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曉坤
(1.中國鋁業集團有限公司,北京 100082;2.云南銅業股份有限公司,云南 昆明 650000)
在“碳達峰、碳中和”的新形勢下,我國再生鉛產業得到快速發展,再生鉛已成為我國鉛工業可持續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和國民經濟的重要領域[1]。世界
上發達國家的再生鉛產量約占鉛總產量的80%,日本和西方國家二十世紀已進入了鉛回收時代。美國2013年底關閉了最后一家原生礦鉛冶煉企業,鉛需求全部來源于再生鉛。新形勢下科學發展再生鉛產業,實現再生資源回收利用,符合國家循環經濟綠色發展趨勢。
據國際鉛鋅研究組(the international lead and zinc study group,ILZSG)和安泰科數據,2021年全球精煉鉛產量約為1 228萬噸,其中再生精煉鉛793萬噸,再生鉛占比64.57%。2021年中國精煉鉛產量約為520萬噸,其中再生精煉鉛245萬噸,再生鉛占比47.11%。全球精鉛增量主要來自中國再生鉛,較2019年提高2.3%。
近十年是再生鉛產業調結構、促轉型的關鍵時期,再生鉛在我國鉛工業中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2010—2021年我國再生鉛產量累計達到2 192萬噸,在鉛產量中的占比總體呈上升趨勢,如圖1所示。

圖1 2010—2021年中國再生鉛產量Fig.1 Secondary lead production in China from 2010 to 2021.
精煉鉛消費主要集中在鉛蓄電池、鉛材、顏料、鉛彈等領域,其中鉛蓄電池是鉛消費的最主要領域,其消費量約占總量的82%。與鉛蓄電池消費領域一致,目前再生鉛原料85%以上為廢鉛蓄電池。中國是《巴賽爾公約》簽約國,禁止廢鉛蓄電池進口,因此再生鉛原料全部來自國內。
根據鉛蓄電池的報廢周期測算,我國每年廢鉛蓄電池含鉛理論報廢量約300萬噸,“十四五”期間再生鉛將成為我國鉛資源的重要來源。鉛蓄電池新增需求依然旺盛,再生鉛產業潛在市場依然十分龐大。
我國再生鉛工業起步于20世紀50年代,再生鉛工業取得了一定的進展,但產業發展水平仍顯著低于全球平均水平[2]。根據安泰科統計,2021年中國再生鉛產能776萬噸/年,再生鉛產量245.2萬噸/年,產能嚴重過剩,產能利用率不足32%。再生鉛產能分布區域集中,已形成了江蘇省、安徽省、河南省、江西省、河北省、山東省和湖北省七大產區。同時再生鉛產能有向環境容量大區域轉移的趨勢,貴州成為重要再生鉛生產區域。目前再生鉛和原生鉛相比,鉛冶煉過程中廢鉛蓄電池回收再生鉛能耗低,污染物排放少,符合節能減排環保要求,我國再生鉛產量仍有提升空間。
