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紅朝 劉春秋
摘? 要:人工智能的發展必然引起法學教育教學模式和內容的變革,而“人工智能+法律”復合型人才的培養在一定程度上能回應社會發展的需求。“人工智能+法律”復合型人才培養的主要途徑有開設人工智能法學專業,設置人工智能相關課程,可利用人工智能技術工具輔助教學等。“人工智能+法律”復合型人才教育理念在注重人工智能技術教學的同時,更應置重學生法律方法、法律思維能力、法律情感能力的培養, 在批判性、創造性解決法律問題上應不斷創新教學模式。
關鍵詞:人工智能;復合型法律人才;法學教育
中圖分類號:C961 文獻標志碼:A? ? ? ? ? ?文章編號:2096-000X(2022)11-0165-04
Abstract: The development of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will inevitably lead to the revolution of legal education teaching mode and content, and the cultivation of compound talents of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nd law" can respond to the needs of social development to a certain degree. The main ways to cultivate the compound talents of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nd law" include, adding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law major, setting up artificial intelligence-related courses, and making use of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technology tools to assist teaching. When paying attention to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technology teaching, the education idea of compound talent in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nd law" should be paid more attention to the cultivation of students' legal methods, legal thinking ability and legal emotional ability. We constantly innovate the teaching mode in critical and creative solution of legal problems.
Keywords: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compound legal talents; legal education
近年來,從“AlphaGo”戰勝韓國著名棋手李世石到越來越多的智能機器人的出現,乃至于手機上的語音助手和其他智能應用,無一不是人工智能技術的體現,這昭示了人工智能時代的來臨。相應地,技術的進步必然會引起社會各個方面的變革,而對于法學教育方面,首要任務應是契合人工智能發展的需求,加快培養復合型法律人才,促進法學和人工智能技術的銜接與融合。
一、“人工智能+法律”復合型人才的內涵
什么是復合型法律人才,通常是指熟練掌握包括法律在內的多個領域專業知識的人。因為在處理法律實務問題時,不可避免地會觸及其他領域或學科的知識,這時,復合型法律人才能更為高效準確地處理這些問題。眾所周知,當今不同學科之間的交流融合也更為緊密,社會對高素質的復合型法律人才的需求日益擴大。
(一)人工智能時代需要什么樣的復合型法律人才
