青年》白皮書,這是我國首次專門就青年群體發布白皮書6白皮書概括了新時代中國青年的幾個特征:剛健自信、胸懷天下、擔當有為,衷心擁護黨的領導;追求遠大理想;深植家國情懷;傳承奮斗擔當,勇做走在時代前列的奮進者、開拓者、奉獻者。《環球時報》記者日前對話3名中國新青年,他們在充滿機遇的偉大時代成長,致力于將“國潮”推向國際舞臺,從他們身上,我們看到所謂“躺平一代”的標簽實系誤解,他們身懷傳承中華傳統文化的“使命感”,始終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先鋒力量。
國風舞蹈“出圈”后,還有……
14名舞者身著唐三彩色樣紗衣,眼角畫著月牙形妝容,碎步小跑,走上舞臺,時而彎身屈腰,時而挺胸跺足,盡顯少女的嬌憨逗趣。她們穿過被“婦好舅尊,“賈湖骨笛,,“蓮鶴方壺”等不同朝代國寶包圍的“博物館”,走進《簪花仕女圖》等傳世名畫。臺下觀眾與舞者一起如夢如幻般回到唐朝,那個中國歷史上以瑰麗詩篇、葡萄美酒和絲路駝鈴為標志的黃金年代。
這就是2021年年初幾乎一夜之間“霸屏”各大社交媒體的節目《唐宮夜?宴》,無數觀眾驚嘆,“這才是真正的中國風”。同年3月,中國外交部發言人華春瑩在推特上發文,為“唐宮小姐姐”點贊,并得到熱烈轉推和評論。不少外國網友紛紛表示,“中華傳統文化魅力令人贊嘆”“《唐宮夜宴》完美展現了唐朝盛況”。
隨著中國時尚的日益流行,越來越多的年輕人開始關注中國傳統藝術和文化,一些青年藝術家開始嘗試以創新方式展現中國傳統文化。《唐宮夜宴》的青年導演陳雷便是這場浪潮的先驅者之一。在接受《環球時報》采訪時,他表示,《唐宮夜宴》 這類舞蹈是中國傳統文化的豐富瑰寶與現代技術、時尚和審美的結合。“如今,年輕人已經成為傳統文化的傳承者和推動者,這些具有人類共同價值觀的優秀作品可以讓世界感受到中國的責任感和活力。”
后來,憑借《唐宮夜宴》“出圈”的河南衛視推出另一檔“國潮風”節目——《端午奇妙游》,精彩再現曹植名篇《洛神賦》,一段絕美的水下洛神舞引來10億網友圍觀。對陳雷而言,《唐宮夜宴》和《洛神賦》的走紅讓他欣慰地看到中國正掀起一股傳統文化復興熱潮。陳雷認為,“國潮風”節目如此受歡迎,也離不開這個新時代,一個能培養真正優秀人才的時代。近日發布的《新'時代的中國青年》白皮書指出,新時代中國青年生逢中華民族發展的最好時期,擁有更優越的發展環境、更廣闊的成長空間,面臨著建功立業的難得人生際遇。“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們一直強調講好中國故事,青年人備受鼓舞。我認為文化的崛起需要一種民族自信,這種自信就來源于國家的發展。比如科學方面,我們走在前列。在國際輿論場,我們也發出了大國有擔當的聲音。”陳雷表示,“接下來我們計劃向全球推廣更多中國傳統文化IP,比如中國節氣、中國發明、中國*申話和中國功夫。”▲
她為山東艦做文創
2021年七夕節前夕,一組由人民海軍“公眾號發布的時裝大片刷屏網絡。中國首艘國產航母山東艦上的年輕水兵們,身穿與海水相呼應的深藍色夾克、印有戴飛行頭盔熊貓的k恤,站在航母的不同位置,面朝星辰大海,無懼風浪,英姿颯爽。
在今年4月23日中國人民解放軍海軍成立73周年紀念日之際,《環球時報》 記者見到了這組時裝的主創設計師唐紫微。24歲的她看起來朝氣蓬勃,正專心設計新產品,以滿足當代年輕人對祖國快速發展的海軍文化的熱情。“我們的靈感主要源自對山東艦的一種自豪感。這是一種情懷,一種理想,一種對中國軍事文化的著迷。”唐紫微表示。
2017年,中國第一艘自主設計和建造的航母山東艦下水。近3年后,繼故宮文創、敦煌文創后,山東艦也有了自己的時尚IP。2020年1月7日,山東艦艦徽艦標紀念品、艦帽、拼裝模型、銀質吊牌等文創產品在中國人民革命軍事博物館面向全球正式發布,立刻吸引大量軍迷關注。不少網友稱贊,設計既莊重大氣,又充滿活力,用這樣的方式來傳播中國海軍文化真棒。也有網友表示已經控制不住自己“買買買”的雙手。
