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成友, 苗 夢, 余紅發,3
(1.青海大學土木工程學院,青海西寧 810016;2.青海大學青海省建筑節能材料與工程安全重點實驗室,青海西寧 810016;3.南京航空航天大學土木工程系,江蘇南京 210016)
堿式硫酸鎂水泥(basic magnesium sulfate cement,BMSC)是以活性MgO、MgSO4、外加劑和水為主要原料,以5MgSO4·Mg(OH)2·7H2O(5·1·7相)為主要水化相的鎂質膠凝材料,具有輕質、高強、高韌和防火等優異性能,可用于生產裝飾板材、防火板、工藝品和保溫材料等[1-4].目前制備BMSC所采用的活性MgO主要為輕燒菱鎂礦粉(light burnt magnesite,LBM).中國90%以上的菱鎂礦分布在遼寧省和山東省,其高額的運輸成本限制了中國西部地區BMSC制品的大規模生產.
中國西部鹽湖地區鉀鋰產業可副產大量鹽湖鎂資源,例如每生產1 t鉀肥,可副產8~10 t的水氯鎂石[5];另外,中國鹽湖鹵水中鎂鋰比(摩爾比)超過20,生產碳酸鋰時也會產生大量的鎂渣[6-7].無論以哪種前驅體(如MgCl2·6H2O、Mg(OH)2和xMgCO3·yMg(OH)2·zH2O等)制備MgO,均須經歷煅燒階段.不同煅燒工藝生產的MgO具有不同比表面積和結晶程度,呈現不同活性,從而影響MgO-MgSO4-H2O的水化過程和微觀結構,進而影響BMSC的性能.Chen等[8]研究了使用輕燒白云石制備的BMSC,發現在850℃煅燒溫度下制備的BMSC強度最高.李振國等[9]研究發現,采用60.0%活性MgO制備的水泥中,5·1·7相相對含量最高,強度最高.目前,有關MgO活性和配比對BMSC性能的影響機理尚缺乏較為系統的研究.考慮到抗壓強度是膠凝材料最重要的性能指標,本研究以Mg(OH)2為前驅體,通過控制煅燒溫度獲得不同結晶特征的活性MgO,分析了MgO活 性 和 摩 爾 比M(n(MgO)/n(MgSO4))對BMSC抗壓強度的影響規律,同時結合水化熱、水化相組成、微觀形貌和孔隙結構等測試手段,分析其影響機理,以期為基于非菱鎂礦資源生產BMSC制品提供理論基礎.
氫 氧 化 鎂(Mg(OH)2),分 析 純;硫 酸 鎂(MgSO4·7H2O),分析純;外加劑為檸檬酸(C6H8O7),分析純.需要說明的是,為更好地比較以非菱鎂礦為前驅體制備BMSC與以傳統輕燒菱鎂粉(LBM)制備BMSC的不同,本文同時進行了LBM制備BMSC的試驗.所采用的LBM比表面積為14.35 m2/g,D90為12μm,其化學組成見表1.

表1 輕燒菱鎂粉的化學組成Table 1 Chemical composition of light burned magnesiaw/%
將Mg(OH)2在600~1 000℃下進行煅燒,保溫時間為1 h,得到不同活性的MgO.表2為不同活性MgO的BET比表面積和晶粒尺寸.由表2可見:隨著煅燒溫度的升高,MgO的結晶程度逐漸提高,且其BET比表面積逐漸降低,活性降低;LBM活性低于采用煅燒Mg(OH)2制備的MgO活性.

