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家洪 陳飛宇
摘? 要:中國共產黨成立以來,高校實踐育人伴隨時代變遷、社會發展經歷從自發到協同、自單一到多元以及由臨時向常態的轉變過程,認識程度不斷深化,內容類型更加多元,工作機制日益規范,育人成效日趨顯現,對于促進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改革、發展與創新,培養造就一代又一代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作出重要貢獻。
關鍵詞:建黨以來;高校實踐育人;發展脈絡
中圖分類號:G641? ? ? 文獻標志碼:A? ? ? ? ? ?文章編號:2096-000X(2022)11-0060-06
Abstract: With changes of the times and social development, practical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has experienced a process of transformation since the founding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from spontaneity to collaboration, from singleness to pluralism, from temporary to normal, which contributes to our constantly deepened understanding, its more diversified content types and progressively standardized working mechanism. The educational effectiveness of practical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has grown apparent. It has not only made significant devotion to the reformation, development and innovatio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but also to the cultivation of socialist builders and successors from generation to generation.
Keywords: since the founding of the CPC; practical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development process
實踐育人是高校開展思想政治教育、提高大學生實踐能力、增強大學生社會責任感的重要方式,也是高校切實貫徹黨的教育方針,有效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提高教育質量的必然要求。中國共產黨自成立以來,在百年發展歷程中,始終高度重視實踐育人工作,強調教育要與生產勞動相結合,堅持理論學習與社會實踐相統一,并將其貫穿于教育教學的全過程,為高等教育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
一、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高校實踐育人的開端與演變
(一)中國共產黨成立前后,以救國救亡、工讀結合為主題,引導學生投身社會實踐,與工農群眾相結合,開展反帝反軍閥運動
中國共產黨成立的前后,注重在青年學生中開展馬克思主義的宣傳教育,引導學生積極投身反帝反軍閥斗爭和愛國救國運動中。同時,結合現實之需組織學生走進農村,深入工廠,開展社會調查,并參與到教育、引導和組織工人的實際工作之中,推動工農運動,思想政治教育實踐育人也由此發軔,影響較大的當數聲勢浩大的“五四”反帝愛國運動、國內工讀互助運動和留法勤工儉學運動。
中國共產黨成立以后,學校實踐活動主要是圍繞黨初創時期的中心工作——動員組織勞工運動來開展。這一時期,黨創立了湖南自修大學、上海大學、平民女校和湘江學校等學校,作為培訓黨團骨干和進步青年的基地。這些學校的學生、學員深入工廠、鐵路和礦山,深入參與到1921年至1923年黨先后發動和組織的香港海員大罷工、安源路礦工人大罷工、開灤煤礦工人大罷工、京漢鐵路工人大罷工等實際革命斗爭中,為第一次工運高潮的宣傳發動作出了貢獻。
(二)結合大革命時期的形勢與任務,以馬列主義為指導,堅持理論和實際并重,實現思想政治教育與工農運動、革命斗爭初步結合
在大革命時期,我們黨在黃埔軍校、上海大學及農民運動講習所等學校進行馬克思主義的宣傳普及,開展革命形勢與任務教育,培養了一批優秀的軍事人才和農運干部,也促進了思想政治教育實踐育人的發展。上海大學作為黨領導下的一所革命高等學校,具有良好的校風和學習氛圍。學生不僅重視學習、掌握書本和課堂上的理論知識,而且還自覺參與革命實踐的鍛煉,邊干邊學、學用結合。通過讀書會、研究會、實踐鍛煉等形式,克服“搬著教科書背”的缺點,讓學生自覺地將所知科學方法應用于實際,不再過著書房里的“少爺生活”①。
