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某公司職員一個月遲到三次被扣3000元,向安徽電視臺尋求幫助。2022年1月4日,電視臺記者上門核實,被該公司拒之門外。記者在門外遇到公司股東,卻被罵“滾蛋”。1月6日,記者再次來到公司,發現大門緊鎖。據悉,遲到被罰3000元的當事人已申請勞動仲裁。
實施勞動管理,是企業和雇主的合法權益。但是如果真的有理,何須對記者怒吼“滾蛋”?遲到一次罰款一千,看似是一樁職場奇葩小事,但它引發的網絡關注度卻很高,在當地更是引起了熱烈討論。
罰款的本質,是一方對另一方經濟資源的單方剝奪。根據立法及行政處罰法的相關規定,對財產的處罰只能由法律、法規和規章設定,顯然,我國法律目前并未賦予企業罰款權。
國務院于1982年4月10日頒布的《企業職工獎懲條例》曾經規定了企業對職工給予行政處分和經濟處罰的適用情形,但是該條例帶有強烈的計劃經濟色彩,已于2008年被宣布廢止。但是,用人單位不是法外之地,這給日常監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企業罰款必須依據企業的規章制度。
(摘自“光明網”2022年1月10日)
素材解讀
1.保持理性。企業為加強管理,對遲到等違反勞動紀律的行為予以適當的處罰是應該的。但是,遲到一次罰一千,有失公允,有失分寸,處罰的數額太大,讓人難以接受。企業不是法外之地,罰款不能任性。我們做任何事情,都要保持理性。
2.依法辦事。遲到被罰3000元的當事人,向有關部門申請勞動仲裁,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這是非常正確的做法。我們的社會是一個法治社會,遇事要冷靜,不能沖動。依法辦事,才是解決問題的正常途徑。
適用話題
公平正義 保持理性 把握分寸 監督管理 依法辦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