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蔚
北京三月,陽和啟蟄,萬木迎春,生機盎然。
在春天里召開的十三屆全國人大五次會議和全國政協十三屆五次會議,聚民意民情,匯民智民力,為中國在新一年發展繪就新藍圖。今年是黨的二十大召開之年,是進入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向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進軍新征程的重要一年。中國在2022年如何走好新的“趕考路”,可謂舉世矚目。
綜合研判國內外形勢,今年我國發展面臨的風險挑戰明顯增多,必須爬坡過坎。五千多名全國兩會的代表委員說,越是困難越要堅定信心,只要全國上下畢力同心、苦干實干,中國經濟這艘巨輪就會無懼風浪,在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新航程中行穩致遠。
3月5日,全國人大五次會議開幕當天,李克強總理向大會作政府工作報告。報告說,2021年我國國內生產總值增速超過預期,達到114萬億元,增長8.1%,全國財政收入突破20萬億元,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實際增長與經濟增長基本同步,城鎮新增就業1269萬人,居民消費價格上漲為0.9%,貨物進出口總額增長21.4%,市場主體總量超過1.5億戶。這些沉甸甸的數據,充分展示了過去一年我國發展取得的新的重大成就。
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研究員胡敏分析說,2020年,我國GDP規模101.4萬億元,2021年達到114萬億元。一年之間,我國GDP增加了13萬億元;如按美元匯率計算則增加了3萬億美元,相當于G20排名第6、7位國家的經濟總量水平。更難能可貴的是,這樣的成績是在新冠肺炎疫情嚴重沖擊世界經濟、國內經濟依然處于恢復發展的艱難進程中取得的。這是一份在極其復雜的國內外形勢下,黨和政府帶領人民共同奮斗取得的好答卷。這再次說明,中國經濟的韌性很強、發展后勁很足、市場可開掘空間很大,我們完全可以對中國的未來充滿信心。
究竟該如何看待今年的預期增速目標?李克強總理在大會閉幕后回答中外記者提問時指出,今年經濟確實遇到了新的下行壓力和挑戰,各種復雜環境在變化,不確定因素增多。政府工作報告提出國內生產總值實現增長5.5%的目標,即中國百萬億元量級以上的GDP,有一個5.5%的增量,就相當于一個中等國家的經濟總量。實現5.5%左右的增長,這是在高水平上的穩,實質上就是進,是不容易的,必須有相應的宏觀政策支撐,以及配套的金融、就業等多項舉措。
在全國人大五次會議首場“部長通道”上,國家發展和改革委主任何立峰、財政部部長劉昆和農業農村部部長唐仁健也用有底氣的回答,給實現今年的經濟增長目標帶來了充足的信心。
何立峰說,實現今年經濟社會發展目標有很多有利因素。黨中央、國務院前瞻性地進行了透徹分析,并作出具體部署安排,將繼續實施大規模的減稅降費,針對中小微企業、制造業企業先行出臺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國家發展改革委會同相關部門已出臺了支持工業發展18條政策、支持服務業發展43條政策。增值稅留抵退稅力度之大空前,金融機構加大對中小微企業、推進“雙碳”、企業設備更新改造等方面的支持力度,增加制造業中長期貸款。“從今年1、2月份的情況看,發電量增幅在6.7%左右,鐵路裝車貨運量較快增長,外貿出口保持兩位數增長,這是非常不容易的。”何立峰說,完全有信心、有決心、有基礎、有條件、有能力,繼續保持我國經濟運行在合理區間,實現全年目標任務。
