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東秀, 黃 健
(1.右江民族醫學院附屬醫院兒內科,廣西 右江 533000;2.江西省胸科醫院呼吸與危重癥醫學科,江西 南昌 330006)
急性下呼吸道感染是兒科常見疾病,發病率較高,是導致嬰幼兒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1]。臨床上常通過患者的生命體征和胸部影像學改變來判斷病情的變化,但這些檢查均存在一定的滯后性[2]。因此,臨床亟需尋找能準確診斷及監測下呼吸道感染患兒病情的生物學標志物。可溶性細胞間黏附分子-1(soluble intercellular adhesion molecule-1,sICAM-1)是介導白細胞與內皮細胞相互作用的重要黏附分子,在機體免疫應答反應、骨髓造血和腫瘤免疫中發揮重要作用,與呼吸道感染時肺部和支氣管損傷密切相關,已被確定為判斷急性呼吸道感染的預后標志物[3]。高敏C反應蛋白(high-sensitivity C-reactive protein,hs-CRP)屬于急性時相反應蛋白,可作為判斷感染發生和疾病是否處于活動期的標志物之一[4]。本研究擬對急性病毒性下呼吸道感染患兒血清slCAM-1和hs-CRP水平進行檢測,并分析其與患兒急性生理與慢性健康評分Ⅱ(acute physiology and chronic health evaluationⅡ,APACHEⅡ)和氧合指數之間的相關性,以期為監測急性病毒性下呼吸道感染患兒病情的進展提供依據。
選取2018年1月—2020年12月至右江民族醫學院附屬醫院就診并經相關抗體檢測確診的急性病毒性下呼吸道感染患兒136例,按照《諸福棠實用兒科學》[5]中的診斷標準將136例患兒分為輕中癥組和重癥組。輕中癥組:82例,其中男40例、女42例,年齡(5.8±2.8)歲,病程為(3.6±1.6)d。重癥組:54例,其中男28例、女26例,年齡(6.0±2.4)歲,病程為(3.7±1.6)d。另選取同期右江民族醫學院附屬醫院健康體檢兒童50名作為正常對照組,其中男24名、女26名,年齡(5.2±2.7)歲;體格檢查均無異常,血常規、肝功能、腎功能等檢測結果均正常。3組之間年齡、性別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輕中癥組與重癥組年齡、性別和病程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本研究獲右江民族醫學院附屬醫院倫理委員會批準。
1.2.1 納入標準 (1)診斷符合《諸福棠實用兒科學》[5]中關于急性病毒性下呼吸道感染的診斷標準,臨床表現為發熱、咳嗽、喉中痰聲等;(2)就診前病程<1周;(3)患兒法定監護人同意參與本研究并簽署知情同意書。
1.2.2 排除標準 (1)合并肺結核;(2)支氣管有異物;(3)肝、腎功能障礙;(4)有嚴重感染、發熱及鼻竇炎;(5)因精神疾病等原因不能或不配合治療者。
采集正常對照者體檢當日的靜脈血2 mL;分別采集所有患兒入院當日及進行常規治療1周后的靜脈血2 mL。分離血清,置于-20 ℃保存待檢。采用Jet-iStar3000免疫分析儀(杭州中翰盛泰生物技術股份有限公司)及配套試劑檢測hs-CRP水平。采用酶聯免疫吸附試驗檢測sICAM-1水平,試劑盒購自上海晶抗生物工程有限公司。嚴格按照試劑盒說明書操作。檢測所有患兒入院時的動脈血氧分壓及吸入氧體積分數,計算氧合指數。
根據患兒血清病毒特異性IgG抗體水平將患兒病程分為急性期和恢復期[6]。患兒入院時均處于急性期;當患兒血清病毒特異性IgG抗體水平為入院時的1/4時,判定患兒病情進入恢復期。
采用APACHEⅡ評估患兒病情,評分越高表示患兒病情越危重,死亡風險越高[7]。根據APACHEⅡ評分將患兒分為低危組(<10分,39例)、中危組(10~19分,57例)和高危組(≥20分,40例)。
采用SPSS 22.0軟件進行統計分析。對所有數據行正態性檢驗和方差齊性檢驗。呈正態分布的計量資料以x±s表示,2個組之間比較采用t檢驗,多組間比較采用方差分析。計數資料以例或率表示,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采用Pearson相關分析評估各項指標之間的相關性。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重癥組和輕中癥組急性期血清sICAM-1和h s-C R P水平均顯著高于正常對照組(P<0.05),且重癥組急性期血清sICAM-1和h s-C R P水平顯著高于輕中癥組急性期(P<0.05)。見表1。

