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炬成
(東莞城市學院,廣東 東莞 523419)
產業聯盟協同合作是國家技術創新工程的重要組成部分,在集聚產業創新資源、加快產業共性技術研發、推動重大科技成果應用等方面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產業聯盟通常包括研發合作產業聯盟、市場合作產業聯盟和技術標準產業聯盟等。目前產學研創新聯盟、產業技術創新聯盟、技術標準聯盟等都取得了較好的應用和實踐,為實現創新資源的集聚、擴散、累積和疊加發揮了重要作用。
隨著信息技術的迅速發展、技術研發的日益復雜以及創新周期的不斷縮短,企業由“封閉式創新”到“開放式創新”的轉變過程中,對創新來源、創新轉移方向和知識吸收傳播能力等方面都提出了新的要求[1]。當前聯盟網絡理論作為協同創新領域的一個研究熱點,在許多發達國家受到普遍重視,并逐步由理論研究向實踐應用推進[2]。產聯盟網絡為企業提供了一種從其他主體獲取創新資源的有效途徑,對建設以市場為導向、企業為主體、產業化為目的、產學研相結合的創新體系是一個很好的選擇。所以,研究產業聯盟如何在社會網絡視角下實現協同創新,為所有聯盟成員創造更大的經濟價值和市場機會,對企業以更加開放的姿態融入到經濟、科技全球化中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圍繞提升區域經濟和創新驅動發展,一些獨立第三方機構在政府支持下,通過整合政、產、學、研、資等資源,為政府和企業提供專業、綜合的決策咨詢和產業服務,形成具有鮮明特色的產業智庫和產業服務的集成提供商,見圖1。其中,以深圳市南山科技事務所為代表的產業聯盟綜合運營取得了較好的發展,該平臺運行十年來,在匯聚人才、整合資源、構建產業聯盟、聯動服務機構和決策咨詢等方面取得了卓越的成效,其綜合運營的19個產業聯盟以不同產業創新鏈條和創新支撐平臺交叉形成了一個具有復雜社會網絡結構的立體系統,產生了一個多路徑、多回路、多環節的資源集聚過程,獲得了區域創新資源的整合和產業競爭力的提升,這對我國建設和完善區域創新體系具有非常重要的借鑒意義。
1.1.1 社會網絡理論
較成熟的社會網絡的定義是由Wellman于1988年提出的“社會網絡是由某些個體間的社會關系構成的相對穩定的系統”,把“網絡”視為是聯結行動者的一系列社會聯系或社會關系。網絡成員有差別占有各種稀缺性資源,關系的數量、方向、密度、力量和行動者在網絡中的位置等因素,影響資源流動的方式和效率。強弱聯結、社會資本、結構空洞是社會網絡理論三大核心理論[3]。
1.1.2 產業聯盟網絡
聯盟建設在國家和區域創新體系中發揮著日益重要的作用,將社會網絡理論引入到戰略聯盟的研究中受到了學者和企業家們的普遍關注。基于網絡的資源觀認為企業不僅要重視內部資源的挖掘,而且企業間的聯盟對于知識的獲得特別重要。聯盟網絡會在不斷演化中逐漸形成聯系緊密的子網絡,以派系為載體,企業間會相互學習,繼而產生知識流動[4]。有更高密度的自我中心網絡、擁有更高強度的關系、占據更多的結構洞位置以及盡早加入大數據產業聯盟,均能夠促進聯盟成員企業的技術創新績效[5]。
網絡中不同的企業接近外部資源的程度和內部吸收能力的不同,導致利用外部知識的效果不同。產業聯盟發展的核心驅動是核心企業通過知識共享實現組織知識創新、提高產業聯盟的組織效率、進而實現提升聯盟成功率的最終目標[6]。產業聯盟能夠突破產業集群的地區限制,促進資源的有效配置,形成一個優勢互補和能力最大化的網絡[7]。綜合運營的產業聯盟是以第三方機構為中心的聯盟網絡,聚集了協同合作所需的信息、技術、資本等社會資源。
