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黎明
去年夏天,我跟兩個同事一起自駕游。正值暑假,同事都帶了自己小孩。男同事的孩子是個漂亮的小女孩,叫王珺。女同事的孩子是個帥小伙子,叫張裴。兩孩子一路上講他們學校的趣事,逗得我們幾個大人前俯后仰,不知不覺到了旅游景點。剛下車,孩子們就說要去上廁所。我們幾個大人,也只好陪著他們去。
上完廁所,我們就按原定計劃,準備去景點玩。可王珺突然拉著她爸爸的手說:“爸爸,能不能稍微等我一下?”女同事忙問她怎么了,她說:“剛才有個阿姨在廁所里洗了手不關水龍頭,我把它關掉了。我出來的時候,她還在上廁所,我估計她出來的時候還要洗手,可能又會不關水龍頭。所以,我想回去看看。”女同事勸她說:“那又不是我們自己家里的水龍頭,關不關有什么要緊的?浪費的又不是我們家里的水。”王珺聽了,抬起頭看著她爸爸。她爸爸立馬說:“珺珺,我和叔叔阿姨在這等你,叫張裴哥哥陪你一塊去,好嗎?”小女孩高興地點點頭,興沖沖地拉起張裴的手往公廁方向跑去了。
我是很理解這位父親的用意,可那位女同事仍然無法理解,無奈地發牢騷:“這孩子真是的,公共廁所的事也要操心。”聽她發牢騷,男同事只是微微一笑。不一會兒,兩個孩子小跑著回來了。小女孩像報告重大事件一樣告訴我們:“那個阿姨果然又沒有關水龍頭,那個水呀嘩嘩地流。”男同事認真地跟她女兒說:“我們不能像她那樣。我們家珺珺要做個好孩子,對不對?”小女孩甜甜地回應道:“知道了,爸爸!”
到達景點后,兩個孩子像兩匹小野馬,到處亂跑。到了中午,我們都玩得筋疲力盡了,于是就拿出帶來的干糧和水,共進午餐。餐后,稍事休息,大家便準備出發去另一個景點玩了。這時,我發現王珺在收拾剛才扔的果皮紙屑和包裝袋。她收拾完石桌上的,再撿掉在地上的,著實令我很感動。
下午到了另一個景點,可能是上午玩累了的緣故,孩子們不再像之前那么興奮了,開始隨著我們大人一起玩。這時,我忽然發現張裴的褲兜里鼓鼓囊囊的,里面裝的全是瓜子。他一邊走一邊磕,把瓜子殼隨處亂扔。王珺發現后,馬上制止道:“張裴哥哥,你不能這樣亂扔瓜子殼,會污染環境的。”
張裴很不屑地頂嘴道:“管它呢,又不是在家里。”
“張裴哥哥,要是大家都像你這樣亂扔果皮,那這里不就成垃圾堆了嗎?你如果非要嗑瓜子,就應該用袋子把瓜子殼裝起來。”王珺像個小老師一樣批評道。
“可我沒有袋子呀。”張裴仍然理直氣壯。
“沒袋子就不能嗑呀!你就不能把瓜子留著回去嗑嗎?”王珺仍然不甘示弱。
我忍不住發話了:“張裴,人家珺珺說得有道理,你就應該聽一聽。出來玩的目的,就是為了享受這里優美的環境。亂扔垃圾就是破壞環境,既然環境都不再優美了,那我們還有什么必要來這里玩呢?你自己想想有道理不?”張裴有沒有聽懂我的話,我不知道,但他確實不再亂扔瓜子殼了。
回去的路上,我跟王珺的爸爸聊了起來。我說:“老王,我以前只是覺得你是個工作能力很強的人,今天我才發現你還是個很會教育孩子的父親。今天看了珺珺這孩子,我覺得你教得特別好,不但聰明、機靈、可愛,還很有大局觀。尤其是上午我們離開公共廁所的時候,她為防止人家浪費水,還特地返回去關水龍頭。這么小的年紀,有這么強烈的公共意識,讓我覺得非常意外。”老王笑著說:“這沒什么,她只是做了一個正常孩子該做的正常事。你之所以感到意外,是因為很少見到別的孩子這樣做。”
他接著說:“孩子很小時,我和她媽媽就經常跟她講,我們要像對待自己一樣對待他人;要像愛護自家東西一樣愛護他人的東西,包括公家的和私人的東西;要像愛護家里一樣,愛護外面的環境。我們進了家門,是回到‘小家’,而出了家門,就進入了‘大家’,也就是經常說的‘國家’。如果我們破壞了外面的環境,就等于弄臟了我們的國家;如果我們破壞了公共財物,比如學校的桌子凳子、公園或街道的設施等等,就等于破壞了我們的國家。我們不但要愛護自己的‘小家’,而且要愛護我們的‘大家’。我們不但經常給她講這個道理,還身體力行地做給她看。小的時候,我們帶她去公園,發現地上有個礦泉水瓶,她媽媽馬上撿起來投進垃圾桶。等我們第二次碰到礦泉水瓶時,她就知道撿起來,扔進垃圾桶了。我們就是這樣通過一點一滴培養孩子的。”
聽完老王的一番話,我愈發覺得他不僅是一位好父親,而且是一位優秀的教育家。正如古人所說“小勝靠智,大勝靠德”,人生要獲得大成功,必須要有深厚的道德修養,最核心的部分就是“大局觀”。一個人要在追求公共利益的前提下,追求個人利益;要像愛護自己“小家”一樣,愛護國家。
其實王珺和張裴兩個孩子,就是很好的例子。但愿這兩個孩子健康成長,成為對社會的有用之才。
(本欄編輯 于 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