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偉良
1941年5至9月,浦東抗日武裝多批南渡浙東,開展敵后抗戰;1942年8月,三北(鎮海、慈溪、余姚3縣北部)游擊司令部成立,1944年1月改編為新四軍浙東游擊縱隊。這支中共領導的抗日部隊愈戰愈強,在抗日戰爭、解放戰爭、抗美援朝、解放一江山島等重大戰役中屢立戰功。
1941年4月,浙東淪陷,日軍燒殺淫掠,無惡不作。原駐扎浙東的國民黨軍194師、暫編34師和寧波警察總隊,在稍作抵抗后撤往后方。各種名目的游雜武裝和土匪隊伍趁亂蜂起,打著抗日的旗號割據一方,禍害百姓。此時,從浦東渡過來一支部隊,以國民黨“第三戰區淞滬游擊隊五支隊四大隊”、“蘇魯戰區淞滬游擊隊暫編第三縱隊”的公開名義,在三北地區與日軍真刀真槍地干,而對老百姓則秋毫無犯。很快,這支部隊的好名聲就傳開了。
浙東素有光榮革命傳統。全面抗戰爆發后,為挽救民族危亡,浙東地區黨組織迅速恢復,先后成立中共寧波臨時特別支部、浙東臨時特委、寧紹特委。1939年底,寧紹特委又分為紹屬特委和寧屬特委,不久改為特派員制,實行單線領導。三北地區淪陷后,地方黨組織積極組織抗日武裝。浦東部隊的出現,引起了地方黨組織的密切關注,對其進行暗中考察、試探、甄別。余姚黨組織派遣陳裕康報名參軍,加入“五支四大”,以了解這支部隊的底細。
浦東部隊的出現,同樣引起了駐浙東的國民黨第三戰區淞滬游擊隊宗德指揮部司令薛天白的注意,他把“五支四大”招至麾下,賜予“淞滬游擊隊第三支隊”番號,一為擴充實力,二為向上邀功。但同時又擔心“這支部隊有點紅”,就派出一批國民黨政工人員到部隊中去跟蹤調查。其中有一位是以教書為掩護、打入到其中的中共余姚地下黨員錢憶群。
浦東部隊南渡三北后,一邊奮勇抗日,一邊在積極地尋找當地黨組織。“五支四大”領導人蔡群帆對于薛天白派國民黨政工人員來部隊調查的伎倆,略施幾招便化解了。比如,他加大部隊訓練力度,長途奔襲、翻山越嶺、趟河過溪、夜宿山嶺等。幾天下來,那些跟隨的政工人員便受不住辛苦,紛紛溜之大吉。但有一位卻始終緊跟部隊,還四處找戰士談話,甚至到大隊長兼政委蔡群帆的住處訪問。這人正是錢憶群。錢憶群目睹了這支部隊里的官兵團結平等、愛學習、唱抗日歌曲、買賣公平等,還發現許多人除了帶槍還帶筆,普通戰士能講出革命道理。蔡群帆也在暗中觀察錢憶群的一舉一動。終于有一天,他們的雙手緊緊握在一起,一切都無需用語言表達,“我們是同志”。
三北地區姚慈接壤。中共余姚特派員張光得到錢憶群的情報,前往“五支四大”,通過相互介紹和深入了解,建立了橫向關系。同時,寧屬特委王文祥也派地下黨員戚銘渠、虞天石以國民黨龍山區署名義,假借慰勞,前去觀察“五支四大”的實情,不久也建立了橫向關系。從此,寧紹地方黨組織不斷向部隊輸送干部,幫助部隊開展民運、統戰工作,而部隊也選派干部幫助建立和鞏固抗日地方武裝,并攜手開展抗日游擊戰爭。1942年7、8月,中共浙東區黨委、三北游擊司令部建立,這支“有點紅”的抗日武裝匯入洪流,閃耀出奪目的光芒。
