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文超 高純 侯嘉慧
一、學校簡史
江蘇省無錫師范學校附屬小學,簡稱錫師附小,坐落在無錫市教育路6號。學校由首任校長顧倬先生于1903年籌建,風雨兼程百又十年。錫師附小秉承“誠勇”校訓,恪守“三大使命”,高舉“樂學”旗幟。學校已出版“樂學”系列專著,“樂學”教育成果獲得江蘇省教學成果獎特等獎和國家級教學成果獎二等獎。
目前,學校已成立錫師附小教育集團,擁有5所成員校,1所聯盟校。教師隊伍蓬勃發展,學校市區級以上骨干教師124人,省特級教師6人。集團化辦學成為學校百年發展又一新的起點,為推動優質教育資源均衡配置,踐行初心,擔當使命。
二、核心理念
為了培養完整的兒童
三、文化主張
樂學精髓 誠勇品格
四、文化名片
(一)人物圖譜:先生后生,人才輩出
1. 創辦伊始,聲名遠播。
首任校長顧倬,號述之。1903年,他從日本留學歸國后,便著力于省立第三師范學校及其附屬小學的籌建與辦學,定校訓為“誠勇”,提出“三大使命”。1915年,他為三師附小創作校歌《嚴家池畔》,成立童子軍團,時稱“中國童子軍第一團”,籌款創建“小學教育博物館”,出版《三小日報》。1919年,顧倬邀請杜威來校講學,全體教師深刻感受到教育對社會影響之深遠,工作更有干勁。顧倬在任職期間傾盡心力,造就之才,遍大江南北;聲譽之美,推江南冠冕。
1928年,葛承訓繼任校長,學校開設天才班,首創國內天才教育。他還致力于“兒童中心主義”的教育實驗,發表論文《兒童本位教育的理論與實施》和《江蘇省立無錫中學實驗小學兒童本位教育實例》,延續三師附小時期的《三小日報》,出版《兒童時報》。
1937年11月,無錫城淪陷,三師附小被日軍占領,財物洗劫一空,只有一架舊鋼琴由校長潘仁帶到金壇鄉間,得以保存。抗戰勝利后,校長張正三以“一架舊鋼琴”復校,復校一周年提倡“十大教育信條”。
2. 改革開放,樂學初生。
1956年,學校改稱江蘇省無錫師范附屬小學,建立黨支部。王佩珩任校長兼黨支部書記,堅守兒童立場,帶領錫師附小走向了華彩新征程。
1978年,錫師附小正式成為江蘇省重點學校。丁玲任黨支部書記,提出“兩全”口號: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促進學生全面發展。1985年起,學校進行整體綜合性改革,黨支部書記孟惕君把電化教育手段引進課堂,電化教育工作走在了全省前列。
20世紀80年代以校長丁谷怡為代表的學校領導在全國率先倡導“樂學教育”。1990年,學校建構了“樂學教育”理論與實踐體系,編寫《走向樂學教育》專著,成為原國家教委首批向全國推廣愉快教育經驗的7所學校之一。對日本、新加坡等國教育界也產生了廣泛影響。
1996年,陳之芥繼任校長,沿襲“樂學教育”理念,推動樂學教育研究。
新中國成立后到改革開放期間,學校涌現出一大批杰出的愛國、愛校、愛生的教師。其中,吳啟瑞受到毛主席的接見,她與毛主席的珍貴合影成為錫師附小辦學歷史中美好而溫暖的記憶;特級教師、全國教育系統勞模言穆安,用一把剃頭刀幫學生理發的溫暖故事深入人心,她帶的樂學教育實驗班成效顯著,《無錫日報》《江南晚報》等多家媒體進行了報道;全國優秀班主任蔣馥仙,帶領學生開展豐富多彩的班隊活動,培養自信活潑的附小學子。她們兢兢業業,愛生如子,將畢生年華都奉獻給了錫師附小。
3. 世紀新篇,薪火相傳。
