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醫學科學院腫瘤醫院主任醫師、教授 王靖
手術是多數乳腺癌患者治療中最重要的一步。術后,經常有患者來咨詢:是否還要定期做鉬靶?術后手術區域隱隱作痛,是復發了嗎?……鑒于此,現將針對乳腺癌患者術后常見的幾大疑問作詳細解答。
美國的一項研究表明,乳腺癌死亡率的下降,有一半(28%~65%,不同模型算法出來的數值不同)的功勞歸于鉬靶篩查;另一項來自國際癌癥研究機構的研究表明,50~69 歲女性接受鉬靶篩查,乳腺癌死亡風險平均降低接近四分之一。
對于一側已經患乳腺癌并接受全切手術的女性來說,另一側乳房再次患癌的幾率高于未患癌女性,約是一般女性的2 倍以上。一項納入美國21.3萬患者的研究發現,女性一側患癌后,另一側5、10、15、20年患癌的累積比例分別為1.9%、4.6%、7.6%、10.5%。其中年齡小于40 歲、激素受體陰性等,是增加對側患癌的風險因素。
所以,對于一側接受全切的女性來說,定期鉬靶復查的目的是篩查另一側乳房。
隨著乳腺外科手術的發展,保乳手術目前已經成為大多數乳腺外科醫生和患者首選的手術方式(符合保乳指征的患者)。近幾年發表的研究發現,保乳患者的總生存率優于全切患者,但保乳+放療后的復發率還是較全切患者高一點,所以對于保乳患者來說,雙側乳房都應定期鉬靶檢查。
至于檢查的頻率,目前沒有明確的規定,可以參考一般風險女性鉬靶篩查頻率,1~2年做1次鉬靶。建議與CT、胸片等存在射線的檢查間隔開,從而降低身體短時間內接受射線的劑量。
由于乳腺及其淋巴引流的生理結構特點,乳腺癌的手術涉及到乳房、胸壁、腋窩,通常術區較大(如改良根治術、單純乳房切除術、腋窩淋巴結清掃術等)。由于切除病灶時,乳腺周圍的皮神經在術中被離斷且神經生長緩慢,術后術區的感覺一般以麻木為主,通常不會感到劇烈的疼痛。但也有不少患者發現,即使傷口已經愈合良好,術區依舊不時會隱隱作痛,并擔心癌癥復發而感到焦慮。
其實,術后疼痛并非由于復發,有可能是“乳腺癌術后疼痛綜合征(PMPS)”所引起。這是乳腺癌術后出現的一種慢性疼痛,一般以術后3個月內疼痛癥狀最為明顯,疼痛最長可持續9年,發生率約為4%~56%,嚴重時可影響生活質量。其好發于37~57 歲左右的女性,腫瘤位于上象限的患者,行腋窩淋巴結清掃術的患者,接受化療及放療的患者。
由于每個人對疼痛的感受不同,乳腺癌術后疼痛綜合征在每個人身上的表現也各不相同,多以麻木、針刺樣、電擊樣疼痛為主,受力后疼痛多見。
緩解乳腺癌術后疼痛綜合征建議可參考以下方法:
1.止痛藥。術后可以使用短期止痛藥,以緩解急性疼痛癥狀。
2.冰敷。冰敷時注意頻率和時間,每次20分鐘,每隔6小時1次。
3.按摩??梢园凑疹^、頸、胸、腹、腰、背、大腿、小腿、雙足等順序,循序放松全身肌肉,每日3 次,每次15分鐘,緩解傷口帶來的劇烈疼痛和焦慮感。
4.腹式呼吸。由于手術切口恰好位于胸前,習慣胸式呼吸的患者可能會出現呼吸之間的皮瓣松離。因此,學會并使用腹式呼吸可減輕呼吸對傷口的影響。
5.輕按壓傷口。進行深呼吸或咳嗽之前,可提前輕輕按壓傷口,減少震動而引起的疼痛感。
重度疼痛及失眠焦慮嚴重影響日常生活時,請到醫院就醫,進行醫學干預。
在門診和病房,總會有一些患者拿著術后復查超聲的結果給我看,言語和眼神中充滿著惶恐和不安,其中一大部分都是在問:我的腋下怎么還會有淋巴結?那么,發現淋巴結就意味著腫瘤的復發嗎?
