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作為漢語言文化中獨樹一幟的瑰寶,蘊含著博大精深的文化,其中有相當一部分還與我國古代服飾文化有關。探究這些成語可以對我國古代服飾文化有所了解。
成語“被發纓冠”的意思是來不及束起頭發、系好帽帶子,形容急于救人。“冠”是古代帽子的通稱,但具體來說,又只指貴族戴的帽子,它與今天的帽子不同,不能把頭頂全部蓋住,而只有不大寬的冠梁,上面有褶子,兩端連在冠圈上。由于古人蓄著長發,所以要先用發笄綰住發髻,再自前至后用冠束住。冠圈兩邊各有一根小絲帶,叫做“纓”,是打結用的。
“南州冠冕”比喻南方杰出的人才;“冠冕堂皇”形容表面上莊嚴或正大的樣子。這兩個成語將“冠”“冕”連用,其實“冕”是一種最尊貴的冠。冕,黑色,頂上有一塊長方形的板,叫做“延”。延的前沿掛著一串串小圓玉,叫做“旒”。古制:天子十二旒,諸侯九旒,大夫六旒。上古天子,諸侯,大夫祭祀時都戴冕,后來只有帝王才可以戴,所以就有了王維“萬國衣冠拜冕旒”的詩句。
“狐裘羔袖”“集腋成裘”兩個成語的“裘”是古人御寒的皮衣。穿不起裘的人就穿袍,袍是亂麻做的長襖。隨著衣料的改進,漢代以后的袍成了朝服。至于“黃袍加身”的黃袍則是指皇帝穿的龍袍了。“褐”(hè)是一種粗毛或麻編制的短衣,是窮苦的勞動者穿的。成語“被褐懷玉”是說懷抱著美才,卻不在人前顯示。
“峨冠博帶”“輕裘緩帶”兩個成語中的“帶”指古人的腰帶。上古的帶有兩種,一種是皮制的革帶,扎在裳下衣內,帶上有鉤,用來懸佩玉飾等物。成語“竊國竊鉤”的“鉤”就是指衣帶鉤。另一種帶是絲織的大帶,用來束外衣。打結后垂下的部分叫做“紳”。此外,后代官服外還有一種金玉帶,這純粹是裝飾品,沒多大約束作用。
“遺簪墜屨”“履舄交錯”“棄之如敝屣”三個成語中的“屨”(jù)“履”(lǚ)“舄”(xì)“屣”(xǐ)都是古人的鞋子。古人一般稱鞋為“履”,也稱“舄”。但嚴格說來,二者仍有區別:單底的叫“屨”,復底的叫“舄”。“履”在上古多作動詞,是“踐踏”的意思。戰國以后逐漸多指鞋子,到了漢代,“履”成為鞋的通稱。“屣”是草鞋。還有一種“屐”(jī),是木頭鞋,前后有齒,防止打滑。
俗話說,“古之君子必佩玉”。人們把玉制成各種各樣的裝飾品,甚至要根據不同的社會地位、不同的場合來佩戴不同的玉制品。有關珠玉的成語不勝枚舉,茲不贅述。人們還經常拿珠玉與人的品德才能相比。例如“珠玉在側”比喻形貌、德才都超過自己的人萃集在自己身邊;“懷瑾握瑜”比喻人具有純潔優秀的品德;“明珠投暗”比喻貴重物品落到不識貨的人手里,也比喻有才能的人沒有得到重視或好人誤入了壞人之群。
“披發左衽”這個成語展示了一個衣領的地域文化。衽,本義衣襟。左前襟掩向右腋系帶,將右襟掩覆于內,稱右衽。反之則稱左衽。古代中原漢族服裝衣襟向右,以“右衽”謂華夏風習。“左衽”一般指中原地區以外少數民族的裝束。
“袍笏登場”:原指官員打扮,上場演戲,比喻壞人上臺做官。現比喻新官上任(含有諷刺之意)。“袍”指古代的官服。“笏”,是古代大臣上朝手里拿的手板。這個成語描繪了朝廷之上的服飾文化與特定禮儀,而且是中國獨有的官員們議論政事的穿著規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