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江琪 王君美
隨著我國農業農村經濟的快速發展,優質糧食與肉、蛋、奶等農產品供給量和種類穩步提升。然而,長期以來我國作物秸稈、畜禽糞污等種養業廢棄物處理滯后,造成了嚴峻的環境問題,成為制約農業可持續發展和綠色宜居鄉村建設的短板。由李吉進、張一帆、孫欽平主編,化學工業出版社出版的《農業資源再生利用與生態循環農業綠色發展》一書為我國發展循環農業提供了一些新思路。本書結合我國農業資源利用、生態農業、循環農業等環境友好型農業模式建設的經驗和成果,系統介紹了農業資源的循環利用和生態循環農業的綠色發展概況。同時,結合具體實例,探討了環境友好型農業的生產技術和有機農業、生態農業和循環農業的發展模式,為我國未來農業的可持續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該書共包含十五章內容。第一章主要介紹了原生資源和廢棄資源的類型;第二章主要介紹了農業資源循環利用的歷史淵源;第三章詳細闡述循環農業概念、特征,發展原理和模型構建;第四章介紹了生態農業;第五章介紹了農業資源循環利用的動力源包括生物力、智力及機械力;第六章是發展循環農業的必要性;第七章介紹了循環農業的增值利用方式;第八章介紹了循環農業運營中的五個“三因素組合”,即“天、地、人”“動、植、微”“農、林、牧”“產、加、銷”“科、教、信”;第九章介紹了生態農業工程概念及特點,以及主要技術類型和不同類別生態農業工程;第十章介紹北京市延慶區、北京留民營、北京蟹島的生態農業工程實踐案例;第十一章是生態循環農業的使用技術;第十二章是國內外循環農業工程模式的典型案例;第十三章是目前適用的循環農業鏈;第十四章是發展循環農業需要把握的重點環節;第十五章是生態循環農業助推生態文明建設。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發展理念的提出,對我國農業發展提出了更高要求。該書提供了全新視角,從地域實際出發確定循環農業模式,將低碳循環落實到生產、消費的方方面面。在農業資源開發利用方面,以提升水資源的涵養、循環利用、生物資源的多樣性呵護與利用效率為重點,特別是要探索生物質能和微生物資源循環利用的新發展思路;在資源消費環節,要大力推進節約,時時處處考慮節能降耗,提高資源利用效率;在產品開發與生產方面,要瞄準中高檔消費需求和國內外市場競爭力,著力發展優質、安全、高端農產品及其加工品,著力滿足市場需求;在農業廢棄物產生環節,要著力科技攻關;在農業廢棄物處理及資源化利用方面,實現種植養殖業生產中積累的生物資源的全過程利用;在農業產業鏈延伸中,實施清潔生產,使前一環節的廢棄物成為下一環節的資源,增加價值鏈,拓展農業產業空間,聚焦農業產業循環鏈的內生延伸和產業聯動;在資源的再生環節,注重農業廢棄物的回收利用、農產品初級加工產生的廢棄物、陳化的農產品等。
針對長期以來我國作物秸稈、畜禽糞污等種養業廢棄物處理滯后造成的嚴峻環境問題,該書提供了以下三種低碳生態循環農業的發展路徑:(1)畜禽糞便綜合利用。畜禽糞污是現階段主要農業污染源之一,同時也是環保問題多發的領域之一。由于其含有豐富的有機質和微量元素,將其進行資源化利用,可實現種養循環的生態模式。畜禽糞污資源化利用一般采用好氧和厭氧發酵方式進行,通過添加農作物秸稈等輔料,堆肥發酵一個月或更長時間,使其達到無害化和資源化利用。(2)秸稈綜合利用。該書為我國的秸稈利用提供了諸多低碳循環的方式,例如能源化、肥料化、飼料化。秸稈因含碳量高,能源化的方式主要有直接供熱、氣化集中供氣、壓塊成型及炭化技術,具有經濟衛生、儲運方便、利用率高的優勢。同時,秸稈富含有機質和氮、磷、鉀等營養元素,可作為有機肥料的來源。秸稈還田有助于保存秸稈中的養分,增加土壤有機質,提高土壤肥力,提高作物產量,減少環境污染。(3)沼氣的綜合利用。書中介紹的沼氣法是一種多功能生物技術,可以創造良好的生態環境,控制環境污染,開發新能源,為農民提供優質無害肥料,實現綜合效益。以上3 種循環農業的發展路徑為我國農業廢棄物資源化利用起到了良好的示范和引導作用,為更好地適應新形式、新政策做好了鋪墊。
該書為我國發展循環農業提供了參考,循環農業使我國由傳統的粗放型農業,逐漸轉變為集約型、低碳型農業,低碳經濟是未來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趨勢,是積極響應應對全球變暖的重要舉措。
(孫江琪,女,在讀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循環農業、農業與農村可持續發展;王君美,女,博士,副教授,研究方向:技術經濟與管理、產業組織理論與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