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素鳳
摘要:近年來,隨著養豬業規模增大,豬痢疾也呈多發態勢,給養豬業造成了一定的損失。所以對該病準確診斷、及時治療非常重要。本文從流行病學、發病機理、臨床癥狀、臨床病理學、尸體剖檢等方面提出診斷方法,并介紹了防治方法。
關鍵詞:痢疾;診治;豬
豬痢疾是豬痢疾密螺旋體所致的一種豬的接觸性傳染病,在臨 床和病理學上以黏液出血型結腸炎為特征。患病豬多表現消瘦,如治療不及時也可引起死亡,對養豬業可造成一定程度的損失。
1 流行病學
大多數生產豬的國家均有豬痢疾的報道。豬痢疾是豬的最重 要的和最流行的疾病之一。本病可引起生長豬的大量死亡,但它對生產效能的影響也同等重要。本病有在一個畜群內持續存在的趨 勢,可周期性地發生,成為集約化養豬場的一個問題,只有付出高代價的連續進行預防性用藥,才能達到正常的控制。它在 7~16 周 齡的豬群發病最多,也可使較大一些的豬、偶爾使成年豬受害,但 很少侵害吮乳仔豬。最初應激可促使臨床發病,但以后是通過直接接觸傳播。本菌存在于患豬的糞便里,已經發現無癥狀帶菌狀態, 在應激期間可以排菌。據推測本病在豬舍內永久存在,并通過帶菌 豬在豬舍之間傳播,但是否波及其他種類動物尚不清楚。實驗傳染后的潛伏期通常是 5~24d,但是將假定帶菌豬引進一個畜群以后,可能拖延相當長的時期才暴發疾病。
本病的傳染途徑是食入,凡導致經口進入、隨糞便排出的循環 條件的均可促進感染。本病在一個豬群內傳播緩慢,需要 7~14d, 在 2~3 周內蔓延至鄰近的或其他豬圈。一個豬群內的發病率可達 100%,如果不進行治療,致死率常達 50%。
2 發病機理
豬痢疾密螺旋體繁殖和侵入結腸黏膜腺導致發病。本菌似乎 主要是因產生毒素致病,雖然也曾觀察到直接侵入結腸上皮細胞胞質的情況,但這種情況在早期并不突出。杯狀細胞分泌使結腸腺 排出大量黏液,上皮表面見有凝固性壞死,隨血管損傷和血液以及纖維蛋白的釋放而發展,形成典型的纖維蛋白壞死性膜。通常因慢 性脫水和細菌性毒血癥而死亡。
3 臨床癥狀
本病開始往往只侵害豬群內的幾頭豬,以后在幾天至 2 周內蔓延使大多數豬發病。患豬輕度發熱,精神稍差,食欲減退。糞便是特征性的,僅部分成形,通常呈麥片粥狀,排糞時不明顯用力,糞便接觸豬 圈地面時有濺潑聲。患豬幾乎在豬圈的任何地方和任何東西上都排 糞。糞便呈淺灰至黑色,仔細檢查時有大量黏液,還可見到血斑和上 皮管型。某些豬因存在較大量的出血而使糞便相應變色。通常是在腹 瀉開始發作后 2~3d 糞便中出現血液。患豬進行性脫水,腹部瘦削凹陷。一般于最初癥狀出現后幾天至數周死亡,主要死于脫水和毒血 癥。患嚴重出血性腹瀉的豬死亡較快。除末期外,皮膚變色不是特征。 不進行治療的豬其病程持續 3~4 周,然后才臨床康復。在較不常見 的暴發開始時,在成年豬較常發生此種情況。這也是母豬散發死亡的 偶然原因。本病的治療效果良好,但停止治療后在同一豬群里可能復 發。有些豬具有不可逆的結腸黏膜病變發生慢性型疾病,伴有持續性腹瀉和生長停滯。
4 臨床病理學
暗視野顯微鏡檢查病豬糞便時,可見本病是具有特征性蛇狀 運動的活潑螺旋體,在以姬姆薩和維多利亞藍 4R 染色的干燥抹片 中也可見到。熒光抗體染色有助于顯示螺旋體,但可能與非致病性菌株不能區別。抹片中也常有大量大腸彎桿菌。一種凝集試驗或許 在畜群診斷中有用,但對個別病豬的診斷缺乏靈敏性。也可用間接 熒光抗體試驗檢查豬痢疾密螺旋體抗體以鑒別染疫畜群。