2017年7月國務院發布的《新一代人工智能發展規劃》提出“鼓勵高校在原有基礎上拓寬人工智能專業教育內容,形成‘人工智能+X復合專業培養新模式” [1],其中就包括法學。人工智能背景下復合型法律人才培養的主要模式和途徑應是“人工智能+法律”。人工智能是計算機科學發展的一個新的分支,它是以模擬和延展人的智能的理論、程序、技術和應用系統為對象的研究、開發形成的技術科學。因此,通常來說,“人工智能+法律”復合型人才具體是指同時掌握法律知識和程序、算法等計算機科學知識的人才,其培養目標可描述為:培養具備扎實的多學科專業知識、嫻熟的法律職業技能、良好的法律職業道德的跨學科、融合性的復合型人才[2]。
(二)“人工智能+法律”復合型人才對社會需求的回應
隨著人工智能技術的發展,社會上必然會出現越來越多的涉及人工智能的法律問題,對于這些問題,單純的法律職業人員或人工智能從業者在處理時均會面臨著一些知識盲區。即使由法律職業人員和人工智能從業者共同處理,也會因為兩種學科的先天差異而出現一些隔閡,導致不能完美地解決爭議問題。在這種情況下,受過專業教育的“人工智能+法律”復合型人才正是解決問題的最好選擇,他們能充分地根據兩學科的特點,進行融會貫通,運用不同的專業知識解決問題。此外,從《新一代人工智能發展規劃》以及其他相關政策文件中也可以看出,國家對于人工智能技術發展的高度重視和大力支持,因此在之后的相當一段時間內,整個社會對人工智能方面人才的需求一定是持續增加的。培養“人工智能+法律”復合型人才正是法學教育對于人工智能技術發展的回應,既符合整體趨勢,又能適應市場需求。
二、“人工智能+法律”復合型人才的應用領域
由于人工智能技術的快速發展與法學教育改革的相對落后之間的差異,在以后很長的一段時間內專業化的“人工智能+法律 ”復合型人才都將面臨很大的缺口。目前來說,很多行業都亟需此類型人才,因此“人工智能 +法律”復合型人才有著廣闊的就業前景,具體來說,其應用領域主要為以下幾種。2D91812A-C9AF-47AD-B571-05B26DA115BB
(一)處理涉及人工智能技術的法律實務問題
此方向主要包括三種類型:一是人工智能法學方向的專職律師;二是處理人工智能法律爭議的法官;三是涉及人工智能技術的專利代理人。隨著人工智能技術的快速發展和普遍運用,智能工具將會逐漸覆蓋到我們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因此人工智能法律爭議問題也必然會越來越多,而由于人工智能與法學兩種學科知識及體系間的巨大差異,往往只有“人工智能+法律”復合型人才能完美高效地解決這些問題。人工智能法學方向的專職律師可以從事專業的人工智能法律爭議訴訟事務代理,利用專業知識維護當事人的合法權益;法官則應根據專業知識對涉及人工智能的法律爭議做出正確的判斷,維護司法活動的公平正義,維護法律的權威;而涉及人工智能技術的專利代理人與前兩種則較為不同,其處理的問題一般不涉及糾紛,而是為有意申請人工智能技術專利的人提供專利咨詢、代辦申請手續、維持專利有效等專業服務,當然在特殊情況下,其也可能擔任訴訟代理人。
(二)研制法律人工智能技術工具
人工智能技術工具由于其先進的算法,優秀的學習能力和強大的存儲能力,將會給包括法學教育活動、司法活動、律所工作等各種法律活動提供極大的便利。法律人工智能技術工具在這些法律活動中的應用也越來越普遍,例如前文已提到的高校教學時使用的多媒體、智慧教室以及智能APP(應用)等。此外,在我國法院系統中,卷宗的電子化歸檔、數據自動引用回填、審判文書自動編輯、案件智能查詢等均已得到廣泛應用,而且全國法院智能輔助量刑系統也在有序構建中,其能運用大數據、人工智能輔助法官辦案,從而實現量刑現代化[3];在一些律師事務所中,法律人工智能技術工具也并不少見,一些高級的人工智能機器甚至能分析合同、評估法律風險、預測案件勝訴率、制定法律服務流程,更不用說數據檢索、文件處理等簡單的服務了。顯然,法律人工智能技術工具基本已被法律職業人員所認可和接受,甚至在使用一定時間后會產生一定的依賴性。因此,人工智能技術工具有著廣闊的市場需求。而“人工智能+法律”復合型人才能把握兩種學科的特點及前沿動態,從而研制出法律職業人員最為需要的人工智能工具。當然,這種選擇更適合那些深入研究人工智能學科同時又懂得法律基礎知識,即兩個學科中更偏向“人工智能”的人員。
(三)從事人工智能相關法學理論研究
一項技術乃至一個行業的發展必然要有相應的理論提供技術支持,只有正確的理論才能推動實踐的發展。法律人工智能這一新型交叉學科當然也不例外,其也需要更多的理論研究者投入其中,為具體實踐活動提供理論支持,從而促進實踐活動的快速發展。如今,許多涉及人工智能技術的法律問題仍然存在很大的爭議,例如“無人駕駛汽車發生交通事故的責任歸屬問題”“人工智能機器創作的作品的著作權歸屬問題”“高智能化的機器人能否成為法律上的主體”“人工智能審判機器人所做出的判決的程序正當性問題”等,這些較為前沿的問題很多都沒有一個較為合理的結論。當然,有些問題的解決也需要盡快制定與完善相關法律法規,畢竟,法律作為上層建筑對經濟基礎是有反作用的,正確合理的法律法規無疑也會推動實踐的發展。同樣,法律制定活動仍需要理論型研究人才的專業理論知識支持,所以,這些問題的解決迫切需要更多的“人工智能+法律”復合型人才投入到深層次的理論研究中,明確人工智能技術在法學學科體系的定位,指導相關立法活動,推進法律人工智能的發展與完善。