劉昆表示,減稅降費是近幾年穩企業、保就業的一個重要舉措。今年政府工作報告提出的減稅降費措施,主要有四個特點:一是退稅減稅的規模歷史上最高,達2.5萬億元;二是支持方向聚焦制造業、小微企業;三是提前退還尚未抵扣的稅款,直接為市場主體提供現金流約1.5萬億元,同時堅決制止亂收費;四是幫助地方緩解減收壓力。

唐仁健表示:“目前我們糧食供給的總量是充裕的,沒有問題。我國人均糧食占有量現在已達到483公斤,比上一年增加了9公斤。所以,不管國際形勢怎么變化,我們有能力保證14億中國人民每天到點開飯,不餓肚子,而且飯碗能夠越端越穩,也吃得越來越好。”
國務院研究室副主任向東認為,把今年經濟增速預期目標設定為5.5%左右,是較為科學合理的。這符合現階段我國潛在增長水平,有利于引導預期、提振信心、凝聚發展共識。他分析說,2020年,考慮到疫情沖擊等因素,政府工作報告未提經濟增速具體目標,我國經濟實際增速為2.3%。2021年,政府工作報告提出6%以上的目標,最終實現8.1%的增長,兩年平均增長為5.1%。
全國政協經濟委員會副主任楊偉民委員指出,今年在高基數上適當調整增速目標符合實際。中國經濟潛在增長率仍在5.5%~6%之間,今年的目標設定更接近潛在增長水平,既是穩就業保民生防風險的需要,也體現了主動作為,堅持了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強調的“穩字當頭、穩中求進”。
“我國仍然處于發展戰略機遇期。”清華大學中國經濟思想與實踐研究院院長李稻葵委員認為,我國具有超大規模市場優勢,城鎮化和經濟地理再布局潛力巨大,還有億萬憧憬美好生活并為之辛勤奮斗的人民群眾。這是經濟長期向好的最大底氣。
“依法治國”、“從嚴治黨”,是今年年初人民網開展全國兩會調查時,500多萬網友投票選定的關注度排名前兩位的“兩會熱詞”。
最高人民法院院長周強在向大會作最高人民法院工作報告時說,2021年,各級法院審結一審刑事案件125.6萬件,判處罪犯171.5萬人。八類主要刑事犯罪案件持續處于低位,占全部刑事案件比重穩步下降,我國是世界上最安全的國家之一。
依法懲治腐敗犯罪是全社會關注的重點。2021年,秦光榮、王富玉等14名原中管干部受到審判。去年法院審結貪污賄賂、瀆職等案件2.3萬件2.7萬人,落實受賄行賄一起查,加大職務犯罪贓款贓物追繳力度,實際追繳到位596.6億元;首次適用刑事缺席審判程序審理程三昌案,裁定沒收外逃人員徐進、張正欣境內外巨額違法所得,對外逃腐敗犯罪分子雖遠必懲,讓外逃腐敗犯罪分子人財兩空。
周強還強調,人民法院對嚴重危害公共安全、嚴重影響群眾安全感的犯罪,對殘害婦女兒童、老年人等挑戰法律和倫理底線的犯罪,論罪當判死刑的,依法判處并核準死刑,堅決維護法治權威。今年將修改婦女權益保障法。全國人大有關部門已經起草并初次審議婦女權益保障法修訂草案,對婦女權益保障中的突出問題深入調研,在預防性保障、侵害處置、救濟措施、責任追究等方面完善相關規定。
加大懲治包括拐賣行為在內的殘害婦女兒童犯罪力度,是全社會的呼聲。全國人大代表、寶貝回家志愿者協會理事長張寶艷說,全社會都在呼吁嚴厲打擊人販子,甚至要求判處死刑。這樣的呼聲越來越高。她建議,買主量刑不應該低于拐賣罪,應該重于拐賣犯罪量刑。因為拐賣婦女兒童的行為實際上是綁架行為,同時還有虐待、非法拘禁、強奸等多種犯罪伴生,給被拐婦女兒童家庭造成了長期的精神傷害,所以應該最低參照綁架罪,至少十年起刑。她還建議,對新發案件拐賣犯罪分子(包括買主)應終生追責;對拐入地區相關部門建立考核機制,對于有新發生拐入案件的基層政府目標考核實行一票否決,基層政府主要負責人五年內不得提拔。
全國人大代表、溫州大學研究員蔣勝男帶來了《修改刑法第240條,提高拐賣婦女兒童罪收買者刑期的議案》 《關于推進全國多部門聯合打拐行動及后續救助系列工程的建議》等。她建議,由中央政法委牽頭,參照掃黑除惡專項整治活動,公安部打拐辦負責組織打拐活動,建立縱向聯動機制,推進全國打拐常態化。具體建議包括,完善以社區、鄉鎮為基礎的預防拐賣人口犯罪網絡,綜合整治拐賣人口犯罪活動重點地區;進一步加強信息網絡建設,完善全國打拐DNA信息庫,健全信息收集和交流機制,提高反拐工作信息化水平。
