卜聃 柯赟
摘要:內河航運具有單位承運主體運量大、單位質量物流成本低、單位運量能耗低等優勢。發展內河航運,轉變陸地交通貨運方式,可減少交通運輸產生的溫室氣體排放,再結合船運、港口、碼頭電氣化、智能化和數字化應用,將推進交通運輸行業的深度脫碳,實現雙碳目標。本文結合航運、港口建設運營的生態保護及節能降碳要求,提出內河航運系統的綠色低碳發展建議。
關鍵詞:內河航運;綠色低碳;港口
中圖分類號:U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7973(2022)03-0016-02
1港口建設運營對生態環境的影響
相對于航運的效率、安全、經濟等因素,我國內河航運特別是港口建設,對環境管理及環保設施的配套建設相對滯后。航運系統建設及運營對局部及流域的環境影響表現出長期性、復雜性。
港池開挖、航道炸礁、疏浚等施工作業,改變了岸線自然地貌,占用或破壞灘涂和濕地環境,硬質護岸的建造阻斷了水陸物質能量交換。水工作業增加了水體懸浮物濃度,破壞河床底質環境,改變浮游生物和底棲生物的群落結構。運營期,由于船只密集往來、生產作業頻繁,船舶及港區作業廢水、廢氣、廢渣排放,極易污染水域生態環境,污染物擴散遷移將對區域的大氣環境、聲環境、水環境產生影響。
除生態影響和污染排放外,港口作業及船舶航運的能源消耗及二氧化碳排放也很突出。對我國而言,要實現碳達峰就必須推動在交通、工業和建筑領域的深度脫碳。目前我國航運業溫室氣體排放占交通部門排放總量的6%~11%。根據國際能源署預測,未來全球交通運輸行業石油需求和碳排放增長主要來源于貨運,我國貨運排放增長降將占全球貨運交通碳排放增長量的90%。根據《內河航運發展綱要》,“到2035年內河貨物周轉量占全社會比重達到9%”。隨著內河周轉貨物量的增加,控制港口及航運業的能源消耗及溫室氣體排放,將極大助力我國實現碳達峰目標。
2綠色低碳港口體系的構成
綠色低碳航運以綠色發展、碳達峰碳中和觀念為指導,建設生態保護、資源合理利用、低污染、低能耗的新型港口及航運系統。將港口、航道、碼頭等科學布局、合理利用,把航運業發展和資源利用、環境保護有機結合起來,走能源消耗少、環境污染小、增長方式優、規模效應強的可持續發展之路,最終實現與環境保護和諧統一、協調發展。
綠色低碳航運體系建設是以生態航道、港口建設及新型船舶應用為核心,以環境監測網、科學研究和行業環境標準為支持的有機體系。
2.1生態航道和生態港口建設
生態航道和生態港口的概念是將自然、生態的理念融入航道和港口的設計和建設中,其目的是既能達到建設要求也能維持生態平衡,將對河流生態系統的影響降至最低。
建設的關鍵在于:①優化工程設計,將生態學的理念融入到工程的設計中,處處考慮工程可能對環境的影響,并在設計中消除可能存在的隱患;②采用新型施工工藝,包括生態護岸、生態護底、生態丁壩、新型炸礁工藝和新型疏浚工藝等;③應用新型材料,如以生態友好型材料建設水下建筑物,防止在水力沖刷作用下有害物質進入水環境。
2.2清潔能源推廣應用
推廣 LNG節能環保船舶的使用,探索發展純電力、燃料電池、氫能等動力船舶,取代柴油等化石能源的直接燃燒,降低溫室氣體排放。推廣太陽能、風能在港口港區的應用,電力自發自用余電上網,降低公共電網能源消耗。完善水上綠色綜合服務區、液化天然氣加注碼頭、加氫碼頭等綠色服務體系建設。推進船舶使用岸電,船舶污染物上岸接排處理。
2.3內河航運生態保護修復