1.2.1 企業自發構建模式
企業自發型構建模式是指企業在開放式創新實踐的過程中,為了克服單個企業創新的局限性,突破產業共性技術難題,由核心企業聯合上下游企業、高校、科研機構及其他組織機構,依托產業創新鏈和合作創新關系所建立起來的產業聯盟。企業自發組織型產業聯盟往往存在于競爭程度較高且相對成熟的產業,政府處于引導地位,核心企業處于主導地位,高校、科研機構和中介機構處于參與地位,其合作創新行為圍繞企業需要進行,企業承擔大部分的市場風險。
1.2.2 政府引導構建模式
政府引導型構建模式是在政府有關產業聯盟政策的指導下,通過對產業環境和技術環境的分析,確定重點支持產業領域,通常包括關鍵共性技術、重大新產品開發和技術標準制定等領域,通過科技計劃的形式,引導企業、高校、科研機構和其他組織機構以合作的組織形式建立產業聯盟。政府引導構建的創新聯盟更能體現國家的戰略部署,是以完成國家發展規劃為目標。在政府引導型開放式創新聯盟中,政府處于核心地位,企業、高校、科研機構和其他組織機構形成一個創新共同體和利益共同體,相互關聯、相互支持。
1.2.3 高校和科研機構主導構建模式
高校和科研機構主導型構建模式是以大學、科研院所重點學科為載體,以原創性成果為導向,強調知識創新和技術創新相結合,解決關鍵共性技術問題,并與企業建立起長期穩定的合作關系。在政府的政策鼓勵和資金投入的引導下,當高校、科研機構和企業等多方達成合作創新協議時,各方發揮自己的特點和優勢。這種模式的重要特征是能夠認清當前科技發展的趨勢,瞄準當期急需解決的重大問題。多個高校和科研機構主導構建的產業聯盟通過跨學科交叉融合,形成一種立體網絡化的開放式產業聯盟。
第三方機構綜合運營構建模式是在政府相關職能部門的指導和支持下組建、運行的開放式創新聯盟,集專業性、學術性和聯合性于一體的非營利性服務型松散聯合體。第三方機構作為產業集成服務提供商,圍繞區域經濟和科技發展的需求,提供產業分析、行業報告、園區規劃、政策制定、產學研合作、科技孵化等綜合服務,充分發揮互聯優勢,為產業聯盟健康發展提供智力支持。從第三方的視角更全面客觀地分析現有聯盟發展現狀,發現聯盟運行的優勢和不足。積極關注地區經濟和科技的最新發展動態,以務實的作風以及高水準的專業化能力促進開放式創新聯盟的發展。第三方機構充當信息橋形成一種弱關系,能夠跨越組織邊界獲取信息和資源,同時將自身嵌入到聯盟網絡中,產生一種基于信任的網絡結構。同時,在聯盟網絡中充分發揮其結構洞優勢,獲得維持自身發展的價值,進而形成一個強大的社會資源網。
第三方機構在運營產學研聯盟的過程中,以知識服務為抓手,以合作為重點,以產學研聯動為依托,以產業共性和關鍵技術開發為突破,憑借獨特的創新機制和豐富的活動,吸引企業、高等院校和科研機構的參與,形成開放式的產業聯盟網絡。基于第三方綜合運營的產業聯盟,第三方機構作為各產業聯盟總秘書處,以獨立第三方機構的優勢,成為運營聯盟的主導力量,如圖3所示。
第三方機構綜合運營構建模式重點關注產業共性技術開發與服務、產業關鍵技術的研發與突破和資源共享平臺的建立與運營,充分體現知識服務功能。第三方機構提供的是全面的綜合性服務,充分調動聯盟成員合作的積極性,促進區域和產業的發展。隨著以解決產業共性問題為目標的產業聯盟的建立和運營,產業聯盟作為科技服務的創新形式,逐漸成為推動產業發展的重要力量。聯盟深入挖掘企業的共性需求,為科技服務機構的發展提供了廣闊的市場空間。借助產業聯盟這一網絡結構平臺,為數量眾多的企業提供批量化、系統化、低成本、覆蓋全面的高端產業服務。