蔣勝男還建議,建立打拐行動后續聯動機制,對受害者的后續救助不可放松,讓查處的拐賣案件均得到及時有效的處理。她建議規定,凡收買婦女、兒童產生的婚姻、收養關系無效,不產生任何與婚姻和收養相關的權利義務;還應該明確收買地政府承擔救濟責任,救濟標準可參考國家賠償標準,期限為自被拐賣、收買之日至被解救之日;當地政府怠于提供救濟的,受害人或監護人可按照國家賠償的申請程序主張權利。
民之所盼,政之所向。優化生育政策是近年來廣受關注的熱點話題。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也提出,完善三孩生育政策配套措施,將3歲以下嬰幼兒照護費用納入個人所得稅專項附加扣除,發展普惠托育服務,減輕家庭養育負擔。
多位代表委員也圍繞優化生育政策相關問題,積極建言獻策。全國人大代表、上海社科院研究員張兆安說,當前年輕人婚育觀念變化、女性受教育程度提高、職場競爭激烈、孩子撫養成本高等因素,都會影響到生育政策的落地和人們的生育觀念。
他建議,在國家和地方財政支出中設立專項的生育獎勵資金,對生育第二胎或第三胎的家庭給予一次性財政獎勵;要加大減稅力度,根據每個家庭孩子數量計算個人所得稅免稅額度,并適當降低稅率或提高免稅額度。他還建議增加學前子女撫養專項附加扣除項目,減輕家庭養育壓力,提高育齡夫婦的生育意愿;實施生育補貼,給予生育二胎或三胎的生育激勵;同時加大保障性補貼,探索建立對二胎和三胎遞進式孕期保健補助、住院分娩補助、醫療津貼、托育津貼、教育津貼。
來自廣東惠州市的全國人大代表黃細花建議,托幼方面,可考慮實施入托兒所、幼兒園等費用由家長和政府財政各承擔一半;醫療方面,可進一步提高嬰幼兒入院治療報銷比例;還要加強對妊娠期女職工的勞動保護。“女職工應享受全額帶薪產假,且重返工作崗位時累計工齡。”黃細花還建議保障單身女性生育權,“隨著女性教育和職業發展水平的提高,我國城市里的大齡未婚女性也越來越多,其中不乏有能力和意愿去獨立撫養孩子的未婚女性,為此,國家衛健委、婦聯應出臺政策允許單身女性享有與已婚女性一樣的生育權利和福利”。
全國政協委員、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天壇醫院神經外科主任醫師張俊廷認為,目前國家放開三孩,但很多家庭考慮到培養一個孩子需要耗費大量精力和經濟成本,尤其是考慮到沒人帶孩子。對此,他建議各地因地制宜地出臺相關政策,降低生育成本,倡導第三孩免費上幼兒園,同時鼓勵一些大企業、單位提供免費的托育服務。
養老問題也是全社會關注的熱點。今年全國兩會上,全國政協委員、江蘇省政協副主席朱曉進建議,加快建立與老齡化社會發展相匹配的老齡工作管理機構。他說,第七次人口普查數據顯示,我國60歲及以上人口為2.64億,占總人口比重為18.70%;65歲以上人口為1.9億,占比為13.50%。按照聯合國標準,65歲以上老人占比14%-21%是中度老齡化,我國已經瀕臨中度老齡化的邊緣,按照目前增長態勢,到2030年我國將進入重度老齡化社會。
朱曉進指出,現行的老齡工作體制及運行機制與人口老齡化快速增長不相適應,還未形成上下貫通、管理有序的格局,難以適應老齡工作發展的需要。比如,目前我國的老齡工作體制仍是延續1999年以來中央確定的體制,涉及老齡工作的很多職能都分散在老齡委各成員單位,目前有民政、發改、工信、金融等30多家組成單位,各成員單位各司其職,看起來分工明確,但條塊分割造成各職能部門對老齡問題許多新情況反應不敏感或不予重視,以致各級老齡工作機構還普遍存在工作成效不高的問題。他建議,在國家層面設立老齡事業部,對老齡事務進行統籌管理。在國家改革啟動之前,可鼓勵一些發達省份試點先行,建立與老齡化社會發展相匹配的老齡事務管理行政架構,為人口老齡化公共治理提供經驗和樣板。
(編輯韋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