其實不是的。一般情況下,手術醫生會將需要清掃的腋窩淋巴結完全清除,但由于淋巴結的數量繁多且非恒定,而且形態大小不一,有些甚至肉眼難以察覺,所以會有小部分淋巴結無法徹底清掃,但對于腫大、質硬等可疑轉移的淋巴結,一般都能夠清掃干凈。所以,即使施行了腋窩淋巴結清掃手術,也仍有部分患者在復查時會探及腋窩淋巴結。
如果在復查中,影像學檢查發現了淋巴結,不管是前哨淋巴結活檢的患者還是腋窩淋巴結清掃的患者,都不要過于驚慌,可以從檢查描述中大致判斷淋巴結性質,影像學檢查發現的淋巴結,從其形態、質地、邊界、血流以及淋巴結結構等,可大體判斷是否為正常,還是因手術或炎癥刺激而反應性增生的淋巴結(這類淋巴結都不是惡性的)。
淋巴結增大并不一定是癌轉移或復發,炎癥或反應性增生的淋巴結也會增大,這些淋巴結多質軟,邊界清,淋巴門結構可見,淋巴結皮質、髓質分界清楚,血流信號不豐富,影像學報告也多是建議觀察或追隨。
癌轉移的淋巴結一般是邊界模糊或不清,淋巴門結構異?;蛳?,皮質增厚或皮髓質分界不清,血流信號豐富或雜亂,甚至發生淋巴結融合,在超聲或核磁報告中,提示考慮轉移(LNM)或建議穿刺活檢,這就一定要警惕了。
對于術后復查時發現可疑癌轉移的淋巴結,醫生一般會建議患者穿刺以進一步明確診斷,若確診為腫瘤轉移,可能需要再次手術或放療化療進行控制;如果并非為癌癥轉移,定期復查即可。
隨著癌癥篩查的普及和平均懷孕年齡的增加,育齡女性在生育之前被診斷出乳腺癌的情況越來越常見。而乳腺癌作為一種需要綜合治療的疾病,整個治療往往要經歷手術、放療、化療、內分泌治療及靶向治療等一系列過程,可能會對身體及生育能力產生長期的毒性影響。
如果是在接受乳腺癌治療后有生育打算的患者,以下幾點建議可供參考:
1.對于不需要內分泌治療的患者,手術及化療結束后的3年之內最好不要懷孕(因為腫瘤的復發轉移在前3年內的發生率相對較高)。
2.對于接受內分泌治療的患者,在5~10年的服藥期間應該嚴格避孕。當然,在內分泌治療期間是否一定不能懷孕,目前還存有爭議。如果患者生育意愿強烈,腫瘤較穩定且沒有復發轉移的跡象,這時如果考慮懷孕,則需要停止內分泌治療。
總之,要不要懷孕,需要患者根據自身的情況如年齡、身體狀況、生育意愿等仔細權衡利弊,是否值得為懷孕冒癌癥復發的風險而決定。
3.沒有生育意愿的患者,由于卵巢功能的恢復,即使沒有來月經,術后治療期間也可能意外懷孕,所以要做好相應的避孕措施。乳腺癌治療后絕經的患者基本不會再懷孕了,停經的患者雖然懷孕的概率比較低,但如果停經之后卵巢功能還可以恢復,就還有再次懷孕的機會。月經不是排卵和懷孕的必備條件,有些患者沒來月經也可能會排卵,也恰巧能夠受孕。但沒有了周期性的月經,子宮內膜厚度不夠,卵子可能不容易成功著床,導致不孕甚至流產。
據2020年圣安東尼奧乳腺癌專題討論會上提供的數據,大多數經過治療的乳腺癌患者懷孕后都能分娩出健康的嬰兒,且胎兒的長期生存沒有受到不利影響。(《家庭醫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