進入21世紀,學校進行新課改。校長周逸君守正創新,提出“捍衛童年、啟迪童年、放飛童年”的教育理念,展開“學會學習:走自主創新性學習之路”的課題研究,推動校刊《兒童與教師》正式復刊,改革完善評價方法和內容,將學生的《素質發展情況匯報單》改為《成長詩篇》,組建學生管樂隊,廣泛開展國際交流活動。2000年在北京召開的全國愉快教育研討會上作《樂學教育的研究和實踐》的分享匯報。
校長錢陽輝帶領錫師附小全體教師深入研究樂學教育,從歷史源頭挖掘錫師附小文化之魂。先后聚焦樂學課程和樂學課堂,開發出“三類六型”課程,打造出樂學與樂教雙向建構的“暖認知”課堂,撰寫并出版了《聚焦課程開發》《樂在其中:兒童文化視野下的樂學教育》《為了培養完整的兒童:“樂學”教學體系的實踐建構》三本“樂學”專著。樂學教育研究成果獲得江蘇省教學成果獎特等獎、國家級教學成果獎二等獎。學校分別開辦陽光校區和新城校區,接管原國際學校國際部,形成“三區一部”的事業新格局,后又托管和暢小學和融成小學。
校長張明霞接過“樂學教育”接力棒,帶領錫師附小人眾志成城,學“誠勇”校史、傳“樂學”理念、建集團體制,在集團化辦學過程中始終關注高位均衡發展、區域教育公平、辦人民滿意教育,以錫師附小模式提供優質均衡教育的無錫方案、江蘇樣本。學校啟動三大省市課題項目“樂學教室文化:兒童學習生態的重構”“‘樂學育人’四有好教師團隊建設項目”“基于兒童完整性生長的語文教育的實踐研究”,編撰《暖認知課堂:學校轉型中的小學樂學教育深化研究》一書,使樂學教育從宏觀走向微觀,從理論走向實踐。
集團化辦學使錫師附小不斷發展壯大,塑造了一支“同舟共濟揚帆起,乘風破浪萬里航”的教師團隊。特級教師喬煒,為新城附小的發展盡心盡責;錫師附小功勛教師、“信得過”班主任代表吳薇薇、王樹春、奚志群、馬勤芬等,樹師德師風典范,做教書育人示范,立教學科研模范;無錫“五一勞動獎章”獲得者苗王芳,在平凡崗位上默默耕耘、無私奉獻。
錫師附小百余年的辦學,成就的優秀學子遍布海內外,他們在社會各領域發揮重要作用。如革命先驅秦邦憲和革命先烈高文華、顧衡等,科學家顧毓琇博士兄弟、周祖齡博士,經濟學家錢俊瑞,原生物學家、魚病學家倪達書,地質學家陰家潤等。
(二)辦學歷史:志存高遠,勇立潮頭
1. 堅守兒童立場。
錫師附小百年歷史,是一部兒童文化史。兒童文化充溢于學校辦學的每個樂章,“誠勇”校訓凝聚著兒童品格與精神,“三大使命”彰顯了兒童教育及研究。從1916年的《三小時報》到1928年的《兒童時報》,發揮了報紙對兒童的文化影響與引導作用。1933年創辦的校刊《兒童與教師》至今依然富有活力,體現出“兒童先行”“以人為本”的人文立場。建校初,學校以“養成健全人格,發展共和精神”為教旨,開設修身、英文、商業、工業、農業等多種課程,特別設置童子軍課程。20世紀20年代成立學校教育研究會,有專門的兒童研究部,提出童子軍中心教育理論,即以兒童為本位,以整個化的方法去實施教育。復校后“十大教育信條”強調“以學生為本位的教育是著力發揚民主、提高文化、注重生產、增進自衛實力的整個教育”。
改革開放后,學校提出“輕負擔,高質量,把學校辦成兒童成長的樂園”的目標,關注兒童“全面發展與個性發展和諧統一”。課堂上向40分鐘要效益,課堂外開展“快樂的周末活動”,學科活動、德育活動豐富多彩。進入21世紀,學校又提出“捍衛童年,啟迪童年,放飛童年”的辦學理念。關注五育并舉,關注評價改革,關注兒童心理健康,關注兒童全面發展。