2020年中國精煉鉛消費量為497萬噸,同比增長0.6%。精煉鉛的初級消費主要是鉛蓄電池,其次是鉛合金和鉛材,其他用途還包括氧化鉛、鉛鹽等。根據中國電池工業協會數據,我國鉛蓄電池企業約450家,其中140—144家已通過鉛蓄電池行業規范條件審核,全國總產能約36 000萬kVA/h,2021年產量約為25 200萬kVA/h。自2018年以來,在終端領域面臨行業飽和、鋰離子電池替代等問題,但鉛蓄電池依靠終端領域市場規模擴大、出口消費回暖等因素帶動,產量依然保持增長,并且2021年增幅進一步擴大,預計2021年中國鉛蓄電池產量同比增長10%以上,2019—2021年年均增長率約為8%。在現有主流市場,鉛蓄電池的需求可能難以持續增長,但在未來具有不確定性,這要看鉛蓄電池技術的進步,與鋰離子電池相比是否具備一定優勢。
廢鉛蓄電池列入《國家危險廢物名錄》,為危險廢物,廢鉛蓄電池收集須持有危險廢物經營許可證[3-5]。目前國內具備相關資質的企業一是持有危險廢物綜合經營許可證的再生鉛企業;二是持有危險廢物經營許可證的收集企業。根據再生金屬分會統計,截止2020年底,全國持證廢鉛蓄電池收集企業共計599家,危險廢物經營許可證批準收集規模合計1 404萬噸。特別是鉛蓄電池生產企業積極踐行生產者責任延伸制度[6],與銷售企業、專業回收企業、再生鉛企業加強合作,共建廢鉛蓄電池回收網絡。
廢鉛蓄電池主要組成可分為電解液、鉛膏、板柵合金、隔板和塑料外殼五部分,再生鉛主要生產工藝包括廢電池預處理(拆解分選)、預脫硫或后脫硫、熔煉、精煉等[7-8]。隨著環境安全要求日益嚴格,企業節能減排的切實需求,產學研的深入推進,產業以技術創新為驅動,加強關鍵核心技術突破,以攻克綠色、低能耗、環保的再生熔煉技術為發展方向,技術裝備水平不斷提升,有效推進了產業優化升級。
(1)機遇。一是為提高國內資源需求和利用水平,應對全球綠色發展趨勢和氣候變化,我國須大力發展資源循環利用。每年產生廢舊鉛蓄電池約500萬t,提高鉛資源循環利用需求十分迫切,且市場空間巨大。二是再生鉛原料來源于廢鉛蓄電池與含鉛廢料,可反復循環利用。三是原料的高含鉛量使得再生鉛冶煉流程較短,設備投入、能源消耗等方面成本遠低于原生鉛冶煉。四是再生鉛較原生鉛銷售價平均價約低150元/噸,具有一定的市場優勢。五是財政部、國家稅務總局下發的關于《關于完善資源綜合利用增值稅政策的公告》(財稅〔2021〕40號)中資源綜合利用產品和勞務增值稅優惠目錄(2022年版)將于2022-03-01執行,再生資源行業將可以選擇適用簡易計稅方法,從源頭建立起行業增值稅抵扣鏈條體系。
(2)挑戰。一是國內再生鉛產能已嚴重過剩,且仍將進一步加劇,廢鉛蓄電池原料供應不足的情況日益加劇,再生精鉛冶煉利潤下降。二是“十四五”期間“鉛退鋰進”趨勢明顯,鉛消費受到替代影響,消費領域應用市場萎縮。三是國內再生鉛產能布局已基本形成,廢舊鉛蓄電池回收較為困難。四是產能空間布局不科學,廢舊鉛蓄電池跨區域轉移量大、批次多、辦理審批手續時間過長。
選取安徽華鉑、湖北金洋、豫光金鉛等再生行業骨干企業從產業鏈、供應鏈、稅收優惠政策、企業規模和工藝技術路線進行分析,如表1所示。

表1 2020年國內再生鉛部分企業基本情況Table 1 Basic information of some domestic Secondary lead enterprises in 2020.