黃埔軍校在政治、軍事教育方面,將講授與學生講演、討論、實踐、考核結合起來,定期邀請社會名人到學校來演講;開展別開生面的政治討論會,學員可自由發表意見;鼓勵學生深入到群眾中去,廣泛發動和組織群眾。農民運動講習所作為培養農運骨干的學校,非常重視將理論教學與社會調查、參加實際斗爭的有機結合。例如組織號召學員參觀考察農民運動搞得好的地區,了解農民自衛軍建立、發展的情況。在學員中還成立了“農民問題”研討會,積極開展農村組織、抗租減租、地主財富、團防、兵禍以及婦女地位等專題調查。
(三)土地革命時期根據地新型干部學校貫徹教育與革命戰爭和生產勞動相結合的方針,創建起學用結合、學以致用的干部培養模式A46BA61A-58BF-4F92-B056-5DBEBC4A8AD8
中央蘇區時期,馬克思共產主義學校、蘇維埃大學可謂黨政干部教育之“雙星”,共同構成辦學功能與定位交叉互補的干部教育培訓重要基地②。學校的基本教學形式是舉辦適應現實需要、提高干部綜合素質的培訓班,強調學與做相結合、學以致用;提倡發揚自力更生、艱苦奮斗的精神,自己動手,力求衣食自給。此外,蘇區的紅軍大學也在教學上堅持理論聯系實際,階級教育與黨性鍛煉、前方與后方相結合的原則。教育訓練從實際出發,少而精,理論與實際并重,注重提高學員的軍政素質③。學員們還經常參加校園勞動。在農忙時節如在春耕、秋收和夏季防汛期間,學員們都積極參與其中,幫助當地群眾。
這一時期,根據地高等院校通過富有特色的辦學思路和培養模式,借助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教育手段,進行馬列主義的理論教育,宣傳黨的路線、政策,堅持革命理想教育與革命紀律教育相結合、理論教育與軍事斗爭教育相統一,提倡自力更生,艱苦奮斗,自己動手,豐衣足食,為根據地建設和戰爭勝利培養了大批有較高馬克思主義理論水平和思想政治覺悟的軍事、政治人才④。
(四)抗戰時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圍繞抗日救國的時代主題,堅持教育與生產勞動、斗爭實踐、工農運動相結合,實踐育人工作取得新進展
抗日戰爭時期,中央黨校、陜北公學、抗日軍政大學、魯迅藝術學院、延安馬列學院、延安大學等學校是中國共產黨在解放區擴建或新辦的新型高等學校。各類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著眼于貫徹教育要同生產勞動結合起來的方針,都設法創造條件,組織青年學生到農村去搞考察調研、宣講革命理論、教育發動群眾;還有序安排學生參加軍訓、土改以及生產勞動等實踐活動。如抗日軍政大學堅持“教育為抗戰服務”的總方針,奉行“少而精”“理論與實際相結合”“教育與勞動相結合”等教學原則,要求學員要深入下層,重視實際工作鍛煉。
這一時期的當務之急是要停止內戰,抗日救國。為此,黨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緊緊圍繞這一時代主題,在廣大青年學生中深化馬列主義的理論教育,大力開展國內外形勢、全面抗戰路線、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及獨立自主原則教育,其間提出的“教育為人民服務”“教育與生產勞動相結合”“教育走群眾路線教育從實際出發”等主張,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實踐育人產生了重要影響。
(五)解放戰爭時期人民革命大學的實踐育人服務于解放戰爭和土地改革,貫徹理論聯系實際的原則,開展校內外實踐活動,培養各類高級人才
解放戰爭時期,中國共產黨提出:教育工作必須服務于解放戰爭和土地改革。陜甘寧邊區于1946年12月10日頒布的《戰時教育方案》提出了戰時教育的實施原則,即社會教育與學校教育相聯系、時事教育與文化教育相配合、教育內容與戰爭生活相結合,根據不同地區采取不同的工作方式⑤。
這一時期,中國共產黨在華北、西北、華東、江漢等各大解放區建立了多所人民革命大學、軍事政治大學。人民革命大學和軍政大學在搞好理論教學的基礎上,積極組織學生參加校內外實踐活動、社會活動,來鍛煉、改造自己,提高階級覺悟和工作方法。比較多的實踐形式有示威游行、土地改革、認購公債、肅反運動、“三反五反”等。平時還有校園建設勞動、食堂幫廚等安排,以培養學員的生存生活能力和艱苦樸素的作風。學校業余生活也是豐富多彩的,如成立文工團、跳秧歌舞、傳唱革命歌曲、早晨的跑步和隊列軍事訓練等⑥。
二、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時期高校實踐育人的探索與發展
(一)新中國成立以后,確定了高等教育的方針和任務,并將社會實踐活動正式納入高校的教學計劃,借以提升政治理論課教育教學的實效
新中國成立初期,經濟社會各領域、各方面百廢待興,高等教育也急需除舊布新。1949年底,全國第一次教育工作會議召開,時任教育部副部長的錢俊瑞專門就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原則、方法等作了說明,并強調“這種學習應當與自己參加勞動生產、參加群眾斗爭、參觀解放軍或工廠等活動結合起來⑦”。1950年10月,教育部《關于高等學校政治課教學方針、組織與方法的幾項原則》將社會實踐正式納入高校的教學計劃,借以提升政治理論課教育教學的實效。