(四)提供法律數據服務
人工智能技術的算法演繹等功能都是以大量的數據為基礎的,因此,人工智能時代從某種程度上來說也是大數據的時代。人工智能時代下,數據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人工智能+法律”復合型人才對計算機技術和數據檢索都有較為熟練地掌握,在數據服務方面也有先天的優勢,所以提供法律數據服務對他們來說同樣也是很好的一種選擇。此種選擇與以上的幾種職業選擇有一部分的重合性,因為人工智能必然與數據緊密相連,任何階段往往都少不了數據的支持,但相比前幾種選擇來說,其更強調數據服務的專業化。一般情況下,法律數據服務類從業者向法官、檢察官和律師等法律職業人員提供法律條文檢索、案例查詢、數據分析等服務,輔助他們完成繁重復雜的工作。
三、“人工智能+法律”復合型人才培養的途徑
人工智能技術的發展無疑會給法學教育甚至整個法律行業帶來一定的挑戰和機遇,只有結合人工智能技術的特點,法學院系應當變革教學理念、教學模式,教學手段等,才能推動復合型人才的培養。筆者對于 “人工智能+法律”復合型人才培養提出一些思考建議。
(一)探路之舉,開設人工智能法學專業
對于一些辦學歷史悠久、師資充足、基礎設施完善的法學院系來說,最為直接且有效的方法便是開設人工智能法學專業,作為法學專業的二級學科,這樣能最為有效地整合各種有利資源,進行專業化的培養。國內已經有個別高校付諸實踐,例如,2017年12月6日,西南政法大學聯合數個科技公司成立了人工智能法學院及人工智能法律研究院,在全國率先增設“人工智能法學”二級學科,涵蓋數據法學、網絡法學、算法規制和計算法學四個方向[4]。2017年12月29日,北京大學法學院成立了法律人工智能實驗室,做出了進一步嘗試。筆者認為,人工智能法學專業不宜在本科階段開設,理由是學生需在4年內同時學習法學和人工智能兩種學科的課程,很容易導致兩者學得都不夠精通的后果。此外,在本科階段學習計算機科學等人工智能技術方面專業的學生到研究生階段選擇學習法律同樣也不失為一種合適的途徑。
(二)便宜可行,設置人工智能方面的課程
前文已提到,不宜在本科階段開設人工智能法學專業,但對于一些有條件的高校,仍可適當對法學生增設人工智能基礎知識方面的課程,比如計算機算法、計算機編程、法律人工智能等課程,安排學校的計算機系教師進行授課,讓學有余力的學生進行自由選擇,豐富其課程體系。功能不斷完善的人工智能將為法律人的職業活動提供強大的技術支撐,活動開展的基本方式是人機協同,法律人對人工智能工具的使用越來越嫻熟。人工智能課程的開設,可以為法科生開闊視野,于從事職業活動之前掌握人工智能的基礎知識,又便利于今后的文獻檢索、事實調查等法律實務工作,為復合型法律人才的培養奠定堅實的基礎[5]。2D91812A-C9AF-47AD-B571-05B26DA115BB
(三)可利用人工智能技術工具輔助教學
在人工智能技術給法學教育帶來沖擊和挑戰的同時,我們也應當意識到它也帶來了新的機遇和便利——我們完全可以在教學活動中運用人工智能技術工具,提升教學質量。在現在大多數的高校教室內,應該都已經普及了多媒體設備,利用這些設備可以進行課件講解、視頻播放、教學互動等多種智能化活動。有的高校甚至已經建設了全智能化教室,進一步利用人工智能技術完善教學,增進師生互動。在這次新冠肺炎疫情危機中,我們能更深刻地感受到人工智能技術在教學活動中的運用。例如,在疫情最為嚴重的一段時間,大多數高校采取了線上教學的方案,讓學生在家中利用各種智能設備在慕課、超星學習通、釘釘等軟件上進行線上學習,開展聽課、作業、考試等多種環節的教學活動。在這些軟件上,我們不僅可以查找到自己老師或學校提供的資源,還可以利用全國的甚至是世界各地高校的教學資源進行學習,甚至能運用視頻形式在網絡中建立“虛擬課堂”,在世界各地都能進行“面對面交流”,從而得以實現教學互動,而這些活動之所以得以實現,很大一部分原因正是因為人工智能技術在背后的支持。在人工智能時代,我們可以充分利用人工智能技術工具,隨時隨地獲取全球在線資源開始學習并提高自己。學校等教育機構也能利用各種各樣的資源滿足學生們多樣化的需求,根據學生們的不同學習需要、學習偏好和學習興趣等開展個性化教學,智能化定制知識的模式開展教學活動。但我們應當注意到,許多院校都還沒有達到這一水平,這有賴于教學模式的深化改革以及人工智能技術的充分利用,同時,高校也可以適當擴大采購人工智能技術工具和資源庫的投入,畢竟,許多優良的學術資源都不是免費的。
(四)提升實務課程的教學實效
