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 碩
(夏邑縣人民醫院,河南 商丘 476400)
兒科患兒為醫院患者中的一類特殊群體,因患兒對疼痛等刺激敏感度高、情緒起伏波動大,在臨床診療工作中配合度較低,加之家長易因過度擔心患兒病情產生緊張等不良情緒,增加了醫患糾紛風險,因此臨床應加強兒科診療過程中的護理措施[1-2]。人性化護理是一種強調以人為本護理理念的護理模式,不僅重視與疾病相關的護理措施,而且對患兒及家長心理需求也予以同樣重視,有助于增強醫患之間信任[3-4]。鑒于此,本研究探討兒科患兒應用人性化護理對提高患兒診療依從性的效果,現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選擇2019年5月至2020年7月于夏邑縣人民醫院接受治療的84例兒科患兒,依據護理方法不同分成對照組(42例,采用常規護理)和觀察組(42例,采用人性化護理)。觀察組中男25例,女17例;體重12~31kg,平均體重(21.51±3.13)kg;年齡4~11歲,平均年齡(7.15±0.23)歲。對照組中男26例,女16例;體重13~30kg,平均體重(21.49±3.11)kg;年齡5~10歲,平均年齡(7.19±0.25)歲。納入標準:患兒認知、交流能力正常;無危重疾病。排除標準:合并惡性腫瘤;患兒家長不接受問卷調查。兩組一般資料比較有可對比性(P>0.05)。所有患兒家長均已簽署知情同意書。
1.2 方法
1.2.1 對照組:實施常規護理,對患兒病情變化予以重點關注,若發現異常及時向主治醫師匯報;遵醫囑為患兒進行輸液、口服藥物等治療措施,叮囑家長相關藥物禁忌證、劑量,指導家長全程監督患兒規范用藥,指導家長保持個人衛生,避免交叉感染,同時告知家長飲食禁忌,為患兒提供科學飲食。
1.2.2 觀察組:采用人性化護理,具體措施如下:人性化護理環境:耐心詢問家長或患兒以了解患兒喜好,按照患兒對顏色的喜好布置床單、窗簾等,將內卡通畫張貼在病房墻壁上,并投放一些玩具在病房內;病號服根據患兒性別設計成不同顏色,且病號服有不同大小和圖案。人性化護理語言:使用幽默、親切的語言和患兒交流,并輔助使用身體撫觸等肢體語言,多給予患兒鼓勵和贊賞,如在寒冷的冬天接觸患兒皮膚之前先將手部溫度提升再接觸;注重與患兒家長之間的溝通,關注家長情緒變化,對家長因過度擔心患兒病情產生的焦慮情緒表示理解并予以疏導,將患兒治療進展及時告知家長,耐心解答家長心中的疑慮,指導家長正確的減壓方法。人性化注射操作:加強護理人員注射等操作的專業技術培訓,注射器針頭及注射速度根據患兒實際情況進行選擇,加強患兒輸液過程中的巡視工作,及時調整輸液速度,若發現異常及時處理;在進行注射操作時,聯合家長一起與患兒溝通,活躍氣氛,保持患兒放松,先對配合度較好的患兒進行注射,以起到帶頭鼓勵作用,對表現良好的患兒予以小紅花、玩具等獎勵。人性化健康指導:根據患兒性格、理解能力,耐心向其講解飲食、活動等方面的注意事項;對患兒家長進行健康教育,耐心講解疾病相關知識;鼓勵患兒多與其他患兒交流,根據患兒飲食喜好為其制定營養豐富的食譜。
1.3 評價指標:護理2周后,比較兩組患兒診療依從性,完全依從:能配合醫護人員完成相關檢查,對皮下注射、輸液等治療可完全配合;部分依從:能配合醫護人員完成相關檢查,對皮下注射、輸液等治療基本配合,偶爾有抵觸、哭鬧等表現;不依從:需要長時間安撫才可完成相關檢查,對皮下注射、輸液等治療經常有抵觸、哭鬧等表現。完全依從例數與部分依從例數之和占患兒總例數的百分比即為診療依從率。護理結束后,設計護理滿意度調查問卷,按照特別滿意、基本滿意、一般、不滿意4個等級,評估家長對護理人員服務態度、操作技能、病區管理、護理內容的滿意度,問卷總分為16分,評分≥13分代表特別滿意,評分≥10分代表基本滿意,評分≥6分代表一般,評分<6分為不滿意。特別滿意例數與基本滿意例數占家長總例數的百分比即為家長滿意度。