2.高舉樂學旗幟。
錫師附小百年歷史,是一部樂學教育深化研究史。學校創建之初確立兒童教育思想,為樂學教育思想的萌發提供了潤澤的土壤。20世紀80年代“樂學教育”破土初生,在全國基礎教育名校中享有盛譽。
學校開展了“構建樂學教育模式,促進學生個性最優發展”的課題研究,提出了“五性一心”的培養目標,建構了“樂學”教育的人文態模型和科學態模型。人文態模型涵蓋愛、美、趣、優四個基本要素;科學態模型圍繞樂學教育培養目標“五性一心”,由活動生成系統、環境陶冶系統、評價激勵系統、管理優化系統四大系統整合而成。學校同時起步整體綜合改革,從課程設置到作息時間的調整,從單項單科改革到打通學科的綜合活動,從學科課程的研究到活動課程的研究,從研究教材到研究教學方法、手段的全面展開,從理論到實踐全面建構樂學教育模式,樂學教育思想就在這樣的環境下茁壯成長。《人民日報》《光明日報》《人民教育》等專門報道了錫師附小的樂學教育經驗,樂學教育的理念和實踐在全省、全國產生了積極而廣泛的影響。
“樂學教育”櫛風沐雨三十五載,錫師附小從未停止探尋樂學教育模式的步伐。學校緊緊圍繞“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在不斷挖掘傳統智慧的同時,引入“兒童文化”“暖認知”等新理念,在中西教育思想的融合中,樂學教育思想與時俱進,形成了富有開創性的“三維六品”教學目標、“三類六型”課程體系、“高情感、活思維、深對話、舒展開、新支撐”的暖認知課堂、兼具知識情境和共同體特征的浸潤式學習環境以及以重構兒童學習生態為目標的樂學教室新文化。錫師附小始終高舉“樂學教育”這面文化旗幟,積極推進課程改革,研究成果厚重。“聚焦課程開發:小學樂學教育的深化研究”獲江蘇省教學成果獎一等獎,“‘樂學’教學體系的實踐建構”獲江蘇省教學成果獎特等獎,“為了培養完整兒童: 樂學教育33年實踐探索”獲國家級教學成果獎二等獎。
3.探索集團辦學路徑。
錫師附小百年歷史,是一部集團辦學探索史。學校縱向往深處做研究,橫向在業界樹范式。現五大成員校大境已成:學前總部承襲老城區學前文脈,陽光小學受古運河清濤浸潤,新城小學在太湖新城核心居正,代管的和暢小學、融成小學鼎立未來之城大勢。
集團化辦學成為學校百年發展的全新起點。學校以“誠勇”校訓統領集團文化,以樂學教育統率辦學理念,以樂學教室統整教育實踐,以誠勇云校統建集團管理。以“四統”為集團整體布局和跨越式發展的根本,通過成立集團辦公室、實施兩級管理、列出正面清單,形成集團辦學新機制。
當前,學校匯聚集團辦學優勢力量,制訂集團系列管理制度,尤其對兩級管理模式、集團調研制度、教學評價改革等重點課題進行集中攻關,在做大事業中做強內涵,在做大規模的同時辦強學校。錫師附小承擔著推動優質教育資源均衡配置的使命,在砥礪奮進的華彩新章上潑墨揮毫。
(三)文化符號:薪火相傳,歷久彌新
1.校歌與校徽:歷史與當下的“誠勇”影音。
在錫師附小百年校史中,有三首校歌始終激蕩回響。1915年,校長顧倬作校歌《嚴家池畔》,歌詞內容既有歌頌意義,又有勖勉精神。1929年,隨著學校體制改革,音樂教師費錫胤與校長曹芻合作詞曲,形成了第二首校歌《惠山高高》。20世紀90年代,校長丁谷怡作詞、教師王維華譜曲,第三首校歌《我愛您,校園!》應運而生。在奔涌的歷史長河中,錫師附小一代代先生、后生從三首校歌中汲取力量,茁壯成長。它們已然成為錫師附小人心中溫潤堅實的“誠勇”基因。