1945年2月22日晨,新四軍浙東游擊縱隊何克希司令員帶領部隊去上虞打一場解圍戰,司令部秘書長郭靜唐跟去前線。
郭靜唐,浙江周巷人,早年從事農民運動、鹽民運動和左翼文化運動,抗戰爆發后返鄉參加抗日救亡工作,曾擔任國民黨浙江省政府參議,因堅持正義遭國民黨頑固派猜疑,毅然投奔新四軍,擔任浙東游擊縱隊秘書長,還在浙東臨時人民代表大會上當選為浙東臨時參議會副議長。
此戰的對手,是偽36師3個團約4000余人。該股偽軍月初東竄上虞境內,意欲包圍并奪取上虞縣城,而此時的上虞城為國民黨軍田岫山部所占。為顧全浙東地區抗日大局、爭取田岫山抗日、打擊偽軍、保護城中百姓的生命財產安全,新四軍浙東游擊縱隊毅然派部隊救援、解圍。何司令和劉亨云參謀長率五支隊、警衛大隊和三支隊一部,從城北黃泥崗一線向偽軍發起進攻。

何司令身經百戰,郭靜唐則是第一次上前線,想看看中共軍隊的指揮官是如何指揮作戰的。郭靜唐對作戰并不外行,曾經在海北跟隨國軍指揮官一起到過前線,經常到離火線一二里的前線觀戰。何司令的腳步穩健而急促,一路談笑風生。上虞城方向的炮聲和槍聲響起來了,密起來了。部隊沿著靠山的小路向西北進軍,越走,炮聲槍聲越近、越密。聽到一聲炮響,郭靜唐不自覺地伏下身子,而何司令旁若無人,仍一路向前。
他們剛登上一個山頭,山下就槍聲大作。偽軍大概發現山頭上的新四軍指揮官,就密集向山頭射擊,子彈從頭頂飛過。郭靜唐找了一塊掩蔽地坐下來,何司令站在高處用望遠鏡觀察。過了不到十分鐘,何司令說:“前面的山頭,我們占領了!我們下去。”說完就大步流星往前趕。
郭靜唐后來在一篇文章中寫到當時的情景。“我的腦子里閃出‘身先士卒’這個成語,司令和參謀長真的上火線呀……我考慮了一下,沒有再上去的必要了,就在一個大墳堡后面和七八個當向導的老百姓一起躲下來……偽軍的火力一直封鎖著墳堡路口。我問老百姓怕不怕,他們回答不怕,反而自信地說,前面有何司令吶……”大約20分鐘后,封鎖墳堡的偽軍機槍啞火了。前方戰士用被單抬下來一個人,這個人就是政治部保衛科的邱子華。
戰斗結束,郭靜唐走下山,看到何司令與許多戰士在樹下坐著,指揮打掃戰場。老百姓擁擠在城頭,觀看被押著走過的一隊隊偽軍俘虜。郭靜唐看到何司令臉上并無勝利的喜悅,也許是邱子華的犧牲對他打擊太大。在路邊的百姓家吃過晚飯后,部隊當夜趕回駐地。一路上,老百姓自動在各家屋檐下掛出青油燈,為凱旋的子弟兵照亮前路。郭靜唐感慨:中共軍事指揮員在戰場上如此作為,老百姓對部隊如此擁戴,太讓我感動了。這樣的指揮官和部隊又有什么困難能擋得住他們呢?