在這些生動講述航母夢、強軍夢、中國夢的文創產品背后是一支“90后”設計團隊,他們在兩年半的時間里歷經28稿打磨,最終完成山東艦艦徽艦標的設計,以及山東艦整體視覺識別系統的創作,并進而衍生出山東艦文創的開發。1998年出生的唐紫微便是這個年輕團隊中的一員。“你看我們設計的標志、漢字以及熊貓圖形……它們是獨一無二的,代表了我們年輕人的文化自信。”唐紫微對《環球時報》記者表示,她仍記得第一次登上山東艦時難以言表的驕傲、興奮和喜悅。看到這艘長300米、20多層樓高、排水量約7萬噸級的巨輪出現在眼前,“太壯觀了”。對唐紫微來說,中國青年有責任將“國潮”傳播給世界。“年輕的中國時尚和西方人一貫認為的古老東方審美是不同的。尤其是我們這代90后,年輕的血液中更具民族自豪感。我希望我們的作品能夠展示我們的文化,我們的自信。”
服裝是這種文化自信的最佳載體之一。在唐紫微的設計中,最受歡迎的飛行夾克的正面繡上了山東艦的漢字名稱,給人一種很“高級”的感覺,“為人民月艮務”也被印在幾款很受歡迎的k恤上。“我們成長在這個國家的快速發展時期,見證了中國的力量,作為90末'00初的這一群人,我們已經不是孩子了。在國家如此大力發展傳統文化之際,我們很希望向世界展現我們的愛國情懷和文化自豪感。”唐紫微說。▲
用《山海經》打造古風服飾
140個廢棄易拉罐打磨成2600個雪花狀甲片,來自四川成都的傳統手工藝品設計師雁鴻,(本名何艷紅)近日和朋友用10天純手工打造了一款中國風“冰雪鎧甲”。
今年33歲的雁鴻曾在醫院做護士,后辭職學習化妝。在給新娘造的過程中,她發現自己對制作頭飾很感興趣。善于利用銅片和易拉罐等廢舊材料的她開始摸索制作一些中國古裝劇和古書中記載的手工藝飾品。不過,由于長期接觸金屬材料和鋒利的工具,她的手指經常出現新的傷口,創可貼成為她的必備品;美甲也從此與她毫無關系。
近年來,隨著更多高質量文化節目的亮相和“國潮風”的盛行,雁鴻發現自己的手藝如果能夠和漢服、古妝、樂器等中國傳統文化結合起來,或許能夠更有價值。從手工達人到手藝匠人,雁鴻心里埋下了臨、中國傳統文化傳播者的種子。據雁鴻介紹,她修復裝飾品的靈感來自京劇、《紅樓夢》、三星堆遺址出土的青銅神樹,以及唐代繪畫作品。而她最廣受歡迎的作品則是根據《山海經》復原的西王母古風頭飾系列。“我注意到電視劇中的很多畫面都將經》,我想在我的作品中加入神獸元素會很有趣她告訴《環球時報》記者。
在視頻中,雁鴻不僅僅展示頭飾的制作過程,還會對她的粉絲介紹傳統工藝及其背后的文化價值。隨后,雁鴻開通YouTube賬號,很快吸引了大量外國網民的關注。由于她在社交媒體上的超高人氣,2019年,她被邀請前往英國牛津大學發表演講。雁鴻回憶道,當她展示一個復原中國熱播劇《如懿傳》里的手工頭飾時,所有觀眾都驚呆了,因為他們不相信這個頭飾只用銅片和羽毛就能完成。“或許我不僅僅是一名傳統手工藝設計師,我還應該將中國傳統文化的美分享出去,讓世界看到中國的多元和美麗。”雁鴻說。
回國后,雁鴻拜入中國工藝美術大師倪成玉門下,開始學習四川傳統工藝銀花絲。成都銀花絲制作技藝是一項擁有1700年歷史的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在學習這門技藝的過程中,雁鴻對“傳承”一詞有了更深層次的理解。“隨著我們的國家愈加強大,越來越多的人開始對中國文化產生興趣。我很感激能夠生活在這樣一個美好的時代,能夠有很好的平臺向世界展示我們的傳統文化。中國文化博大精深,作為一名青年設計師,我有責任將它帶向世界舞臺。”她說。
在接受《環球時報》記者采訪時,雁鴻表示,未來她計劃發布一段靈感來自中國民間傳奇英雄花木蘭的視頻,以紀念在上海抗擊新冠肺炎疫情中無私奉獻的青年志愿者。
環球時報2022-05-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