這一階段,為了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關于“教育同生產勞動相結合”的方針、政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實踐育人工作根據國際國內形勢發展的需要,密切結合在全國范圍展開的土地改革、“鎮反”運動、抗美援朝、“三反”“五反”、全民掃盲等政治運動和社會實踐展開,實踐育人作為高等學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有益補充,在教學計劃上得以確立,活動形式上也作出了諸多有益探索⑧。
(二)全面建設社會主義時期,高校實踐育人進行了有益的探索
從黨的八大一次會議到1966年的十年,是我國社會主義建設在探索中曲折前進的十年。1958年9月,黨中央、國務院發布的《關于教育工作指示》明確地把“教育必須為無產階級政治服務,教育必須同生產勞動相結合”這一原則定為黨的教育方針之重要內容。
全面建設社會主義時期,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進行了全面、艱辛的探索,在社會主義競賽中出現的積極上進的氛圍以及一度出現的良好校風、學風和社會風氣,對我國高校實踐育人的發展都起到了積極的作用。
三、改革開放新時期高校實踐育人的改革與創新
(一)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前后,隨著高等教育撥亂反正的推進,高校實踐育人工作逐步走上正軌,大學生社會實踐由自發開展轉向有組織實施
1976年10月之后,高等教育開始逐步走上正軌,大學生社會實踐也重新煥發出生機。1979年底清華大學的學生喊出了振奮人心的口號——“從我做起,從現在做起”,并引起強烈反響。許多學校因勢利導,開展“學雷鋒,送溫暖”“文明禮貌月”“人民送我上大學,我獻知識為人民”等咨詢服務活動。1983年10月,團中央、全國學聯向各地高校發出《紀念“一二·九”運動48周年,開展“社會實踐周”的通知》,得到了各地高校學生會、團組織的積極響應,也是第一次正式提出了“大學生社會實踐”的概念,從而將高校實踐育人以大學生社會實踐的形式確定下來。A46BA61A-58BF-4F92-B056-5DBEBC4A8AD8
這一時期,高等教育各項工作取得新進展,實踐育人工作受到各方面的重視與支持,各地高校開始走向社會,著手建立實踐基地,各高校大學生在團委和學聯的組織下,通過咨詢服務、社會調查、義務勞動等多種形式先后參加了“社會實踐周”活動、“社會實踐建設營”活動,使得高校的社會實踐由自發地開展轉向有組織實施,由部分高校組織轉向在更大范圍內推廣。
(二)伴隨高等教育改革的全面展開,實踐育人成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有機構成,社會實踐規模逐步擴大,實踐內容、形式不斷拓展
隨著改革開放步伐的加快,改革的廣闊前景激發了大學生走近社會、了解社會、參與改革的熱情與活力。1987年5月,中共中央頒布的《關于改進和加強高等學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決定》,要求青年學生踴躍投身社會實踐,深入了解社會、了解國情,歷練成才。為貫徹和落實中央精神,1987年6月,國家教委、團中央聯合下發《關于廣泛組織高等學校學生參加社會實踐活動的意見》,進一步規范和明確了高校大學生社會實踐的地位、內容、組織程序及保障措施等。1992年6月,中宣部、國家教委、團中央三方聯合下發《關于廣泛深入持久地開展高等學校學生社會實踐活動的意見》,這是改革之后社會實踐全面推進的標志性文件。1993年12月,共青團中央提出、實施了“跨世紀青年文明工程”和“跨世紀青年人才工程”。其中大學生“科技文化服務”“青年志愿者”等活動發展比較迅速,逐漸成為了青年學生社會實踐的主要載體⑨。此后,結合西部大開發、生態環境保護等國家戰略,各地高校開展了形式多樣的社會實踐活動。
這一階段,“實踐育人”這一概念還未明確提出,但社會實踐工作已成為高等教育的有機構成、重要環節,各地高校大規模組織學生開展服務社會、奉獻社會為主要目的實踐活動,并將業務實習、公益勞動、軍事訓練、生產勞動等實踐環節納入教學計劃,建立多元實踐基地,助力學生在實踐中歷練成長。
(三)從2004 年至 2012 年黨的十八大召開之前,是高校實踐育人的規范發展階段,“實踐育人”的范疇得以明確提出,探索建立實踐育人的長效機制
2004年10月,中共中央、國務院出臺《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見》,提出要建立健全社會實踐的保障體系,探索構建實踐育人的長效機制。2005年2月,中宣部等四部門聯合下發《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大學生社會實踐的意見》,提出了許多新觀念、新舉措。2012年1月,教育部等七個部門聯合下發《關于進一步加強高校實踐育人工作的若干意見》,明確指出“各高校要把組織開展社會實踐活動與組織課堂教學擺在同等重要的位置,與專業學習、就業創業等結合起來⑩”。這個綱領性文件的出臺和實施,推動高校實踐育人的總體規劃、組織管理、師資隊伍、基地建設等方面均得以較大提升,逐步成為覆蓋所有高校全體學生的育人體系。
總之,此階段的高校實踐育人在繼承中改革,在改革中創新,先后出臺多個指導性文件,開展了“永遠跟黨走”“共建家園迎奧運,改革開放伴成長”“紅色之旅”等主題實踐,引導大學生在理論宣傳、調查研究、抗震救災、志愿服務等實踐活動中,堅定理想信念,磨煉意志品質。