1954年夏,浙東前線三軍總指揮張愛萍在確定解放一江山島戰役作戰部隊時,把目光投向于陸軍第60師。他介紹說,這支部隊的前身是新四軍浙東游擊縱隊,是一支很能打仗的部隊。抗戰期間,他們開辟了浙東抗日根據地。解放戰爭中,他們參加過宿北、魯南、孟良崮、豫東、淮海、渡江、解放上海等重大戰役。后又參加過抗美援朝,威名顯赫、戰功累累。
新四軍浙東游擊縱隊和地方干部北撤時達15000余人,主力一旅在漣水整編為新四軍1縱3旅7、8、9三個團共8500余人,歷經解放戰爭和抗美援朝,犧牲減員嚴重,雖多次補充,但從朝鮮戰場回國時只剩不足2000人。《浙東游擊縱隊發展沿革簡表》清晰地展現了這支部隊的發展脈絡,即:浙東游擊縱隊→新四軍1縱3旅→山東野戰軍1縱3旅→華東野戰軍1縱3師→20軍60師;三支隊(金蕭支隊)→8團→179團,四支隊(三北特務營、四明地方武裝)→9團→180團,五支隊(淞滬支隊)→7團→178團。以下擇要列舉這些部隊的顯赫戰績:
孟良崮上血肉長城。1947年春,國民黨軍重點進攻山東解放區,企圖消滅華東野戰軍,占領山東全境。我軍采取持重待機方針,以運動戰創造和捕捉戰機。陳毅、粟裕抓住稍縱即逝的戰機,于5月打響孟良崮戰役,華野9個縱隊全部投入,1縱擔任最關鍵的穿插、分割、阻擋、圍殲國民黨軍74師張靈甫部的任務,其中1縱3師7、8團,承擔分割、阻擋國民黨援軍65師重任;臨時歸1師指揮的9團和友軍一起死守60多里寬的重要陣地,正面分割敵25師與74師的聯系。5月14日凌晨,全線戰斗打響,戰況十分激烈。天馬山陣地事關圍殲張靈甫的關鍵要點,9團死守天馬山三晝夜,阻擊部隊幾乎傷亡殆盡。最后時刻,1師“獨臂師長”廖政國把剩余戰斗人員編隊,誓與陣地共存亡,堅持到圍殲任務完成。孟良崮戰役的勝利,從根本上扭轉了華東戰局。
打過長江去。1949年4月21日,解放軍開始渡江作戰。此前,渡江部隊分為東、中、西三個突擊集團,20軍60師被編入東突擊集團,于4月9日攻占大運河入江口要地三江營,后又攻占永安洲,拔除長江北岸敵橋頭堡,為過江部隊掃清了障礙。22日凌晨,178、179、180團渡長江在揚中登陸,直指丹陽,截斷京滬鐵路,沿金壇、溧陽、廣德緊追逃敵;5月18日進抵松江、莘莊,參與解放上海之戰。
露宿上海街頭。1949年5月25日晚,60師178團挺進上海市區浙江北路蘇州河南段,準備次日進入蘇州河北作戰,解放上海。當晚部隊不入民宅、夜宿街頭,從浙江路路口一直睡到西藏路路口,綿延500多米,被國內外媒體譽為“露宿街頭的勝利之師”。
血戰長津湖。1950年11月27日夜,長津湖戰役打響,20軍60師的任務是占據古土里以北,切斷長津湖地區美軍南逃之退路,并阻敵增援,相機殲滅古土里之敵。次日上午,北援美軍進入178團防守區域,以飛機和坦克的火力連續壓制我陣地,戰斗慘烈,陣地幾度易手。戰至天黑,我確保陣地不失。當晚,180團趁夜色襲擾古土里之敵。29日上午,179團奉調加強178團陣地,敵連續四次進攻,都被擊退。午后,美軍“德賴斯代爾特遣隊”以兩個步兵連、兩個坦克連,共160余輛汽車、900余人,在30多架飛機掩護下,突入179團陣地。我指戰員奮不顧身、前仆后繼,甚至身捆手榴彈與敵同歸于盡,1營副營長毛杏表、2連指導員丁國田英勇犧牲。當晚美軍被團團圍住,分割成幾段,240余人投降,其中有美陸戰一師中校、少校指揮官各一名。此戰首創志愿軍迫使美軍一個建制部隊投降的戰例。12月7日至9日,180團2連奉命在門峴、1081高地阻擊真興里北援之敵,遭遇連續30多小時暴風雪,食物、彈藥耗盡,一個個以戰斗姿態凍死,全連無一幸存,成為著名的“冰雕連”英雄群像。
主攻一江山島。一江山島戰役是我軍首次三軍聯合作戰,陸軍參戰的是20軍60師。外圍戰從1953年6月開始,179團一個加強營攻下大、小鹿山后,又再戰積谷島。180團在公安部隊的配合下,奪取東磯列島三島。1955年1月18日,我陸海空三軍花兩個小時,攻占一江山島。178團擔任登島主攻,英勇奪取203高地,搗毀敵軍指揮樞紐。180團攻占南一江160、180高地。戰斗結束后,司令員張愛萍登島,沿著178團5連登陸沖鋒線路,艱難攀登到達山頂,感慨地說:“我們的戰士真是了不起呀,簡直是神兵天將!”
(編輯于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