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鋒
古往今來,月亮一直是人們吟詠的對象,寄托了人們無盡的情思。月亮曾引起你怎樣的遐想?請以“月亮”為題,寫一篇作文。不少于500字。
月亮常是古人寄托情感的對象。在恬淡閑時、樂觀曠達的人眼里,月亮成了清幽雅致、悠閑自在的代名詞;而在遠離家鄉的游子眼里,月亮或寄托戀人間的苦苦相思,或蘊含對故鄉、親友的無限思念。寫作時,同學們可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1.認真審題,選擇合適的文體。從題目來看,可寫成具有一定寓意的記敘文,揭示月亮與人物、事件之間的某種內在聯系;也可寫成借物抒情或托物言志的散文,通過對月亮的描寫,表達自己對某人、某事、某理的一種思考;還可以充分發揮想象和聯想,構思一篇與月亮有關的童話寓言故事。
2.多維思考,確定寫作的方向。古往今來,月亮成為無數文人墨客內心情感的寄托物,有望月懷親的,有詠月思鄉的,也有托月抒懷的……同學們可借助古典詩文,弄清“月亮”這個意象常見的寓意和象征意義,然后結合實際生活,展開聯想,圍繞“月亮”,對所選的材料進行適當的取舍。
3.模仿課文,借鑒精妙的寫法。同學們可借鑒宗璞的《紫藤蘿瀑布》、賈平凹的《一棵小桃樹》、許地山的《落花生》等作品的寫作思路,學習布局謀篇的方法,寫出月亮的特點;特別是要寫出自己對月亮的獨特理解與感受,寫出人與物的相似、相通點,從而由物及人、水到渠成地揭示主題。
作文一
月 亮
◎劉芮希
悠悠萬古,長存不變的明月是永恒時空里的奇跡,常常引起人類的無限遐想。
在游子的眼中,月亮是鄉愁的象征。你看,杜荀鶴揮筆寫下:“遙知未眠月,鄉思在漁歌”;在詩人的眼中,月亮是思念的象征,你聽,李白在吟誦:“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而在我眼中,月亮是一只特別的收納盒。
兒時,我覺得月亮可真奇怪,有時候胖得像個圓潤的球,有時候瘦得像一絲細豆芽兒。我問奶奶:“月亮怎么一會兒胖一會兒瘦呀?”她笑盈盈地對我說:“噓!小聲點。天上啊,有一只天狗正吃月亮呢。”小小的我急了:“那月亮被它吃完了,天上就沒有月亮了!”奶奶慢悠悠地說:“它吃不完的。”原來,月亮是天狗的玩具啊。
上了小學,我在書本上學了許多關于月亮的古詩,無一例外都是思念家鄉的。我不明白,月亮就是月亮,一會兒胖一會兒瘦的,怎么又說承載了人們的思念呢?這時,月亮悄悄變成了傳遞思念的使者。
中學時,我跟隨爸媽到了新的城市,離奶奶家很遠。我望著夜空中溫潤的圓月,眼淚再也按捺不住了——我想奶奶了!那些深藏在詩句里的思念情緒把我包圍,我和詩人們悲歡相通了。
原來,月亮是一只特別的收納盒。它高懸夜空,我們的目光就是開啟這只收納盒的鑰匙。當我們的目光落在月亮上時,那些珍藏在盒中的記憶便會涌來,讓我們思念著故土,思念著親人,盼望著團圓……
夜深人靜的時候,當我們坐于窗下或信步于庭院時,不妨舉頭望月,月亮收納盒就會悄悄打開,那些過往的美好,會溫暖我們那顆因為思念而漸涼的心。
月亮啊月亮,你要幫我好好收著那些溫熱、溫暖、溫情!
(江蘇無錫市安鎮中學)
點評
作文構思巧妙,小作者以“悠悠萬古”四個字開篇,氣勢大開,然后筆鋒一轉,列舉了月亮的象征意義,說月亮在自己眼中是一只特別的收納盒。小作者按照成長的時間線,寫了月亮在自己眼中的變遷,最后落腳在收納盒上。結尾,情真意切地感嘆“月亮啊月亮,你要幫我好好收著那些溫熱、溫暖、溫情”,意味深長。
作文二
月 亮
◎陳慕予
月亮,可以說是最受古人偏愛的一個意象,古往今來許多詠月的詩句,或是直接描寫月亮,或是借助月亮抒發自己的情懷,其中,通過月亮來表達思鄉之情的詩句不勝枚舉。離鄉的人一看月亮,總能看見思念的人的身影。
月亮寄托著游子的鄉愁。夢回繁華北宋的丙辰中秋,蘇軾與好友們在密州縣府中歡飲達旦,場面熱鬧極了。蘇軾雖然笑吟吟的,但是眉宇間卻籠著一層淡淡的憂傷。他離鄉任職密州,與家人相隔千里,難見一面。而相隔不遠的弟弟蘇轍也因公事無法相見……酒過三巡,眾人已經盡興,賦詩吟誦。輪到蘇軾,他看了看天上的明月,思念之情涌上心頭,脫口而出:“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亦是中秋佳節,南宋的辛棄疾卻有不同的想法。自從南渡之后,他就被朝廷棄如敝屣。如此團圓佳節,辛棄疾孤身在江東,回想起這七年來向朝廷上書六次卻不得回應,心一點點涼了。明亮的月光落在庭院中,卻落不進他涼透的心。他揮筆寫下:“斫去桂婆娑。人道是,清光更多。”
隔著時空,王維正用欣賞的目光看著月亮。那是開元二十四年,王維終于卸下了宰相的重擔,歸隱輞川。一個新雨剛過的夜晚,王維披著輕如幻紗的月光在山中行走。皎潔的明月在松林間灑下清輝,清澈的山泉在石上流淌。在這淡泊寧靜的氛圍中,王維有感而發:“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
古人對于大自然的景物,天生有一種親切的感覺,自然萬物都可以“籠天地于形內,挫萬物于筆端”。月亮,讓古人們情有獨鐘。
若問我最喜歡哪句寫月亮的詩?必然是李白的“今人不見古時月,今月曾經照古人。”
那一輪照過古人們的月,如今正照著我,清清朗朗!
(江蘇無錫市格致中學)
點評
小作者知識儲備量豐富,脫離了千篇一律的校園生活,走出大同小異的情感視角。在他筆下,有豪氣干云的大情懷,也有青蔥少年的小細膩。
習作列舉了蘇軾、辛棄疾、王維三位詩人心中不同的月,讓我們從字里行間感受到中國文化的傳承,感受到歷史名人對少年的影響。最后,習作落筆到“今人不見古時月,今月曾經照古人”上,點出如今照著我們的明月正是曾經照過古人們的那一輪,以文化傳承收尾,構思巧妙至極。
延伸訓練
人在成長歷程中,會遇到種種阻礙,只有突破這些阻礙,才能不斷成長。當我們不夠自信時,要突破自卑的阻礙;當我們不夠勇敢時,要突破怯懦的阻礙;當我們需要溝通、需要理解時,要突破隔閡的阻礙……
請以“突破”為題,寫一篇作文。
要求:(1)立意自定,角度自選,文體不限,詩歌除外;(2)表達自己的真情實感;(3)不少于600字;(4)文中不得出現真實的人名、校名和地名。
思路點撥:提示文字重在引導學生回憶自己生活中的某個場景或某個時刻,體會成長,感悟收獲。寫作時,要善于挖掘生活中的細節,描述自己的親身經歷,抒發內心的真實感受。結尾應落筆到你從這件事中獲得的感悟上,讓讀者看到你的成長,從而緊扣主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