樊娟娟
技法講解
“敘議結合”指在寫作的過程中,既敘述故事,又對此展開議論的一種方法。這種方法可以用在議論文中,讓文章既有事實論據,又有相應的分析說理,從而讓論證更充分;也可以用在記敘文中,增強文章的感染力,深化文章的主題。
使用敘議結合法,有以下三種表現形式可供大家借鑒:
一、開宗明義,提攜全篇
即在文章開頭就針對某個人物或事物提出問題,表達自己的觀點或評價,然后引出正文。如讓·喬諾《植樹的牧羊人》的開頭一段:“想真正了解一個人,要長期觀察他所做的事。如果他慷慨無私,不圖回報,還給這世界留下了許多,那就可以肯定地說,這是一個難得的好人”。開篇議論開宗明義、提攜全篇,奠定了文章的情感基調,順理成章地引出下文。
二、轉換銜接,承上啟下
一篇內容豐富的記敘文所敘的事例往往不止一件,將議論用于文中的轉換銜接處,能使上下文過渡更自然。如魯迅在《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中,先敘述了百草園生活的無窮樂趣,后交代了在枯燥乏味的三味書屋中的生活,二者間巧妙地插進了這樣一個過渡段:“也許是因為拔何首烏毀了泥墻罷,也許是因為將磚頭拋到間壁的梁家去了罷,也許是因為站在石井欄上跳下來罷,……都無從知道。總而言之:我將不能常到百草園了”,起承上啟下的作用。
三、畫龍點睛,深化主題
記敘文結尾的議論一般應做到總結全文、揭示主題,或意在言外,發人深省。如舒乙在《都市精靈》結尾這樣寫道:“這么看來,城市里無鳥無魚未必是好事。換句話說,城市里有沒有鳥、魚、獸,倒是一個不錯的衡量標準,首先是衡量人類意識的自覺程度,其次是衡量生活環境質量的優劣程度”。結尾的幾句議論,既總結了全文,又深刻地揭示了文章的主旨,實屬點睛之筆。
用敘議結合法寫作時,要遵循以下原則:“敘”要詳細、充分,“議”要精練、中肯。
牛刀小試
有種快樂叫“春風得意馬蹄疾,一日看盡長安花”;有種悵惘叫“一曲新詞酒一杯,去年天氣舊亭臺”。流水般的時光究竟帶走了什么,又留下了什么?
請以“成長”為話題,寫一篇作文。
要求:(1)題目自擬;(2)運用敘議結合法表達自己的真情實感;(3)不少于600字;(4)文中不得出現真實的人名、校名和地名。
示例作文一
不要給成長留下遺憾
◎何嘉怡
你生活在怎樣的家庭中?你干過家務嗎?你會整理自己的房間嗎?
自宋代以來,“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的思想就左右了人們的頭腦,認為所有行業都是低賤的,只有讀書入仕才是正道。雖然如今已是21世紀,奉行著“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狀元”的現代教育理念,但讀書考大學依然是孩子出人頭地、光耀門楣的最佳選擇。在父母眼里,“讀書”幾乎成為回避一切事務的正當理由。衣服不用自己洗,房間不用自己打掃,書包不用自己整理,甚至連飯都是爸爸媽媽端到桌子上……他們說的最多的就是“好好讀書,這些事情不用你做”。
也許一次、兩次這樣說我們還會覺得不好意思,還想自己動手去做,但當爸爸媽媽、爺爺奶奶都這樣說,天天、月月、年年都這樣說,我們還會介意嗎?那點兒僅存的、想自己動手的想法還在嗎?答案很明顯,不在了。因為我們已經在這種所謂的“愛”中逐漸喪失了動手能力,變得心安理得,變得自私冷漠。
《湖南日報》曾經報道過這樣一個大學生,高考時以優異的成績被北京一所知名大學錄取。這本來是一件令人高興的事情,沒想到上了大學以后,他很難適應獨立的生活,萬般無奈下,媽媽從千里之外來到北京陪讀。原來他自上小學后,學習以外的所有事情都是他媽媽及家人幫忙打理的,以至于進入大學后不會洗衣服,不會疊被子,不會整理床鋪,被學校通報批評。反觀時下這種家庭教育方式,為什么不讓孩子自己動手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呢?
