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銀銀
2021年7月16日,大連海事大學東山禮堂內,第36屆遼寧省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的布展現場,參賽選手們都在緊張地張貼作品海報,組裝調試參賽作品。
在凌源市第二中學的作品展示區,學校科技輔導教師王昭寧有些著急,本應帶著作品早早候場的參賽學生張昊茵還沒有出現,他不時盯著手機屏幕,又看一看入口處。過了一會兒,他終于看到了張昊茵的身影,與她一同出現的,還有一個看上去體積頗大、質量超重的箱子。
張昊茵的參賽作品是“生物顯微圖像遠程共享系統”,并不需要大型器材,箱子里是什么?不僅是王昭寧,其他參賽選手的腦海里也滿是問號。張昊茵不慌不忙地來到自己的展臺前,小心翼翼地從箱子里搬出一塊21寸的電腦顯示屏。原來,她想將用于顯像的手機屏換成電腦顯示屏,讓裝片的觀測圖像與數據更醒目。
這個大大的顯示屏吸引了評委的目光。張昊茵可不是用它來“充門面”的,對評委提出的問題,她從容自若,頭頭是道,演示了如何將顯微鏡下生物裝片的圖像在電腦顯示屏上顯示。流暢的操作贏得了評委的一致點贊。最終,“生物顯微圖像遠程共享系統”榮獲本次大賽一等獎。
張昊茵是班級的生物課代表,也是學校科技社團的一員。“生物顯微圖像遠程共享系統”創意的產生,還要從她熱心幫助同學調試顯微鏡說起。
“做生物實驗需要用到顯微鏡,我從小就對顯微鏡很感興趣,對它的操作很熟練。但很多同學并不熟練,所以我經常幫他們調試。在觀察細胞的時候,顯微鏡里的世界特別小,如果能將其呈現在大屏幕上,就可以方便大家觀察了。”張昊茵發現,隨著實驗課程越來越受到重視,學習生物時,顯微鏡的實驗課程課時大幅度增加。
然而,用于教學的顯微鏡價格昂貴,一般學校的設備配置數量有限,同學們需排隊使用。顯微鏡功能單一,教學內容局限性大,不能對實驗現象、過程保存。演示實驗無法讓全班同學近距離同時觀察實驗的進展,因此,需要實時圖像共享系統來配合實驗教學。但受限于顯微鏡的專業特點,現有的專業級共享系統不僅需要使用專業軟件,還要部署專用硬件,這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財力,一般學校無力承擔。此外還存在布線困難、不易維護等問題。
利用課余時間,張昊茵借用當下流行的網絡直播概念,設計搭建了一套基于無線局域網的實時顯微圖像共享系統,該系統包括電子目鏡、圖像整合端(筆記本)、本地局域網流媒體直播服務器(OBS)。電子目鏡采集顯微鏡圖像并將其傳輸至筆記本電腦,利用OBS實現無線局域網推流,手機或平板電腦就能接收實時的顯微鏡圖像。
想要顯微鏡在大的顯示屏上成像,看似簡單實則復雜。顯微鏡是光學儀器,不能換一個攝像頭就完事。為了選擇合適的攝像頭,張昊茵先后試用了球面鏡、魚眼鏡等9種攝像頭,然而,攝像頭與顯微鏡的焦距不一致,結果往往以失敗告終。不是沒有過放棄的念頭,但作為一個完美主義者,她“不希望自己的作品留下遺憾”,經過三天的對焦,顯微鏡下的圖像終于在手機屏幕上清楚地呈現。為了以防萬一,張昊茵又進行了多次實驗,確保每一次都能成功成像,這才松了一口氣。
眼看遼寧省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就要到了,在手機上成像雖然方便,但成像效果并不理想。看到家中的電腦顯示屏,張昊茵便臨時起意,三下五除二就將其拆下來搬到大賽的現場,給了所有人一個驚喜。
赤子之心,弘揚傳統文化
在科技社團中,“生物顯微圖像遠程共享系統”“創意紙巾收納盒”“智能飲水機”等作品的設計提升了張昊茵的創新能力,天文觀測活動則讓她對頭頂的這片星空有了更多期待與向往。
除了參與社團的日常觀星活動,張昊茵經常翻閱與天文有關的書籍,觀看天文科普視頻,在這個學習過程中,她發現不同文明對星空的不同解讀形成了不同的星空文化。中華文明源遠流長,先人將古代社會與傳統文化映射到漫天星斗,建立了與西方星座完全不同的星官體系,體現“天人合一”理念的中國傳統星象是歷經千年留傳的世界文化瑰寶。
有一次,張昊茵觀看完一部國外星空科普片后,產生了靈感:“人們對有關星座的文化或多或少有些了解,但對中國的星空文化,比如三垣二十八宿這種含義等卻不太熟悉。我們是否也能制作介紹中國星空故事的科普片?”于是,她與社團的伙伴們一起,收集、整理素材,并將其形成文字稿,最后將中國傳統星象的資料在萬維望遠鏡軟件平臺(WWT)進行了可視化的呈現,制成《中國星空》。
不到5分鐘的《中國星空》,從主題確定到完成,歷時三個月,由32個或購買或拍攝的素材剪輯而成。除了美麗的銀河、閃爍的群星,張昊茵還收集了二十八宿等素材,試圖通過人們熟知的天象故事形象地介紹中國傳統星官,讓大家輕松愉快地熟悉古天文的基礎知識,讓更多人對古天文產生興趣。
得知這部作品在第二屆中國國際科普作品大賽中榮獲二等獎,張昊茵的媽媽忍不住為女兒驕傲:“她從小就關注中國傳統文化,這次的作品是一次不錯的嘗試。”
張昊茵擅長的可不只這些,鋼琴10級的她隨手就能將琴鍵上的音符匯成美妙的旋律,國畫、書法也都是她業余時間的放松方式,翻閱各種科普書籍增加了她各方面的知識儲備,科技創新活動的積極參與讓她學識更廣,文化成績也一直在年級中名列前茅。因為一次生病的經歷,張昊茵便立志要成為一名外科醫生:“我覺得這項工作可以幫別人減輕痛苦,雖說很累,但我覺得治病救人會令我很快樂。”張昊茵的媽媽也對她寄予了希望:“她做事很執著,只要自己喜歡的事,不管多苦多累都能堅持并一定能做好。我也相信她能做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