表2 不同活性MgO的比表面積和晶粒尺寸Table 2 BET specific surface area and crystallite dimension of different active magnesias
控制摩爾比M(n(MgO)/n(MgSO4))為5和7,檸檬酸添加量為0.5%(以MgO質量計);將活性MgO與25.0%(質量分數)的MgSO4溶液混合,攪拌均勻得到BMSC漿體;將其注入20 mm×20 mm×20 mm的不銹鋼模具中,養護溫度為(20±3)℃,相對濕度為(40~50)%,養護1 d后拆模,再繼續養護至規定齡期.樣品編號為“TmMn”,其中m代表煅燒溫度,n代表摩爾比.例如編號T 6M 5表示用600℃煅燒溫度得到的活性MgO制備而成的摩爾比為5的BMSC.采用LBM制備而成的樣品編號為LBM-Mn.
采用D/max-2500PC型X射線衍射儀(XRD)測試BMSC的物相組成;采用JSM-6610LV型掃面電子顯微鏡(SEM)分析其微觀形貌;采用Auto Pore IV 9500型壓汞儀(MIP)測試其孔隙分布;采用Calmetrix-4000HPC型等溫微量熱儀測試其水化放熱.為分析不同BMSC水化過程中MgSO4的結合情況,采用FEI38-Standard型電導率儀來分析采用n(MgO)∶n(MgSO4)∶n(H2O)=5∶1∶80(MgSO4質量分數為7.69%)制備的BMSC液相電導率,其液相采用高速離心并過濾分離得到.
圖1為MgO活性和摩爾比(M)對BMSC抗壓強度的影響.由圖1(a)可見:(1)當M=5時,除LBM-M 5外,各BMSC早期1 d抗壓強度均隨著MgO活性的升高呈先增后減趨勢,其中T 8M 5的早期1 d抗壓強度最高,達47.3 MPa;LBM的活性最低,但LBM-M 5的1 d強度高于T 10M 5,原因是LBM中的MgCO3、MgSiO3等起到了填充作用.(2)當M=5時,各BMSC后期抗壓強度隨著MgO活性的降低而增大,特別需要說明的是,T 6M 5養護7 d、T 7M 5養護28 d時嚴重開裂,未測其抗壓強度,T 10M 5養護1 d時由于水化速率過慢,抗壓強度小于0.5 MPa,低于試驗機檢測極限,未檢測出其強度;LBM-M 5 28 d抗壓強度為61.0 MPa,較T 10M 5 28 d抗壓強度(103.3 MPa)低40.94%,原因是LBM-M 5中的MgO含量比T 10M 5低(表2),其中的水化強度相較少.由圖1(b)可見:當M=7時,各BMSC的抗壓強度發展規律與M=5時有所不同,除1 d抗壓強度較高外,后期抗壓強度均出現不同程度的倒縮,且MgO活性越高,BMSC越早出現倒縮現象.例如T 8M 7 28 d抗壓強度由1 d時的58.8 MPa降至45.5 MPa,較T 8M 5低47.52%;LBM-M 7養護28 d內未出現強度倒縮現象,其28 d抗壓強度達82.4 MPa,較LBM-M 5高35.08%.由此可見,采用Mg(OH)2煅燒分解所得活性MgO制備而成的BMSC,其抗壓強度和M的關系與采用LBM制備的不同,即水泥抗壓強度不隨M的增大而提高.

圖1 MgO活性和摩爾比對BMSC抗壓強度的影響Fig.1 Effect of MgO activity and molar ratio on compressive strength of BMSC
膠凝材料的水化行為是決定水泥抗壓強度發展的重要因素.圖2為MgO活性和摩爾比(M)對BMSC水化放熱速率的影響.由圖2(a)可見:當M=5時,BMSC的水化放熱規律與硅酸鹽水泥中C3S的水化規律相似,分為誘導前期、誘導期、加速期、減速期和穩定期5個階段;誘導期結束時間隨MgO活性降低而延長;在加速期之前,主要為MgO的溶解和水化相成核[10-11],當液相中的離子(OH-和水合羥基鎂)濃度達到一定過飽和時水化相開始成核,當晶核的晶粒尺寸達臨界值時,晶體快速生長,加速期開始;隨著MgO活性的升高,其溶解速率加快,較早達到過飽和度和晶核臨界尺寸,即誘導期縮短.根據表面化學理論[4],MgO的比表面積越大,其溶解度越大,即過飽和度越大,晶體成核與生長就越快,導致誘導期之后水化放熱速率越快.由圖2(b)可見:當M=7時,除LBM-M 7和T 7M 7出現新水化放熱峰(第3放熱峰)外,其余各BMSC的水化階段分為誘導前期、誘導期、第1加速期、第1減速期、第2加速期、第2減速期和穩定期7個階段;MgO活性越高,越早出現新水化放熱峰.新放熱峰出現是因為產生了與水化早期不同的水化產物,需借助不同水化齡期的水化產物進行分析(2.3進行討論).

