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蔭桃 周正芳
三年“芡實路”,三年“水田中”。云南省紅河學院本科畢業生陳杰,放棄四季如春的昆明幾家公司“邀請”加盟,回到老家,一腳插進芡實田里繼承父親的產業,他從一個芡實產業“門外漢”,成長為江蘇淮安車橋鎮芡實產業“土專家”,為全鎮近300戶芡實種植戶提供產供銷服務和田間技術指導。2021年,27歲的陳杰,成功當選淮安區人大代表和車橋鎮芡實產業協會會長,榮獲區“新農菁英”。
2015年,陳杰考入云南省紅河學院視覺傳達設計專業,在校的4年,陳杰刻苦學習專業知識,以門門功課全優的成績獲得省、校兩級獎學金,當選為學生會主席。4年的校園生活,陳杰念念不忘父親的芡實產業和創興德農業有限公司。他經常向老師匯報父親在家鄉率先進行芡實種植嘗試,帶領廣大農民一起致富奔小康的事跡。每年芡實種植季節,他就讓父親郵寄一些芡實種子到學校,分別送給云南、安徽、江西戶籍的同學,鼓勵他們在自己的家鄉推廣芡實產業。
為了圓夢,陳杰還積極參與學校“試創業”活動,利用課余時間和節假日銷售自家公司的芡實休閑食品,為返鄉創業搶占市場積累經驗。一次,學校舉辦畢業生人生規劃演講比賽,陳杰出乎所有人的意料,成為參賽選手中唯一一個選擇農村發展的同學。“我的家鄉是著名的車橋戰役所在地,傳承紅色基因,助力鄉村發展,是我們年輕大學生的擔當使命。”話音未落,一陣掌聲響起。
2019年6月,陳杰回到了一別4年的農村。從校園到莊園,從田間到車間,他努力鉆研芡實種植的技術和芡實市場,以彌補父親缺乏理論知識的不足,為搶占市場制高點夯實基礎。
“芡實顏色白如蓮子,外形酷似珍珠,聞起來有縷縷清香,嘗一粒口舌生津。但芡實卻很‘嬌貴’,種植和采收過程復雜,技術含量較高,從4月初育苗到8月初采收,種收周期大約半年,其水位深淺、氣溫高低、下苗遲早、采摘緩急等都有嚴格的要求,每一項都會影響芡實的產量和品質。”說起芡實種植,陳杰總是侃侃而談。知情人都了解陳杰自大學畢業后,鉆研芡實“種、采、加”,以及新品種引進確實下了真功夫。3年來,陳杰把自家公司2100多畝的芡實基地作為“實驗室”,一方面拜南京中醫藥大學、揚州大學、淮陰農科院專家為師,一方面全程參與芡實田間管理,進行了優質高產新品系、全程綠色新技術、生態高效新模式“三新”試驗,有效地推進了該鎮“薄殼6號”和“中殼40號”,以及“芡實+小龍蝦”的普及。目前,陳杰正帶領自己的團隊加大芡實葉、莖、皮、殼藥用成分的研究提取,增加芡實的利用率、減少原料資源浪費。
千淘萬漉雖辛苦,毫無保留助鄉親。凡熟悉陳杰的人都會豎起大拇指,夸獎陳杰不僅是該鎮有名的“芡實專家”,而且還是該鎮芡實種植戶的“良師益友”,更是車橋鎮芡實“銷售能手”。近年來,許多種植戶紛至沓來向他取經,他都毫無保留地將自己摸索出來的經驗分享給大家。幾百畝、幾千畝、幾萬畝……車橋鎮及周邊的芡實種植很快形成了規模,車橋鎮芡實有望成為該鎮地理標識產品。
為了保證該鎮25000多畝芡實產得出、銷得走、賣價高,陳杰利用省、市農業產業專項富民資金建成的容量810立方米冷庫、2800平方米的廠房和車間等設施,對芡實進行就地深加工,開展芡實酒、芡實糕、芡實羹、芡實休閑食品全面研發,并形成了“淮味千年”區域公用品牌的拳頭產品。因品牌效應,該鎮去年在廣東銷售的芡實比其他產地芡實每千克貴4元。2021年,陳杰幫助本鎮芡實種植戶加工、銷售芡實米2500萬元,通過“企業+合作社+家庭農場+農戶”的模式,使公司向種、收、運、儲、加工、冷藏、銷售一條龍的新型綜合性現代化企業發展,為全鎮芡實種植戶提供更優質的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