四、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高校實踐育人的深化與提升
(一)立足培育時代新人,加強實踐育人頂層設計
2012年11月,黨的十八大強調“全面實施素質教育,深化教育領域綜合改革,著力提高教育質量,培養學生社會責任感、創新精神、實踐能力”。黨的十八大以后,實踐育人被納入培養合格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的總體要求,明確提出了新時代高校實踐育人的目標任務,出臺了一系列相關的指導性文件。當前,高校實踐育人的組織機構已經形成了中央、省市、學校、院系四級負責制,從宏觀到中觀再到微觀,都對高校實踐育人工作的開展進行了科學的設計與部署,這是新時代高校實踐育人能夠取得進展和實效的關鍵所在。
2017年底,教育部印發了《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質量提升工程實施綱要》,明確提出要推動實踐育人的提質增效。2019年3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學校思政課教師座談會上強調指出,要“扎根中國大地辦教育,同生產勞動和社會實踐相結合,加快推進教育現代化、建設教育強國、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2019年8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的《關于深化新時代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改革創新的若干意見》強調,高校要開門辦好思政課,注重將思政的小課堂同社會這個大課堂有機結合起來,增強實踐教育與教學的針對性。這些新精神、新要求,對提高新時代高校實踐育人工作的水平提供了新的基本遵循,也賦予了新的歷史使命。
(二)引導學生在實踐歷練中培育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黨的十八大報告強調“要深入開展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學習教育,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引領社會思潮、凝聚社會共識? ”。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重在實踐,貴在行動。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言:“道不可坐論,德不能空談。于實處用力,從知行合一上下功夫,核心價值觀才能內化為人們的精神追求,外化為人們的自覺行動。 ”通過多樣化的實踐活動,引導青年學子深刻體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內涵,激發起青年學生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自覺和力量。
2013年12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印發的《關于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意見》明確指出,要完善實踐教育教學體系,更好地發揮社會實踐在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中的養成作用。2014年10月,教育部黨組、共青團中央聯合下發《關于在各級各類學校推動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長效機制建設的意見》,提出“實踐育人共同體建設”計劃,要求政府、學校、企業及社會等各方攜手構建實踐育人的共同體,幫助學生深入理解、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2017年10月,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要以培養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為著眼點,強化教育引導、實踐養成、制度保障。 ” 2020年3月,中央和國務院出臺了《關于全面加強新時代大中小學勞動教育的意見》。為此,各地高校開展了“中國情”“踐行中國夢”“理論政策宣講團”“美麗中國實踐行”等主題實踐活動,成為樹立、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有效途徑。A46BA61A-58BF-4F92-B056-5DBEBC4A8AD8
(三)探索構建實踐育人共同體,提高育人的質量
共同體一詞出自德國社會學家斐迪南·滕尼斯的《共同體與社會》一書。堅持整合教育資源,調動校內外育人主體積極性,推動建立政府、學校、社會和家庭協同聯動的“實踐育人共同體”,努力形成社會各方關心、支持實踐育人的良好局面,是新時代高校實踐育人呈現的新趨勢、發展的新成就。