圖2 MgO活性和摩爾比對BMSC水化放熱速率的影響Fig.2 Effect of MgO activity and molar ratio on hydration exothermic rate of BMSC
圖3為用2種活性MgO制備的BMSC漿體(n(MgO)∶n(MgSO4)∶n(H2O)=5∶1∶80)的液相電導率.由圖3可見:對于1 000℃煅燒得到的MgO,其溶解后BMSC液相電導率開始略有上升;隨著水化時間的延長,BMSC液相電導率逐漸下降,當水化72 h時,BMSC液相電導率降至13.89 mS/cm,相當于質量分數為1.76%的MgSO4溶液的電導率,即MgSO4質量分數下降了77.11%左右.這說明液相中的大多數離子參與了固相水化產物的形成;液相電導率的變化與水化放熱規律相似,誘導結束時間約為5.4 h,而采用水化熱測試的T 10M 5的誘導結束期為6.0 h,兩者相近.由圖3還可見:對于700℃煅燒得到的MgO,其溶解后BMSC液相電導率在水化1.5 h內略有下降,后又上升至38.4 mS/cm(相當于7.51%MgSO4溶液的電導率)左右,可能是液相中MgSO4開始參與水化產物的形成,但水化產物不穩定,后期有溶解趨勢,因此采用高活性MgO制備的BMSC后期抗壓強度較低.

圖3 用2種活性MgO制備的BMSC漿體的液相電導率Fig.3 Liquid phase conductivity of BMSC slurry prepared by two kinds of active MgO with hydration time
圖4為用不同活性MgO制備的BMSC在1、28 d齡期的XRD圖譜.由圖4可見:(1)當M=5且養護1 d時,用高活性MgO制備的BMSC(T 6M 5和T 7M 5)幾乎無MgO剩余,但其水化相中存在Mg(OH)2;用低活性MgO制備的BMSC(T 8M 5)的水化相僅為5·1·7相.在BMSC中,5·1·7相為主要強度相,其含量越高,強度越高;T 8M 5養護1 d后無MgO剩余,且無Mg(OH)2生成,即MgO均反應生成5·1·7相,由此也證明T 8M 5的1 d強度最高.(2)當M=5且養護28 d時,除LBM-M 5外,其余BMSC中均無未參與水化的MgO.
由圖4還可見:養護1 d時,T 7M 7和T 7M 5主要水化產物分別為Mg(OH)2和5·1·7相,說明BMSC的主要水化相組成除與MgO活性有關外,還與摩爾比(M)有關;MgO不斷水化,同時液相中的MgSO4消耗生成5·1·7相之后,BMSC(LBM-M 7除外)中陸續出現Mg(OH)2,因此當M=7時,早期水化產物的不同導致出現新的水化放熱峰;過量的MgO水化形成Mg(OH)2,易引起固相膨脹,且過量MgO水化速率越快,結晶膨脹應力越大,越易引起水泥基材料內部出現開裂,即BMSC越早出現強度倒縮現象.

圖4 用不同活性MgO制備的BMSC在不同齡期的XRD圖譜Fig.4 XRD pattern of BMSC prepared by different active MgO at different ages
采用謝樂公式計算BMSC晶粒(5·1·7相晶粒)尺寸.圖5為用不同活性MgO制備的BMSC(M=5)晶粒尺寸及其隨過飽和度變化的示意圖.由圖5可見:(1)當M=5時,隨MgO水化完全,用低活性MgO制備的BMSC具有較高強度,是因為生成了高結晶程度的5·1·7相;當MgO活性過高時,如T 6M 5和T 7M 5,出現了低膠凝性Mg(OH)2,其結晶的膨脹應力(未參與反應的MgSO4析出也產生結晶應力)超過材料自身抗拉強度,導致開裂.(2)晶體成核和生長速率均隨過飽和度升高而增大,但成核速率增加的程度高于生長速率,即晶體生長位點增多導致晶體尺寸減小,因此隨MgO活性升高,5·1·7相的晶粒尺寸減小,結晶程度降低.