1.4 統計學方法:運用SPSS24.0統計學軟件分析數據,以%和n表示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等級采用秩和檢驗;以(±s)表示計量資料,組間以獨立樣本t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患兒診療依從性:觀察組患兒診療依從性為95.24%,高于對照組的78.57%,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1。

表1 兩組患兒診療依從性比較 [n(%)]
2.2 家長護理滿意度:觀察組家長護理滿意度為97.62%,高于對照組的80.95%,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2。

表2 兩組家長護理滿意度比較 [n(%)]
兒科患兒因年齡較小,語言表達能力較差,無法準確描述自身不適,且由于患兒身體尚處于發育階段,對疼痛承受度較差,在接受診療操作時常哭鬧不止,增加診療工作難度。常規兒科護理多從緊密配合診療進度方面提供相應護理措施,對患兒、家長心理關注相對較少,護理效果欠佳[5]。
本研究結果顯示,護理后觀察組患兒診療依從性高于對照組,提示人性化護理可有效促進兒科患兒診療依從性提升。分析原因在于,人性化護理中,通過了解患兒喜好,將窗簾、床單等布置成患兒喜歡顏色,并在病房內張貼卡通畫,放置玩具,根據患兒性別、年齡設置不同的病號服,能夠使患兒喜愛病房環境,減輕患兒對醫院的恐懼感,讓患兒產生溫馨的家庭感覺,從而建立良好護患關系,利于提升患兒治療依從性[6]。護理人員使用親切語言及身體撫觸等肢體語言,能夠更好拉近和患兒之間的距離,通過多給予患兒鼓勵和贊賞,可向患兒傳遞友好信息,使患兒更加信賴護理人員,進而更為配合診療工作的開展[7]。同時,人性化護理模式中注重對護理人員操作技能的培訓,如根據患兒實際情況選擇合適的注射器針頭,并調整注射速度,可減輕患兒痛苦,減少患兒哭鬧現象;注射過程中,聯合家長一起與患兒交流,營造輕松氛圍,可分散患兒注意力,且先對配合較好的患兒進行注射,能夠為其他患兒樹立良好榜樣,對表現良好的患兒予以小紅花、玩具等獎勵,可有效提升患兒診療配合度[8]。此外,人性化健康指導中,根據患兒性別、理解能力等采取針對性健康教育,防止不良事件的發生,并為患兒提供科學的飲食方案,利于提高患兒免疫力,加快病情康復[9]。本研究結果還顯示,護理后,較對照組家長相比,觀察組家長的護理滿意度較高,提示人性化護理可有效提升兒科患兒家長的護理滿意度。兒科護理工作中,因患兒年齡較小,往往不能準確描述自身發病過程,家長成為醫護人員與患兒溝通的橋梁,但部分家長因過度擔心患兒病情產生焦慮等負面情緒,易在護理過程中與護理人員發生糾紛,而人性化護理中更注重與家長的溝通,關心家長情緒變化,對家長擔心情緒予以理解,通過將患兒治療進展及時告知家長、耐心解答家長疑慮、指導家長正確減壓方法,繼而緩解家長焦慮心理,從而提升家長的護理滿意度。
綜上所述,人性化護理可有效提升兒科患兒診療依從性,提高家長護理滿意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