自2014年教育部首次提出“建設高校實踐育人共同體”的目標后,同年教育部、共青團中央又提出要實施“高校實踐育人共同體建設計劃”。2017年12月,教育部頒發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質量提升工程實施綱要》再次重申:要探索構建“黨委統籌、政府推動、社會參與、高校實施”的實踐育人協同體系,著力打通實踐育人的“最后一公里”。這就從戰略層面對高校實踐育人提出了新要求、明確了新任務。近年來,各地黨委、政府立足自身實際,依托資源優勢,積極聯動本地高校以共建實踐育人共同體為抓手,推動地區高校實踐育人工作上臺階。隨著一批批校地、校企“實踐育人共同體聯盟”的設立和高校實踐育人共同體掛牌運行,有力地破除了學校和社會之間的“隱形之墻”,搭建起實踐育人的“綠色通道”,助力形成政、校、企、社、家協同育人的良好局面。
(四)高校實踐育人日益呈現課程化、基地化趨勢
目前,高校實踐育人參與面不廣、融入程度不高、隨意性大的問題依然存在,而課程化建設無疑是比較好的解決之道。為此,各地高校借鑒第一課堂的建設做法,推動社會實踐課程化,并納入人才培養方案。與此同時,思政課實踐教學作為高校實踐育人的主渠道不斷得到強化。2012年下發的《教育部等部門關于進一步加強高校實踐育人工作的若干意見》和2015年教育部印發的《高等學校思政課建設標準》都對思政課實踐教學的學分、內容、師資以及經費作了明確規定。
為了保證高校實踐育人有固定的場所、良好的環境及必要的條件,做到實踐活動可控、可測、可持續,還需建立起穩定、多元的實踐基地。教育部等部門在《關于進一步加強高校實踐育人工作的若干意見》中指出:“要積極聯系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和國防教育基地、城市社區、農村鄉鎮、工礦企業、駐軍部隊、社會服務機構等,建立多種形式的社會實踐活動基地,力爭每個學校、每個院系、每個專業都有相對固定的基地。 ” 2020年3月,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的《關于全面加強新時代大中小學勞動教育的意見》也提出,要著力拓展實踐場所,最大程度地滿足多樣化的勞動實踐需求。近年來,各地高校深化與地方政府、行業和相關單位的合作,建立起一批穩定的實踐基地,促進校地合作,協同育人。
注釋:
①胡婷.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黨領導下的高校學生管理[J].安徽工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3,30(6):132-133.
②張鋒.馬克思共產主義學校和蘇維埃大學:黨政干部教育的搖籃[J].實踐(思想理論版),2020(5):60-61.
③高世琦.中國共產黨干部教育世紀歷程[M].北京:黨建讀物出版社,2013:21-23.
④清華大學高校德育研究中心.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論與實踐[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285.
⑤陳元暉.老解放區教育簡史[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1981:128.
⑥吳起民,汪云生.“革命熔爐”是怎樣煉成的——華北人民革命大學馬列主義教學經驗研究[J].黨史研究與教學,2017(4):78-88.
⑦新華月報1950年合訂本(2)[M].北京:新華月報社,1950:986-987.
⑧張艷.新中國成立以來大學生社會實踐活動的歷史發展[J].中國青年研究,2011(6):81-85+55.
⑨馮剛.改革開放以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發展史[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8:236-237.
⑩關于進一步加強高校實踐育人工作的若干意見:教思政〔2012〕1號文件[Z].
胡錦濤在中國共產黨第十八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N].人民日報,2012-11-18.
習近平:貫徹黨的教育方針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N].人民日報,2019-3-19.
中央文獻研究室.習近平關于青少年和共青團工作論述摘要[M].中央文獻版社,2017:28.
習近平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N].人民日報,2017-10-28.
參考文獻:
[1]王樹蔭:中國共產黨思想政治教育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8.
[2]文大稷.改革開放以來大學生實踐教育的基本經驗探究[J].思想教育研究,2018(1):139-143.
[3]談傳生.高校實踐育人機制創新研究[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19(24):61-63.
[4]孟勛,張凌媛.從承認到認同:高校社會實踐育人體系創新研究[J].高教探索,2020(5):114-119.A46BA61A-58BF-4F92-B056-5DBEBC4A8AD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