圖5 用不同活性MgO制備的BMSC的晶粒尺寸及其隨過飽和度變化示意圖Fig.5 Change of crystallite size and rate of crystallite size with supersaturation of BMSC prepared by different active MgOs
圖6為BMSC養護28 d的SEM照片.表3為圖6中各區域的EDS分析結果.由圖6可以看出:(1)T 6M 5的孔隙中出現大量棒狀晶體,其n(Mg)/n(S)為1.27.T 6M 5主要水化相為Mg(OH)2,即大部分MgSO4未參與水化,然而XRD分析中未檢測到MgSO4晶體(圖4),這可能是SEM樣品在制備過程中MgSO4就已經以晶體形式析出.(2)T 10M 5孔隙中主要為針桿狀晶體,其n(Mg)/n(S)為6.51,接近5·1·7相中的n(Mg)/n(S),結合圖4可知,此針桿狀晶體為5·1·7相晶體.(3)T 10M 7孔隙中除了有5·1·7相晶體外,還存在少量片狀晶體,其n(Mg)/n(S)約為17.39,即S元素較少,結合圖4可知,該片狀晶體可能為Mg(OH)2晶體.

表3 圖6中各區域的EDS分析Table 3 EDSanalysis of each region in Fig.6

圖6 BMSC養護28 d的SEM照片Fig.6 SEM image of BMSC cured for 28 days
膠凝材料的強度除與水化相組成和微觀形貌有關外,還可能與孔隙結構有關.表4為BMSC孔徑分布統計分析結果.由表4可見:(1)當摩爾比(M)相同時,用高活性MgO制備的BMSC具有較低的孔隙率,原因是由于膠凝材料的孔隙率與水化相填充體積有關,BMSC中的MgSO4·7H2O未參與反應,其密度為1.65 g/cm3,若以非晶形式析出,密度會更小,小于5·1·7相晶體密度(1.91 g/cm3[1]),因此導致具有更低的孔隙率.(2)采用相同活性MgO制備的BMSC中,M=7時的孔隙率顯著低于M=5時,但前者強度較低.這說明孔隙率并不是決定BMSC強度的最重要因素.
BMSC中的孔分為凝膠孔(d<20 nm)、小晶間孔(d=20~100 nm)和大晶間孔(d>100 nm)3種.晶間孔為水化結晶產物相互交錯形成的孔[12-13].由表4還可見:除LBM-M 7外,BMSC的平均孔徑隨著MgO活性的降低而增大,凝膠孔占比減少,而晶間孔占比增大,這是由水化相結晶程度較高引起的.如T 7M 7中未參與水化的MgSO4以非晶或孔隙溶液的形式存在,形成較多的凝膠孔;LBM-M 7的平均孔徑小于T 10M 7,是因為LBM中的MgCO3、少量SiO2和部分未反應的過燒MgO填充了BMSC中的晶間孔.盡管采用高活性MgO制備的BMSC具有較低的平均孔徑,但強度較低.綜上可知,影響BMSC強度的主要因素為水化相的類型、相對含量和結晶程度,而并不是BMSC的孔隙率或孔徑,即高強度的BMSC中具有高含量、高結晶程度的5·1·7相.

表4 BMSC孔徑分布統計分析結果Table 4 Statistical analysis r esult of por e size distribution of BMSC
(1)MgO活性對BMSC的抗壓強度具有重要影響.BMSC的早期1 d抗壓強度隨著MgO活性增大呈先增后減趨勢,后期抗壓強度隨著MgO活性減小而增大.MgO活性過高易引起BMSC開裂,原因是高活性MgO與MgSO4溶液中的離子結合能力差,不利于高結晶程度的5·1·7相形成,而是出現大量Mg(OH)2.因此,在制備BMSC制品時,不能因過分追求生產效率而一味地提高MgO的活性.
(2)當摩爾比為5時,BMSC水化過程經歷誘導前期、誘導期、加速期、減速期和穩定期;而當M高于5時,隨著膠凝體系中SO2-4、Mg2+質量分數的降低,出現了Mg(OH)2成核與生長的新水化放熱峰,且MgO活性越高,該放熱峰出現得越早,從而導致BMSC的抗壓強度越易出現倒縮.因此,制備BMSC制品時,應針對MgO的活性合理選擇摩爾比.
(3)對于以5·1·7相為主要水化相的BMSC,其孔類型主要為晶間孔.5·1·7相結晶程度越強,晶間孔的平均孔徑越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