從產業鏈與供應鏈上看,安徽華鉑、湖北金洋、豫光金鉛、河南金利和江蘇新春興均位于廢鉛蓄電池原料主產區,生產和環保工藝領先,具有初具完善的廢鉛蓄電池回收網絡,建立了良好的供應鏈關系。從稅收優惠政策上看,行業骨干企業能享受財政部、國家稅務總局下發的關于《關于完善資源綜合利用增值稅政策的公告》(財稅〔2021〕40號)中資源綜合利用產品和勞務增值稅優惠目錄(2022年版)對廢舊電池及其拆解物原料利用率達95%以上的,享受即征即退50%的退稅比例,并當地政府還給予稅收扶持優惠。從企業產能規模看,行業骨干企業均是專業從事電池行業、再生金屬或者以再生鉛為主業之一,再生鉛業務經營規模一般達到了營收20億元、利潤1.5億元、產能產量20萬噸以上,產能利用率較高。
從技術路線上看,骨干企業均采用國際先進水平、自有知識產權、環保效益十分突出的先進技術及生產設備,例如自動拆解線、富氧側吹爐、液態鉛渣側吹爐、鉛合金、塑料深加工、電解鉛和貴金屬冶煉生產線等。骨干企業積極建立和完善再生資源回收體系,已逐步形成回收—生產—合金—塑料深加工等再生鉛產業循環閉合產業鏈,形成具有區域輻射能力的再生資源回收利用中心。同時部分自有知識產權的先進技術及生產設備制造能力的企業,積極布局向海外市場,成為國際化大型再生鉛生產企業。
通過上述分析,我國再生鉛骨干企業產業均布局在優惠扶持政策力度較大的地區,同時重視建立廢鉛蓄電池回收體系,在產業基礎和產業鏈水平、市場競爭力、影響力以及綜合實力等方面優勢明顯。在綜合回收、原料市場、技術、人才和成本等方面取得積極成效,骨干企業更加重視落實國家政策,提升綠色化、智能化水平。
當前,中國再生鉛產業處在升級發展關鍵期,再生鉛產能嚴重過剩,且仍將進一步加劇。國內再生鉛產能布局已基本形成,產業布局待統籌優化。廢舊鉛蓄電池回收體系雖然逐步改善,但廢電池規范回收率仍偏低,環保能力還需進一步提升。“鉛退鋰進”消費替代趨勢明顯,鉛蓄電池與再生鉛市場面臨挑戰[9-10]。“十四五”期間再生鉛企業應該抓住國家建設一批大型一體化廢鉛綠色分揀加工配送中心為契機,加強企業合作,推廣“互聯網+回收”等新型商業模式,提升技術裝備水平,促進再生鉛產業綠色高質量發展。
(1)抓住政策機遇,規范發展。根據工業和信息化部《“十四五”工業綠色發展規劃》推進再生資源高值化循環利用的精神,再生鉛企業應實施國家建設一批大型一體化廢鋼鐵、廢有色金屬、廢紙等綠色分揀加工配送中心的要求,積極規范再生鉛行業發展。
深入貫徹《關于加快廢舊物資循環利用體系建設的指導意見》(發改環資〔2022〕109號)和《關于組織開展廢舊物資循環利用體系示范城市建設的通知》(發改辦環資〔2022〕35號)文件精神,再生鉛企業應抓住廢舊物資循環利用體系示范城市建設契機,積極把廢鉛蓄電池與再生鉛企業臺賬與物流數據納入生態環境部有關固廢管理平臺,規范廢鉛蓄電池回收體系。
(2)推廣“互聯網+回收”等新型商業模式。根據不斷完善的鉛蓄電池回收利用法規制度,積極推廣“互聯網+回收”等新型商業模式,落實危廢溯源管理要求,在再生鉛產業鏈上下游共建共用回收網絡,建設一批集中型回收服務網點。[2]
(3)加強綠色供應鏈建設,探索廢鉛蓄電池定價體系。實施固廢法,推行生產者責任延伸制度,加強與鉛蓄電池生產商和廢電池收集商合作,形成鉛產業鏈閉環管理,建立規范廢鉛蓄電池回收體系,穩定廢電池原料采購渠道,保障再生鉛產業穩定、平價的原料供應。探索購廢舊鉛蓄電池定價體系,提高規范回收量和回收比例。
(4)提升技術裝備水平,促進再生鉛行業綠色高質量發展。通過不斷推進現有破碎分選和熔煉技術升級,配合污染物治理技術提升,從源頭、過程和末端綜合提高廢鉛蓄電池等含鉛廢料回收再利用的安全性和污染控制水平。隨著各地環保政策及監察力度從嚴,富氧熔池熔煉技術+煙氣制酸等先進技術在行業的推廣和應用,預期再生鉛產業含鉛污染物排放水平將進一步降低。

楊曉坤,1981年6月。工學博士學位,高級工程師。現在中國鋁業集團有限公司工作。現從事礦產資源管理工作。