步入21世紀,錫師附小將傳承的“誠勇”精神精心設計成“誠勇”校徽。校徽共含三大設計元素。第一是“紅色”。紅色是錫師附小人的生命底色。百余年來,錫師附小教師胸懷教育救國夢想,為黨育人、為國育才,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作出貢獻。第二是“1913”。這是錫師附小的建校年份。百年附小,世紀育人;上下求索,孜孜不倦。第三是“誠勇”。錫師附小首任校長顧倬立校訓為“誠勇”。步入新時代,“誠勇”校訓既追根溯源,又與時俱進。“誠”是一種品格,是核心價值觀。它是赤膽忠誠的信仰,是誠實守信的原則,是誠懇踏實的作風,是誠樸謙遜的性格。“勇”是一種氣質,是社會正能量。它是忠勇為國的理想,是迎難而上的態度,是英勇頑強的精神,是沉著勇敢的智慧。
2.校報與校刊:為教育發聲。
1916年,學校為培養學生的新聞寫作能力,設立新聞柜,讓學生自由投稿。隨后,學校開始出版《三小日報》《兒童時報》,為兒童傳達新聞時事,更為實現對兒童、對社會民眾的文化影響與引導。步入21世紀,學校創辦校報《心泉報》,復刊《兒童時報》,延續百年傳統文脈,煥發“誠勇”精神根基。
1933年1月1日,學校創辦校刊《兒童與教師》。時任江蘇省圖書館館長陳殼岑撰寫創刊詞,指出《兒童與教師》立名意義有三:一為注重研究工作,二為明定研究對象,三為發揮附小精神。2001年2月1日正式恢復《兒童與教師》校刊,登載學校教育信息、教師教育教學經驗和學生作品。
錫師附小積極總結辦學經驗,將樂學教育思想深度提煉,出版《走向樂學教育》《兒童教育詩篇》《聚焦課程開發》《為了培養完整的兒童》《暖認知課堂:學校轉型中的小學樂學教育深化研究》系列教育專著;將兒童教育經驗整理成文,編撰《心靈之約》《家庭教育關鍵詞》《積極心理學視野下的班級生活經營》系列德育叢書,受到社會各界廣泛好評。
3.活動與儀式:閃耀“誠勇”的精神光輝。
錫師附小的德育活動始終貫穿“誠勇”紅線,呈現蓬勃生長、欣欣向榮的壯麗景象。
2003年,學校“誠勇”管樂團受邀到維也納金色大廳參加“相約維也納——奧地利中國藝術節”活動,與巴赫音樂學院專業級團隊同臺表演,受到中奧兩國藝術界、教育界代表高度贊譽,榮獲“杰出團隊獎”。而后,學校軍訓、夏令營、校園吉尼斯、新年音樂會交相輝映,建隊節、科技節、藝術節精彩紛呈,德育活動濺起朵朵浪花。
同樣堅守“誠勇”初心的,還有呈序列、重實效、有亮點的儀式教育。一年級入隊儀式激勵新隊員繼承紅色傳統,傳承紅色精神;三年級成長儀式引導學生懷揣感恩之心,不負少年之志;六年級畢業典禮助力學子學問無盡,上下求索。
4.建筑與景觀:百年歷史的見證者。
錫師附小老校區有一棵百年懸鈴木樹。穿越時間長河,這棵百年古木始終根深葉茂,郁郁蔥蔥,庇護一代又一代錫師附小人茁壯成長,蓬勃發展。學校師生將這“樹”與“人”的故事譜寫成歌,深情傳唱。曾經如詩的一切,而今一切如詩。步入錫師附小新校園,百年鐘樓、述之科學館、風雨連廊,三大建筑景觀巍然矗立,綿延附小故事,傾訴育人情懷。
穿越滄桑,路在腳下;日生不滯,前行不止。錫師附小將踐行“為黨育人,為國育才”的使命,做無錫教育的領跑者,做江蘇教育的先行者,做中國教育的奮斗者。讓這份“誠勇”情、“樂學”意,始終滋養兒童,實現兒童完整生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