嚴守生態保護紅線,將資源節約和保護環境的理念貫穿于內河水運規劃、設計、施工、養護和運營全過程,推進綠色航道、綠色港口建設。推進早期建設航運設施的生態修復工程,強化對重要生態功能區的生態保護與修復。實施港區綠化工程,引導港口采用多種措施開展陸域、水域生態修復。
2.4建立航運環境監測及環保管家制度
整合內河流域內的監測資源,連網成片,全面覆蓋,重點對內河港口、船舶、錨地、航道進行全面、長期、系統的監測。掌握交通運輸行業污染排放狀況、環境影響程度及范圍。在港口及航運行業推進環保管家制度,企業自行或委托第三方專業單位開展全過程、綜合環境管理,建立港區環境影響及節能減排排查、提質增效、常規監管、應急處置等環境管理制度。
建設重點以環境監測網長期積累的大數據為支撐,為港區環保戰略研究、政策制定、規劃編制、技術標準制定、監督管理、環保統計和科研等提供數據支撐和參考。環境監測網監測內容主要包括8個方面:①水環境監測,主要對常規水質指標和底質指標的監測;②大氣環境監測,主要對港口和船舶排放的廢氣的監測;③聲環境監測,主要對港口和船舶水上和水下噪聲以及振動的監測;④生態監測,主要對港口周邊.航道涉及水域的水生生物的群落結構、時空動態、魚類早期資源動態、魚類活動情況、多樣性變化進行長期監測;⑤應急監測,發生環境事故時進行應急監測;⑥特征污染監測.對航運業產生的特征污染物進行監測.可掌握航運業對長江污染情況;⑦危化品監測,對船舶運輸途中的危化品泄露進行監測,與應急監測相互配合;⑧遙感監測,利用遙感無人機技術,分析污染物擴散分布,適時配合應急監測、危化品監測、特征污染物監測等。
2.5科技創新解決行業發展問題
科學研究能為生態航道和港口建設提供新的設計理念、新型施工工藝和新材料的研發。科學研究能為環境監測提供先進的監測技術(如無人機采集技術、遙感監測技術、流動污染源監測技術等)、先進的監測方法、適用于航運業的環境和生態健康評價體系、生態修復技術等。科學研究還可為航運業標準的制定提供科學依據。
3政策建議
(1)踐行資源節約環境友好的綠色低碳發展。加強船舶港口污染防治。研究推動船舶排放控制區政策向全國內河延伸,完善排放控制標準。加快推進長江干線等重點航道沿線的港口船舶污染物接收轉運、化學品洗艙站、危險化學品錨地等設施建設和常態化運行,在重要庫湖區等封閉水域率先實行船舶向水體零排放。統籌推動既有碼頭環保設施升級改造和新建碼頭環保設施建設使用。加強重點水域智能化監測預警能力建設與監管。
(2)制定完善綠色港口評估體系。將可持續發展的理念貫徹到港口、航道的設計、建設和運營的各個階段。從能源消耗、溫室氣體排放、水體質量、空氣質量、生物多樣性、固廢管理、危險貨物管理、環境制度建設及管理等方面,建立綠色低碳港口評估體系。推進綠色航道、綠色港口建設。
(3)完善航運系統的生態環境與技術創新。加大港口、航道生態環境的資金投入 , 支持生態環境的基礎設施更新改造。加大技術創新投入,技術創新是綠色航運建設的靈魂 , 這對于企業來說 , 要積極加強產學研結合 , 要與高等院校、研究院(所)進行全方位綠色航運建設課題研究 , 提高航運、港口企業的核心競爭力。
4結語
發展綠色低碳航運體系符合中國生態文明、碳達峰碳中和發展理念。同時綠色航運的建設,可以取得經濟效益、社會效益與自然生態的和諧發展。建議交通運輸部、環保部等部委聯動協調,形成央地聯動、行業主導、企業責任制的工作機制,建立航運企業溫室氣體自主貢獻減排、廢物綜合利用、污染排放減量等激勵獎勵政策,支持并推動綠色低碳港口創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