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沙
近年來,汨羅市委市政府按照政府主導、社會參與,尊重自然、生態優先,因地制宜、分類施策,科學規劃、統籌兼顧的原則,積極開展城鄉綠化,打造最美生態廊道,全力建設生態汨羅。自2018年以來,共完成省級重要生態廊道建設7條,共計872.9公頃;完成市級生態廊道建設7條,共計164.32公頃,完成縣級生態廊道建設10條,共計92.5公頃,為推動汨羅高質量發展作出了積極貢獻。
主要問題
廊道生態破碎、分散現象明顯。由于缺乏統籌安排,特別是對生態的重視程度不夠,造成了一些地區的景觀和自然區域破碎化,生態系統整體性和連通性持續減弱。縱橫交錯、四通八達的交通基礎設施,也對森林生態系統、濕地生態系統、農田生態系統和城市生態系統的物質循環和能量交換產生阻隔作用,降低了種群在不同的棲息地之間擴散和遷移到潛在棲息地的能力。未來幾年,汨羅市的交通道路建設仍然處于“大建設、大發展”的階段,交通基礎設施兩側的生態環境保護將面臨更為嚴峻的挑戰。
森林景觀效果有待提高。高速公路和鐵路兩側、江河兩岸仍存在綠化水平整體質量不高、缺乏整體的規劃和布局現象;沿線兩側還存在零星的裸露地、采石場、取土場、閑置地、邊角地等,迫切需要進行復綠和生態修復;沿線生態廊道范圍內的景觀效果單調、樹種單一,缺乏美和景,嚴重影響了汨羅市的區域形象。
森林質量較為低下。經過多年堅持不懈的努力,全市的森林資源雖然在數量上實現了較大的增長,森林的總體質量卻一直不高。水系、交通沿線生態廊道范圍內森林群落結構存在“五多五少”現象:即中、幼林多,近、成、過熟林少;純林多、混交林少;針葉林多,闊葉林少;單層林多、復層林少;低效林多,優質林少。這種狀況將會導致森林的生態防護功能減弱,抵御自然災害的能力下降。同時,森林也較容易遭受病蟲害和森林火災的威脅,嚴重制約森林生態系統的健康發展。
自然生態系統功能有待增強。近年來,汨羅市通過大力營造水土保持林和水源涵養林,有效地控制了水土流失。但是,由于人們生活、生產活動的長期影響,水土流失的現象依然存在。水系、交通沿線生態廊道范圍內公益林比例需要大幅度提升。各流域濕地生態質量有所下降,修復壓力大。由于人類活動對自然生態系統的干預增多,區域生態系統服務功能逐漸下降,局部地區出現了森林生態功能退化、濕地退化萎縮、生物多樣性降低、水土流失加重等生態退化現象。
對策建議
爭取政策支持。一是深化落實生態補償政策,進一步完善生態公益林管理機制,將生態廊道建設范圍內的森林全部劃為公益林進行補償。二是采取項目支撐,在安排天然林保護、長江防護林、森林撫育、造林補助、退耕還林還濕、礦山生態修復等生態建設工程和項目資金時,重點向生態廊道建設傾斜。三是深化集體林權和土地制度改革,出臺優惠政策,對生態廊道范圍內的林地、土地依法進行有序流轉,扶持各類社會主體參與生態廊道建設和管護。四是推行“生態審批”制度試點,凡涉及生態廊道范圍內的建設項目,除履行常規審批手續以外,還應履行“生態審批”手續,即審核項目建設是否符合生態保護政策,是否有科學可行的生態保護和補償措施,并對其進行事前、事中、事后全程監管督查。五是在水利、道路和其他基礎設施建設項目實施中,要為生態廊道建設預留空間,做到與工程項目同步設計、同步施工、同步驗收,確保生態廊道的完整性。
加強技術支撐。成立生態廊道建設總體規劃項目組,由林業部門有關專家組成,負責提供專業和政策咨詢,確保項目建設的科學性和可行性。加強生態廊道建設人員能力培訓,不斷提升生態廊道建設和管理水平。加大生態修復樹種和綠化更新樹種良種選育力度,不斷探索生態廊道建設和管理模式,全面推進生態廊道造林綠化。使用優質鄉土樹種,科學配置喬灌草植物,做到適地適樹;使用經權威、專業質檢機構檢測質量合格的良種壯苗,大力推廣容器苗造林,嚴禁使用無冠苗木,禁止移植古樹名木、重點保護的瀕危樹種和大樹造林。
拓寬資金渠道。一是加大對廊道建設資金支持力度,爭取省、市級生態廊道建設項目和補助資金。二是爭取整合林業、自然資源、水利、交通、鐵路、農業農村等相關部門生態建設資金,多渠道籌資,參與生態廊道建設。三是引進社會資本,鼓勵探索生態廊道多種建設模式,實行“誰建設,誰管理,誰受益”的管理機制,以調動全社會參與生態廊道建設的積極性。四是引進外資,合理利用世行貸款、世界自然基金會等相關項目資金用于生態廊道建設,拓寬項目資金來源。五是制定《汨羅市生態廊道補助資金考核管理辦法》,嚴格資金補助撥付制度,充分發揮資金效益。
加強宣傳推廣。加大社會公眾宣傳和科普教育,充分利用廣播、電視、報紙、網絡、微信、標識系統、培訓等媒體和傳播介質,廣泛開展形式多樣的宣傳活動,引導社會大眾共建生態廊道、共護生態廊道。做好政策解讀,讓社會各界了解生態廊道建設的政策與要求。
履行督查考核。建立生態廊道建設項目全過程監督機制,成立專門的監督隊伍,將項目籌備、施工建設、驗收、后續管護、資金使用等全部納入項目監督范疇,建立健全通報、檢查、監督、評價等制度,實現項目全過程、全方位監督。設立項目施工準入制,確保項目施工質量。
加強后期管理。建立生態廊道管護長效機制,按照“屬地管理、分級負責、責任到人”的原則完善管護機制,建設管護基礎設施,組建管護隊伍,確保管護資金,堅持不建“無主生態廊道”。推行專業隊伍管護、承包管護和家庭管護等靈活多樣的管護模式,延長管護期限,管護時間原則上不少于3~5年,管護評估合格后給予資金獎補,提升管護水平和管護效果。做好森林防火工作,重點區域內應建設防火林帶等防火設施,禁止一切商業性林木采伐,嚴厲打擊亂砍濫伐、毀林開墾、非法占用林地、草地、濕地等各種違法犯罪行為。建立健全檔案管理制度,所有與生態廊道建設有關資料文件全部歸檔,做到檔案有專人管理、專柜存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