缺乏實務教育可以說是我國傳統法學教育長久以來的“通病”,高校往往只重視對法科生理論知識的教育,有關實務操作類的技能更多地留待其畢業后在擔任助理期間跟隨有經驗的律師、檢察官和法官觀察學習[6]。然而,現在的人工智能技術已經能輕松處理數據查詢、材料整理、起草文書等服務,甚至一些人工智能機器能進行風險評估、直接解答簡單法律問題等較為高級的工作。因此,為了避免法科生被未來的人工智能技術替代,學校理應加強對學生的實務類教育,多組織開展法律實踐類活動,例如基本上每個法學院系都建立了模擬法庭,應充分利用這一資源,避免僅“走個過場、流于表面”,而應該做到讓學生們切實了解掌握司法審判活動的流程及相關學科知識的運用。此外,通過高質量且多樣化的實踐活動讓學生在學校時就能熟練處理法律助理類工作,從而避免步入工作崗位后仍需逐漸過渡的情況。
(五)置重學生法律方法、法律思維能力、法律情感能力的培養
在人工智能時代,人工智能機器能通過數據存儲、算法演繹等方式輕松運用法律條文、案例等資源處理法律問題,在此情況下,許多接受過專業教育的法科生并無多大優勢。人工智能技術所缺乏的正是法律方法、法律思維能力以及法律情感能力等人類所特有的能力。人工智能技術雖然是向著模擬人類思考和情感的終極方向發展的,但在現階段甚至未來一定時間內,其顯然還不能達到這一程度。因此,首先,高校在開展法學教育時應重視對法科生法律方法的教育,讓學生掌握解決法律問題的各種專門方法,包括法律解釋、法律推理、法律論證、漏洞填補及價值權衡等。其次,應重視對學生法律思維能力的培養,通過開設法律邏輯學等思維類課程讓學生能掌握按照法律邏輯來觀察、分析和解決社會問題的思維方式。再次,應置重培養學生的法律情感體驗能力。應把常識情理教育寓于日常的教學活動中,讓學生體驗“冰冷”法律身后的情理,在適用法律規范之時應彰顯對社會和當事人的“溫度”,法律人的法律情感體驗不可能被人工智能機器人所替代。只有新法學教育培養和造就的“人工智能+法律”復合型法律人才,才能滿足人工智能時代對新型法律人才的渴求[7]。
(六)創新批判性、創造性解決法律問題的教學模式
傳統法學教育模式多為基于信息傳遞和描述性知識,而為了適應人工智能技術的快速發展,法學教育必然要轉變為基于批判性分析,創造性解決法律問題的 新型模式。具體而言,應培養法學生的批判性思維,避免學生“唯課本論”“唯權威論”,引導學生從多角度思考問題和解決問題,鼓勵其提出不同的觀點和意見,必要時勇于挑戰權威,不拘泥于傳統觀點及方法,從而創造性地解決法律問題。就實踐方法上來說,教師們可以定期組織討論課,選擇自己學科分支方向的熱點案例問題,將學生們分為不同小組進行討論,待討論結束后,每個小組給出自己的觀點及解決方案,大家進行交流完善。教師最后進行點評總結,但應注意的是,點評階段更多應以鼓勵為主,善于發現各組的長處。長此以往,學生必然會產生對此課程的興趣,并敢于表達自己的觀點,逐漸能掌握創造性解決法律問題的方法。當然,教學模式上的變革不可能是一蹴而就的,高校及教師們也應勇于改革和探索,積極應對人工智能技術對法學教育的挑戰。
四、結束語
“人工智能+法律”這一新時代下的復合型法律人才的培養,是法學教育對社會變遷和科技發展而產生的新需求的及時回應,是法學教育模式變革的重要內容。但目前為止,全國只有為數不多的法學院系已付諸行動,我們期待有更多的法學院系能把握機遇、克服困難、積極行動,培養出更多高水平、專業化的“人工智能+法律”復合型法律人才,為全面依法治國提供人才支撐。
參考文獻:
[1]國務院.關于印發新一代人工智能發展規劃的通知[EB/OL].(2017-07-20).http://www.gov.cn/zhengce/content/2017-07/20/content_5211996.htm.
[2]賀譯葶.“人工智能+法律”復合型人才培養模式研究[J].教育教學論壇,2019(48):210-211.
[3]賈引獅.人工智能對法律職業的影響與法學教育面臨的挑戰[J].法學教育研究,2018,22(3):91-112.
[4]參見西南政法大學人工智能法學院官網簡介[EB/OL].https://alc.swupl.edu.cn/xygl/xygk/index.htm.
[5]趙鵬.法律人工智能技術的發展和法學教育的回應[J].中國高等教育,2019(Z1):75-77.
[6]楊學科.論人工智能時代的法學教育新挑戰、新機遇和新模式[J].法學教育研究,2018,23(4):140-151.
[7]縱博.人工智能時代的法學教育發展方向[J].西安電子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9,29(2):61-67.2D91812A-C9AF-47AD-B571-05B26DA115B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