5 尸體剖檢
死于豬痢疾的豬可能有結腸炎、盲腸炎,并常有胃底充血。結腸炎最初見于盲腸尖區的結腸盤,以后蔓延累及整個結腸和盲腸。 早期有炎癥和壞死以及腸腔內有不同程度的出血。黏膜下腺體增 大,常可透過結腸漿膜見到,為一些不透明的斑點。晚期病例黏膜 表面見有纖維蛋白偽膜和粗糙變紅的肉芽腫外觀。腸內容物可能黏附于其上。從患部引流的淋巴結增大和充血。除了晚期病例回腸 末端有變化外,小腸無異常。可在病變黏膜表面的抹片中發現大量螺旋體,特別是在早期病例,但無全身受侵襲的病變。
6 診斷
豬痢疾必須與生長豬發生腹瀉的其他一些疾病鑒別。這些疾 病是大腸桿菌類所致的胃腸炎、沙門氏菌病和豬瘟。這些疾病的發作和在豬群內散播都較豬痢疾更突然和迅速,死亡也發生得更早。 大腸菌類所致的胃腸炎和沙門氏菌病時,疾病的最初表現是發熱、皮膚變色、厭食和大量水瀉的重病豬。豬痢疾的發作比較隱性,食欲很少完全喪失,糞便柔軟,為黏液 出血性。在豬瘟,大腸菌類所致的胃腸炎和豬痢疾的發生上也有流行病學差異。大腸菌類所致的胃腸炎與斷奶有緊密聯系,而豬瘟發生于各種年齡的豬。尸體剖檢時,豬痢疾的病變局限于大腸,而大 腸菌所致的胃腸炎、沙門氏菌病和豬瘟的病變也見于小腸和其他 器官。其他疾病也可排出帶血的糞便。腸出血性綜合征通常表現為 持久的嚴重出血性腹瀉不會引起慢性綜合癥,病豬會迅速死亡,但 需要進行病理學鑒別。胃的食道區潰瘍引起的慢性出血導致黑糞, 其流行病學表現不同,尸體剖檢變化是特征性的。
7 治療
通常對群內所有的豬均用藥物治療。飲水內給藥較飼料內給 藥為好,因為較易實行和操作較快。另一方面,飼料內給藥適用于 預防。患嚴重出血性腹瀉和毒血癥的豬不能攝入足夠加藥的飲水, 開始應以青霉素和鏈霉素或泰樂菌素混合注射治療。有幾種抗菌 藥適用于治療和防治豬痢疾,其選擇主要取決于藥物來源、費用、 效力和休藥期規定。
不同藥物的效力似乎有某些差異。有證據表明開始使用甲硝 唑或鹽酸大觀霉素鹽酸林可霉素之后腹瀉的持續期較使用止痢散 后為短。同時,停止治療后短期內也較少復發。臨床已患豬痢疾的豬對再感染有一定程度的免疫力。腹瀉的發生對于免疫的產生是必須的,免疫于感染后 4~13 周產生。已經證明比較有效的治療藥 物能抑制這種免疫和豬痢疾密螺旋體血清抗體的產生。不過,其臨 床重要性尚未確定,目前認為對豬痢疾的暴發應進行強有力的治療。需要注意的是,若低于藥品的推薦劑量進行治療,在停止用藥 之后可發生嚴重疾病。在開始治療后應著手徹底清掃豬圈,通常于 3~6d 后當腹瀉已完全停止后進行。是否預防用藥可視衛生和該 場過去本病流行情況而定。一般說來應至少繼續預防用藥兩周。
8 防治
豬痢疾是一種常見疾病,在暴露于傳染和運輸應激的豬很容 易發生,應盡可能只從無本病歷史的豬場購買仔豬,且不用公用的 卡車運輸,如無上述條件則應將豬隔離 3 周并分成小群(25 只以 內)飼養。應盡一切努力避免經口進入、隨糞便排出的循環和糞便 污染豬圈。來源不同的豬不應放在同一圈內飼養。本病流行時,除 上述措施外還須在易感期間實行常規預防用藥。在總是受到本病威脅的飼養豬場,也須進行常規的預防用藥。
通過采用無特定病原豬技術可消除本病,以這種方式建立和 進行封閉式飼養的豬群應保持無病,但可因未知的原因而遭到失敗。對于需要引進新的遺傳材料的無病畜群存在較大的問題。由于 引進活豬有使根除本病失敗的危險,所以應認真考慮精液的使用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