良好習慣的養成與身邊的環境有很大的關系:做一些自己力所能及的家務,可以鍛煉我們的動手能力;做好生活學習計劃,可以鍛煉我們對時間的規劃能力……我們所做的一切都不是白費力氣,它們對我們的學習生活都有著或大或小的影響。
作為孩子,要敢于對大人說“我自己來”,讓自己獨立起來;作為家長,不要因為望子成龍而剝奪孩子的鍛煉機會,要善于對孩子說“你自己來”,從小培養他們的自理能力。
最后,我想對所有家長說:“讓我們自己來,不要給我們的成長留下遺憾”。
(陜西富平縣華朱初級中學)點評
小作者從生活實際出發,敘議結合,寫出了自己對當下家庭教育方式的思考,將一個有思想的中學生的形象呈現在讀者眼前,令人耳目一新。
使用范例
求學生涯的第一個書包,是我看著它“出落”起來的。母親打開炕頭的包袱,里面都有碎布片。
“來,咱給你做個‘集花書包’。”
聽聽,把花兒集中起來的書包,想想都好看得要命。我趴在母親盤著的腿上,看著她從碎布片里挑出顏色鮮艷的布片,拼成花朵樣,一針一針縫起來。炕上多了五顏六色的布花朵,再拼起來,就成了“集花書包”。我背著可驕傲了,這個書包比起那些富貴家庭里母親用一整塊布做的書包好看多了。
將貧窮的日子變成花的盛宴,沉淀在記憶里,這就是貧困的歲月里母親饋贈給我的禮物——開在心底永不凋零的花。
(節選自張亞凌《開在心底的花兒》)
示例作文二
成長路上
◎呂雨霏
成長路上的陪伴,有的短暫,有的久遠,有的在你身邊,有的溶入骨血。老樹于我,就是深入心靈的陪伴。
老樹長在我家對面的土坡上,打我記事起,它就已經樹冠葳蕤、樹干高聳了。它的樹皮干枯粗糙,低低講述著歲月在它身上留下的故事。
小時候,老樹下是我最好的樂園。春天,我抬頭看著老樹上長出的嫩綠新芽;夏天,我蹲在樹根處觀察木耳、青苔;秋天,我踩著飄落的枯葉聽它簌簌的響聲;冬天,我收集起散落一地的潔白的雪堆成可愛的雪人。老樹一直陪著我,給予我溫暖厚重的力量。
每次放學回家,我必定會經過老樹旁邊,常常大老遠就能看見它高聳的樹冠。大人們逗我玩,問我一個人回家怕不怕迷路,我總是自信地說:“沒事兒,我看見老樹的樹冠就找到家了。”每當我走到老樹附近,它就輕輕晃動樹枝,好像在歡迎我回家。
長大后,我開始有了壓力和煩惱。記得有一次,我和媽媽吵了一架,用力甩門后跑了出去,是老樹“攔”住了我,我緊緊地抱住它,老樹依然一言不發,只有葉片被風吹動的沙沙聲仿佛在安慰我。我內心漸漸平靜下來。
夕陽下,我和老樹的影子被拉得很長,時間仿佛定格在了這一刻,我和老樹如朋友般親密無間,亦如親人般不可分離。
后來,人們商量著推平土坡,于是,在電鋸尖銳刺耳的轟鳴聲中,老樹倒了下來,在那揚起的漫天塵土中,我眼前一片模糊……突然,一片濃綠的樹葉穿過層層塵霧飄到我眼前,我怔怔地接住它,感受到了那熟悉的觸感,忽然覺得心中有什么東西正在破土而出。老樹并沒有倒下,而是長在了我心中。
老樹的陪伴是無言的,卻足以給我的心靈以滋潤。
(陜西富平縣華朱初級中學)
點評
小作者以時間為序,寫出了老樹在自己成長中所起的作用:是自己一位無言的朋友。敘議結合法的運用,寫出了老樹對“我”的影響,對習作主題進行了升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