表1 重癥組和輕中癥組急性期及正常對照組血清sICAM-1和hs-CRP水平比較
低危組、中危組、高危組血清sICAM-1和hs-CRP水平依次升高,各組間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不同APACHEⅡ評分各組血清sICAM-1和hs-CRP水平比較
Pearson相關分析結果顯示,急性病毒性下呼吸道感染患兒急性期血清sICAM-1和hs-CRP水平與APACHEⅡ評分均呈正相關(r值分別為0.79、0.70,P<0.05)。
重癥組急性期和恢復期血清sICAM-1和hs-CRP水平均明顯高于輕中癥組急性期和恢復期(P<0.05)。輕中癥組和重癥組恢復期血清sICAM-1和hs-CRP水平均低于急性期(P<0.05)。見表3。

表3 不同病情階段急性病毒性下呼吸道感染患兒血清sICAM-1和hs-CRP水平比較
Pearson相關分析結果顯示,急性下呼吸道感染患兒治療前氧合指數與血清sICAM-1和hs-CRP水平均呈負相關(r值分別為-0.54、-0.46,P<0.05)。
急性下呼吸道感染是兒童的常見病,發生急性下呼吸道感染后呼吸道分泌物易堵塞氣道,會對患兒健康產生嚴重危害[8]。據統計,因急性下呼吸道感染就診的患兒約占兒科門診量的39.0%~65.5%,因其導致住院的患兒約占我國兒科住院患兒數的24.5%~65.2%[9]。發展中國家患兒急性下呼吸道感染的發病率和病死率遠高于發達國家,是導致發展中國家患兒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10]。找到能及時診斷和反映患兒病情變化的指標對臨床制定治療策略至關重要,對降低急性下呼吸道感染患兒的病死率有積極意義。本研究結果顯示,急性病毒性下呼吸道感染患兒血清sICAM-1和hs-CRP水平與病情嚴重程度密切相關。
sICAM-1通過介導細胞間或細胞與細胞外基質的相互接觸和結合發揮作用,參與細胞的識別、活化和信號傳導等過程,是免疫應答、炎癥反應、凝血和腫瘤轉移等一系列重要生理和病理過程的分子基礎[11-12]。本研究結果顯示,急性病毒性下呼吸道感染患兒血清sICAM-1水平明顯高于正常對照者(P<0.05),且隨著病情的加重,sICAM水平不斷升高,當病情進入恢復期后,患兒血清sICAM-1水平降低。有研究結果顯示,當人體出現炎癥、哮喘、腫瘤或免疫排斥反應時,白細胞、淋巴細胞、血管內皮細胞和上皮細胞表面的sICAM-1表達增加,促進中性粒細胞的趨化和黏附,進而參與機體炎癥反應[13]。這可能是急性病毒性下呼吸道感染患兒血清sICAM-1水平升高的主要原因。hs-CRP是一種全身性炎癥反應急性期的非特異性標志物,在炎癥反應發生后的8~12 h,其水平會明顯升高[14]。有研究結果顯示,hs-CRP水平的變化在小兒肺炎的診斷中具有極為重要的參考價值[15]。本研究結果顯示,急性病毒性下呼吸道感染患兒血清hs-CRP水平顯著高于正常對照者(P<0.05),且重癥患兒明顯高于輕中癥患兒(P<0.05),恢復期患兒hs-CRP水平有所降低。另外,本研究急性病毒性下呼吸道感染患兒hs-CRP水平顯著高于薛海鯨等[16]的報道,不能排除部分患兒可能合并細菌性肺炎或支原體肺炎等其他類型的感染性疾病。
APACHEⅡ評分是目前臨床應用較為廣泛的一種評估患者病情嚴重程度的方法。本研究結果顯示,高危組和中危組急性期血清sICAM-1和hs-CRP水平明顯高于低危組,且高危組血清sICAM-1和hs-CRP水平高于中危組。Pearson相關分析結果顯示,急性病毒性下呼吸道感染患兒急性期血清sICAM-1和hs-CRP水平與APACHEⅡ評分均呈正相關(r值分別為0.79、0.70,P<0.05),與氧合指數均呈負相關(r值分別為-0.54、-0.46,P<0.05)。這提示通過監測急性病毒性下呼吸道感染患兒血清sICAM-1和hs-CRP水平可及時反映患兒病情的嚴重程度,為臨床治療策略的調整提供參考依據。
綜上所述,血清sICAM-1和hs-CRP水平可反映急性下呼吸道感染患兒病情發展階段和嚴重程度,可作為病情評估的重要參考指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