第三方綜合運營的產業聯盟網絡結構,主要包括企業、高校、科研院所、政府、資本、中介結構等其他組織機構,以深圳市南山科技事務所綜合運營的19個產業聯盟為例(如圖4所示)。第三方機構和單個聯盟的理事會成員處于聯盟網絡的核心位置,并通過強關系和弱關系的相互交織,形成一個嵌入式的產業聯盟網絡。由網絡嵌入性到關系嵌入性,企業傾向于與不熟悉的合作方建立網絡關系,投入到聯盟網絡的資源較少。相反,為了利用網絡成員已有的技術知識和經驗,企業必須承諾投入較多的資源,與網絡成員建立高度的信任關系[8]。同時,第三方綜合運營的產業聯盟相應提高網絡的聚合度,并縮短網絡平均路徑長度,降低溝通協調成本,進而促進其合作績效。
第三方綜合運營的產業聯盟具有如下社會網絡特征:
1)聯盟成員的多樣性和交互性。每一個結點都有不同性質的成員,不同的結點之間可以相互交叉,在原有強關系的基礎上通過多樣化的交互連接形成廣泛的弱關系,能夠使強關系和弱關系發揮最大的作用。
2)聯盟成員的嵌入性。通過聯盟內部、聯盟與聯盟之間的結點連接起來,使得聯盟成員積累的資源都嵌入到多維立體的網絡結構中,為結點合作提供途徑和環境。
3)產業聯盟網絡的結構洞。處在結構空洞位置的第三方綜合運營機構具有信息優勢,占據結構洞的聯盟成員能夠獲得更多的無冗余信息,形成相對控制優勢,快速取得互補性的知識和技術支持。
獨立的第三方機構通過構建產業共性技術開發體系、知識服務創新體系和產業技術信息咨詢服務平臺,為聯盟成員提供全方位、體系化、綜合性的服務。第三方機構的核心任務是以推進聯盟技術進步和產業化為目標,建立上下游、產學研信息、知識產權等資源共享機制,建立與政府溝通的渠道及人才培養、國際區域合作平臺,推動標準、評價、質量檢測體系的建立,促進成員單位的自身發展,提升產業聯盟的整體競爭力。獨立第三方機構綜合運營多個產業聯盟,形成集專業性、學術性和聯合性于一體的服務型松散聯合體,具有單個聯盟或者行業不可比擬的資源優勢,各新興產業聯盟之間的頻繁聯動,使得跨聯盟協同的開放式合作不斷出現。
從實踐來看,以獨立第三方機構綜合運營的產業聯盟為區域企業提供了高質量的科技服務產品,促進了區域經濟的發展。通過第三方機構綜合運營多個產業聯盟所取得的成效來看,充分體現了模式的優越性和可行性。獨立的第三方機構利用其核心網絡資源優勢,減少了合作過程中的不確定性和協調成本,精心培育關系網絡和聯盟環境,為協同合作創造條件,形成其獨有的創新文化體系,推動聯盟成員之間溝通交流。眾多資源共享平臺的搭建充分利用了多源知識,在資源、創意等方面將聯盟成員的能力發揮到最大。政府支持是獨立第三方機構能夠成功實現綜合運營產業聯盟的關鍵,在與政府指導保持一致的同時使平臺的運行處于高效動態管理中,能夠及時發現機會、解決問題。
依托產業聯盟中所存在的各種正式和非正式的關系網絡,確保合作創新關系的維持和延續,企業應大量進行合作與信息交流,政府相關部門也應該積極引導企業、高校、科研機構、金融機構進行跨聯盟的合作,充分發揮獨立第三方機構在產業聯盟網絡中的優勢。在產業聯盟網絡發展的初期探索階段,本文在整合社會網絡理論主要觀點的基礎上,探索性地分析了第三方綜合運營的產業聯盟構建模式,具有一定的理論拓展和管理應用價值。但是由于受到客觀資料以及自身能力的影響,本文的研究依然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對構建模式和運行機制還需要進一步深入研究,第三方綜合運營的產業聯盟所取得的績效需要得到實際數據的支持,有待未來進行深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